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5:01
大窑打下的32亿江山,要拱手外资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国产汽水黑马“大窑”凭借极致性价比和绑定餐饮场景,年营收突破32亿,被誉为“夜市之王”。然而,其2.42%的市场份额在巨头垄断下显得渺小。更严峻的是,碳酸饮料整体市场正面临即饮茶和功能饮料的挑战,消费者对“不健康”的担忧以及餐饮渠道客单价下滑,都给大窑带来了危机。大窑的“卖身”传闻,恰恰反映了国产汽水在巨头挤压、品类衰退和消费变迁等多重压力下的艰难处境,其高光时刻是否已是估值顶点,传统汽水的未来何去何从,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 **大窑汽水异军突起,成为“夜市之王”:** 大窑汽水凭借“520ml仅4.58元”的极致性价比,以及深度绑定烧烤、大排档等餐饮场景,成功吸引消费者,年营收突破32亿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成为国产汽水中的佼佼者,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经销商的高利润空间也为其在餐饮渠道的火热奠定了基础。

📉 **碳酸饮料市场整体遇冷,品类地位下滑:** 尽管大窑表现亮眼,但整个碳酸饮料市场正面临严峻挑战。即饮茶已超越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功能饮料也紧随其后。消费者普遍认为碳酸饮料“不健康”,更倾向于无糖饮料,导致碳酸饮料的“肥宅快乐水”标签难以摆脱,市场地位直线下降。

🛒 **渠道依赖与消费变迁的双重压力:** 大窑等碳酸饮料高度依赖餐饮渠道,然而线下餐饮市场正经历客单价下滑的困境,这直接影响了汽水的销售。同时,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日益提高,使得依赖“糖+香精+色素”的传统碳酸饮料配方面临挑战,消费习惯的改变是汽水行业需要正视的问题。

🏦 **外资收购传闻与估值博弈:** 在碳酸饮料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大窑作为一匹黑马,其逆势增长的势头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的收购传闻,可能意味着大窑希望在估值高位进行套现。这一传闻也反映出,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寻求通过资本运作来应对挑战,也引发了关于国产汽水未来走向的讨论。

最近,国产汽水黑马“大窑”陷外资收购传闻。凭借“520ml仅4.58元”的极致性价比和深度绑定烧烤、大排档等餐饮场景,大窑异军突起,年营收突破32亿,被誉为“夜市之王”。

然而,风光背后暗藏危机。其“行业第三”的市占率仅2.42%,在可口、百事近90%的垄断下显得渺小。更严峻的是,碳酸饮料整体正走下神坛:即饮茶已超越其成为市场第一,功能饮料紧追;消费者嫌弃其“不健康”,依赖的餐饮渠道客单价也在连年下滑。

大窑的“卖身”疑云,折射出国产汽水在巨头挤压、品类衰退、消费变迁三重夹击下的困境。这匹黑马的高光时刻,是否已是估值顶点?当“肥宅快乐水”光环褪去,传统汽水的未来路在何方?

大窑卖身

近日,国产汽水大窑深陷“卖身”传闻:根据重庆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正通过其新成立的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诸多细节显示,远景国际背后运营实体便是大窑饮品。

为啥大窑能成为投资者的“香饽饽”?主要是看上了大窑这批黑马——

2023年大窑营收突破32亿元,体量已达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碾压区域同行。大窑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提升,马上赢数据显示,在2023年,大窑市场份额为2.28%,2024年提升至2.42%,在今年上半年提升至2.64%。

近年来,尽管饮料市场历经多轮波动,但大窑以超值性价比的形象脱颖而出,成为国产汽水中的佼佼者。图数室盘点了各类国产汽水的网上售价,一瓶520ml的大窑汽水价格为4.58元,比200ml一瓶的冰峰还便宜0.02元。

此外,大窑还与夜市、烧烤、小吃店、大排档等场景进行强绑定,抢占用户心智。甚至使用“喝酒不开车,开车喝大窑”的广告词,争夺啤酒市场,通过差异化竞争+消费者精准定位,大窑在下沉市场风生水起,发展成为如今的“夜市之王”。

大窑在餐饮市场火热还在于一个温知识——为经销商让利。

有媒体报道,520ml的大窑,经销商的提货价不到2.5元,终端零售价是5元,毛利就是2.5元。不少餐厅老板还会自己提高售价,超过10元的就有不少。高利润让大窑成为经销商和餐厅老板的心头好。餐厅铺货多,消费者也爱消费,大窑在餐饮市场的大火可想而知。

但事实上,大窑的日子也没想象的那么好过。

大窑汽水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国内市场市占率第三名。这句话听着好听,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大窑在整个碳酸饮料市场市占率也只有2.42%。

2023年,王庆东曾公开宣称“绝不卖外资”,如今被传要被KKR收购85%股权。除了大窑自身的发展局限之外,或许也和整个汽水市场进入寒冬有关。

碳酸饮料走下神坛

中国人喝碳酸饮料,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候,一瓶可口可乐就要四个大洋,老百姓喝不起,也喝不惯。这时的可乐是一种摩登生活方式的代表,备受中国精英阶层青睐。画报上穿旗袍的靓女摇晃高脚杯,轻呷一口,尽显风姿。

60~7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中国自有汽水品牌崛起,碳酸饮料成为工人的能量补给。大窑汽水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八一饮料厂就在此阶段诞生——当时大窑被誉为“呼市拉菲”。彼时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汽水厂:北京北冰洋、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重庆天府……百花齐放,承包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头成功进入中国,国产老汽水受到冲击,直至90年代或合资后品牌被停用,或被冲击后陆续停产。

现在我们现在喝到的国产汽水,大多是2020年后复兴的,在两大巨头之间夹缝中艰难求生存。但好景不长,属于碳酸饮料的时代或许即将过去。

《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显示,2023年,线下市场七大重点饮料品类体量达3041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7.19%。但从占比看,碳酸饮料第一的位置被即饮茶取代,功能性饮料也步步紧逼,有起飞之势。

可口可乐调查显示,从购买渠道来看,碳酸饮料的销量高度依赖餐饮店,远超便利店和中大型超市。不巧的是,线下餐饮正在萎缩。

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用户的人均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了15.4%,但同期堂食平均单价同比下降了10.2%。

红餐网的数据证实了同样的结论。从2024年到2022年,餐饮大盘人均消费价格从43.2元下降到了39.8元,同比下降了7.9%。从细分品类看,重堂食的中式正餐、火锅、烧烤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

从摩登符号,到充能饮品,再到佐餐甜水,如今的汽水已走下神坛。依赖“糖+香精+色素”的传统配方,碳酸饮料常被消费者诟病“太甜”“不健康”。

大家更倾向于喝无糖饮料,但加了代糖的碳酸饮料,总有一股“工业”的甜腻,口感味道大打折扣。况且,碳酸饮料“肥宅快乐水”的标签很难甩掉,被标榜“健康自然”的即饮茶超越也不难理解。

从无糖饮料的市场份额来看,2023年体量达到241亿元,同比增速26%,其中汽水占比38%,远低于即饮茶的49%。

碳酸饮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江湖地位”正在直线下降。

在当前碳酸饮料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大窑作为一匹从区域市场杀出重围、冲向全国的黑马,其逆势上扬的势头自然会吸引更多关注,也留给市场不小的想象空间。

如果此时出售,有望在估值高位套现,说不定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窑汽水 国产汽水 碳酸饮料 饮料市场 KKR收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