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等词语在互联网上被贬义化,《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要为语言拉好文明缰绳。
《人民日报》星期二(8月5日)发表署名卢涛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当下,“尊嘟假嘟”“XSWL”等谐音梗、缩写梗随处可见,“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贬义化,“梭哈”等游戏黑话让人不知所云。
文章称,“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不仅侵蚀着语言本身的清晰度与美感,也会在不同群体间制造沟通壁垒,甚至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载体。当低俗隐喻被包装成“玩梗”,当消极价值观藏身于流行语,它们便会在轻松戏谑的伪装下,悄悄侵蚀健康的文化土壤。
文章指出,用规范的语言好好说话,不仅有助于构筑清朗的网络空间,对于人际沟通交流、社会各领域信息清晰传播、语言文化健康发展等也至关重要。
文章称,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让更多人更好了解中国话,不仅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也是为更精准、更多彩的当代语言表达培土夯基。
“媛”本意是美好的女子,如名媛、淑媛等,近年来,网民将它贬义化,用“佛媛”“病媛”来讽刺热衷摆拍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