玩具头衔的花样之多,已经成为当今最复杂的谜题之一。
成年人有火爆到成为社交密码的LABUBU,小孩子有不能离身的“阿贝贝”,爱玩之心,人皆有之,玩具从来都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属。
研究机构IMARC Group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玩具市场规模达1830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260亿美元。而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中老年人群对于玩具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另据美国玩具协会的一项调查,有89%的受访者会在节假日为成年人购买玩具,20%的受访者会为老年人购买玩具。
成年人对玩具的需求日益高涨,自然,也包括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听得多了,在这个时代,“活到老、玩到老”才是更好的打开方式。毕竟,寓教于乐的“乐”,也是玩乐的乐。
一、康养玩具的“适老化”
随着近年来“银发经济”“黄金经济”等概念的兴起,瞄准中老年人群的市场诞生了诸多行业名词,康养玩具即属于其中一类。
康养玩具,从字面拆解,就可以得到它的全部要素:“康”指健康,“养”指养生,也就意味着这种玩具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兼具娱乐性与康复功能。
退休教师张宏达在北京市西城区老年大学担任校长,他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指出,虽然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的确丰富了老年生活,但其实有不少人对益智类玩具有需求,尤其是器械性玩具。
比方说,上了年纪的女性大多喜欢在闲时做些手工编织、布艺等“穿针引线”的巧活儿,同年龄段男性则沉迷于文玩、盘手串,喜欢摆弄器械零件。“这些物件的成本并不低,但如果有专门的老人玩具,相信老人们也愿意掏钱去买,只是很多老人见都没见过。”张宏达说。
从科学角度来说,玩玩具确实是老年人的“刚需”,有着明确的生理、心理和认知逻辑方面的理论支持。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神经病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与不参加益智活动的受试者相比,参与益智活动的受试者患全因性痴呆的风险降低了23%,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34%。而棋牌等游戏,即属于益智活动。
更知名的民间说法则是:象棋、斗地主和麻将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三大法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就像人到中年时会突然沉迷于健身和广场舞,年轻人爱上户外运动以寻找旷野,老年人玩玩具也算一种“运动”,目的通常很明确——不让手脚“闲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手眼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会退化,小玩具则能促进精细动作和身体功能恢复。在购物平台搜索“老年玩具”,呈现的商品也大多是与锻炼手部肌肉相关的玩具,比如握力球、指尖陀螺、小型积木、平面滚珠等。
有研究表示,以手指为中心进行的各种精细活动,可以使大脑皮层得到有效刺激,有效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尽管我国老年玩具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从整个规模来看,有着非常高的需求。针对中老年人群的身体特性和多样化需求,康养玩具的研发重点应该是“适老化”。
河南福康怡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丁奇在受访中如此概括适老化玩具的三大关键要素:首先,要激发老年人的兴趣,选择符合他们喜好的领域;其次,需要有效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加入社交互动元素,提升老人参与度;最后,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通过玩玩具增加运动量、加强认知训练等。
在这片“未来可期”的康养玩具市场蓝海中,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最完美的康养玩具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但关键元素近在眼前:适老的“适”,无论是适合还是适应,其实都是一回事。我们要理解老年人的状况,更要理解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
二、还是保健工具?
去年,罗威给独居的外婆买了一副“老人扑克”,其实就是字体、图案和卡牌都大了一圈的plus版扑克。缘由是他留意到外婆经常在小区公园看其他老人打牌,就想买一副给外婆解解闷。结果,一周过去了,外婆都没怎么碰那副扑克;过了一段时间,那副扑克成了小区老人们的新道具;再之后,老人们又换回原先那种扑克牌。
罗威总结了这份礼物“失败”的原因:外婆独自在家,一个人组不成牌局,还不如送人。至于为什么楼下打牌的老人们也不爱用,他特意问过外婆。外婆说,新扑克牌太大了,老人们手抖,容易拿不全、拿不稳;而且,用惯的老扑克牌“更有手感”。
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Abby,也时常给老人买些小玩具。和罗威一样,她也经常遭遇这种“送礼滑铁卢”。“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给他们买玩具与其说是孝敬他们,不如说是给自己买个心安,证明自己有把爷爷奶奶放在心上,是个孝顺孙女。”
“虽然说老年人会越活越回去,脾性像小孩子一样,但不代表他们真的想法幼稚,容易被玩具‘糊弄’过去。”Abby说,她的爷爷奶奶就对玩具完全不感兴趣,会明确表示“我又不是小娃娃”,拒绝玩孙女买来的老年玩具。
即使Abby多次和爷爷奶奶说明,这些玩具是用来锻炼他们的肌肉灵活性的,爷爷也只是勉强接受了握力球。“后来还是被我奶奶扔掉了。因为球状物品如果掉到地上,老人家踩到导致摔倒的风险更大,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不要为妙。”
拥有丰富的老年玩具购买经验的Abby觉得,当下老年玩具的设计略显“敷衍”。很多时候,一些所谓老年玩具,其实就是普通玩具的放大版。她买过一款木质拼图,就是一款放大版七巧板,质量还不如普通七巧板,有些边缘甚至还有木刺没磨平。价格虚高也是一个问题,一旦贴上“老人玩具”的标签,魔方的价格也会翻番;Abby给自己买的健身球只需10元还包邮,而买给爷爷的却要40多元。
当然,Abby并不否认康养玩具存在的必要性,至今她也在坚持购买。“你不要把它们真的当成玩具来看待,把它们看成一种锻炼工具,一切就容易解释多了。等于人生了病要吃药,难道因为药难吃就放弃治疗吗?让老人家玩康养玩具也是同样道理,主要是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着想。”
虽然蛋散从来没买过老年玩具,但她已经预料到这类玩具在她家只有一个下场——待在角落吃灰。今年蛋散的妈妈退休,理论上说,妈妈也算正式踏入中老年人行列,蛋散对此却毫无真实感。
“我妈性格开朗热情,可能因为心态好,看着显年轻,我很难把她当成需要被照顾的老年人。”哪怕考虑到妈妈将来七老八十的时候,她仍觉得她家不会是康养玩具的受众,因为她父母有更“心爱”的玩具——手机、平板设备和电脑。
在玩转短视频这方面,蛋散妈妈比她这个年轻人更擅长。妈妈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剪辑视频,经常把和姐妹出去旅游的视频剪成Vlog。“其实她不知道Vlog是啥意思,她就单纯记录、玩玩。”蛋散说。
“爸妈这一代人和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已经不一样了,他们虽然不是伴随着互联网出生的,但可预见的是,他们会在高科技的未来老去。到时候,老年玩具的概念肯定也会发生质变。”
就如蛋散所说,与其担心康养玩具不贴合目标人群,不如说,目前的康养玩具还处于初期阶段,一切都是未知数。只要还有人会老去,就总会有合适的商机或赛道出现。或许,在不远的未来,玩游戏这一代人老去,Switch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康养玩具了。
三、最好的康养玩具是陪伴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日本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9月,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到3625万人,占总人口的29.3%,创该国有统计记录以来新高。
早在21世纪初,日本本土的玩具大厂就开始积极开拓老年玩具市场。除了开发现有玩具的使用方式,玩具大厂们还会针对老年人群研发专属玩具。比如日本万代公司有20%的玩具产品专攻老年人市场。2005年设立的日本高龄者活动力开发中心,也早早着手规划并选择适合高龄者的玩具或游戏。
围绕“益智”“脑活化”概念,日本形成了电视节目、电玩、手游、书店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链。打开电视便可看到益智猜谜节目,电玩商家不断推出训练脑力的游戏,书店里不仅陈列着锻炼脑力的书籍,还专门开设出售练习题、电视游戏的区域。
日本大和房屋工业集团研发的机械玩偶PARO,形似海豹,号称“全世界最具陪伴疗愈效果的机器人”,在日本、欧洲等地的疗养机构广泛使用。PARO身长55cm、重2.5kg,乍看就像毛绒玩具,大小与婴儿接近,并配备多个感测器,具备视觉、听觉与触觉,还能通过学习做出各种动作,与使用者互动。
这款如今看起来相当质朴的陪伴型机器人,刚面世时却得到日本老年人群的热烈支持。它的售价高达35万日元,一些日本企业因此开辟玩具租赁服务,以便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PARO带来的乐趣。
“适老化玩具的流行,本质上是社会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回应。”在浙江省中山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中医师李思敏看来,老年人退休后,社交空间明显缩小,容易感到寂寞,合适的玩具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生存保障,还是生命质量的延续。”
像卡牌游戏乃至“国粹”麻将,都是需要多人配合才能进行的游戏,老年人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加社交互动频率。
在一些社区,公共闲置空间被利用起来,打造成专门的老年活动室,吸引老人前来;一些养老机构会设置“玩具共享角”,或者组织主题活动,促进老人交流和互动。在研发出细分的、更具特色的康养玩具之前,组织更多的人共同参与这件事,才是“康养”的第一要义。
与其说老年人享受“玩乐”,不如说他们享受的是“玩伴”——陪伴,才是最好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