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8-11 21:25 广东
一般的说法是,二代机研制之初,各国空军都相信导弹时代的到来,“空战导弹化,机动平直化”,大规模取消机载航炮,促进了一批导弹战机的诞生,然后导弹化的鹰酱就在越南碰了个头破血流。
但事实上回头来看,我们会发现:导弹化其实主要就是鹰酱海空军;毛熊有,但也不多,以米格21几个型号为主要代表(米格25是特例);牛牛的闪电后期型跟了一下风,然后丢掉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噶了;高卢鸡压根儿就没参与进来,德发航炮在幻影上用得好好的。
鹰酱空军的全面导弹化,其实跟柯蒂斯·爱默生·李梅(就是火烧东京那位)脱不开干系。1957年到1965年,李梅任鹰酱空军副参谋长到参谋长。作为杜黑《制空权》的坚定信徒,李梅大力推进战略空军建设,坚定不移地执行“将敌机消灭在机场上”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战术空军沦为配角,仅有的两大任务就是:拦截敌战略轰炸机;对敌战术目标实施核突袭。之所以推行如此激进的战略,除了李梅自身的观点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军种之争。作为刚刚从陆军航空队蜕变而来的空军(李梅上台时刚好10年),要尽量避免沾染陆军的色彩(比如对地支援),否则国会老爷一拍脑袋,这战术空军干的不还是陆军航空队的活嘛,又把战术空军划给陆军咋办?类似的事儿在60年代陆军企图引进“鹞”的时候又发生过一次。陆军的行动引起空军极大警惕,最后推动国会立法,禁止陆军拥有固定翼飞机才算彻底了结旧账。
李梅的政策成为催生全面导弹化战机的土壤。因为从任务需求来说,空军的战斗机已经没有必要使用航炮——拦截轰炸机用的是“猎鹰”导弹(可靠性姑且不论)和“妖怪”核火箭弹;对地用的是小当量核弹。其实这事儿也可以看出李梅离开一线太久了,过于信赖那些靶试报告。要换了凯利·约翰逊(洛克希德那位),那是一个字都不信的——同事对他的评价就是,如果有液压收音机,凯利一定会把他的半导体收音机全换了,他对当时的半导体可靠性没有丝毫的信任。
海军的情况也比较类似,他们的任务也集中在拦截毛熊反舰轰炸机群和对地攻击上面。只不过他们还没李梅那么激进,航炮在打击地面低价值、非坚固目标时还是有用的。
鹰酱海空军的需求最终导致了两个结果:全面导弹化战机的问世;飞行员基本空战训练的缺失。特别是第二个结果,这才是真正导致鹰酱在越南吃苦头的根本原因。当年就空战结果展开调查的时候,就有飞行员提出:就算加装了航炮也没用,因为很多飞行员根本没有受过空战训练。由此催生了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和空军“入侵者”中队的建立,重新展开对飞行员的基本空战训练。即使后来导弹可靠性提高了,这个基本训练依然保留,只不过到了今天,假想敌已经不只是毛熊了。
所以,从根本上说,所谓航炮必要性问题,从来就不是装不装航炮的问题,而是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
1)用户的任务需求问题
2)基本空战训练的必要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