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在livehouse看拼盘演出是什么时候?”
七月的北京闷热潮湿,DDC(黄昏黎明俱乐部)在雨中迎来了十一周年生日派对。为期两天的特别演出中,七组风格迥异的乐队轮番登台,为这个老牌livehouse庆生。
27日傍晚,雨又淅淅沥沥地落下。推开DDC的银色金属大门,精酿啤酒的麦芽香混着雨水的湿气扑面而来。王大卫与社会诗歌率先登场,带着五年后重返说唱领域的新作《胜利》,为这个夜晚定下基调;紧随其后的尤瑞卡,主唱台风张扬,观众随着节奏摇摆,仿佛置身某个摇滚黄金年代;最后登场的大叫控,以极具侵略性的舞台能量点燃全场,将气氛推向最高潮。
这是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近期观看的一场拼盘演出,也是DDC的生日特别场,除了正常售票外,亦邀请了不少圈内好友,因此即便遇上阴雨绵绵的周日,现场依然人头攒动。
但在这热闹背后,一个问题始终挥之不去: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拼盘演出真的能盈利吗?编辑部注意到了最近的一场拼盘演出取消风波,并询问了两位小型拼盘演出的主办方,就拼盘演出的生存现状展开探讨,供您参考。
拼盘演出的困境:没有契约精神
7月30日,软柿子乐队在小红书发文表示要避雷某演出主办方,内容是主办方一直在拖延签合同,疑似早就做好了取消的准备。
根据帖子内容,这场名为“北海之夏”的演出原定为两支乐队的双专场加一支嘉宾乐队,其中,嘉宾乐队是主办方自己玩的乐队,借拼盘演出之机登台暖场,其实这原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演出前5天,主办方决定踢出去其中一支较贵的乐队,也就是软柿子乐队,本场拼盘的约定费用为5000元。在问题出现后,一位工作人员并不对主办方的“口头协议”违约感到抱歉,反而是在乐迷群公开表示“不看软柿子”,这种既邀约演出又公开贬低的行为,既不专业也让这场“取消风波”闹的更不好看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软柿子乐队透露与此主办方合作数次均未收到演出费,自嘲“这下真的成‘软柿子’了”。目前该演出已全面取消,秀动APP相关页面也已下架。
而对于软柿子乐队,音乐财经在今年3月的livehouse巡演观察中就注意到了他们的“毛细血管式的巡演”。作为年内完成全国巡演43站的乐队,相信软柿子是具备一定票房号召力的,并且闹成这样的软柿子还是决定给粉丝报销损失,以回馈乐迷的信任。
拼盘演出通常由主办方全权负责乐队邀约与场地协调,并独自承担盈亏风险。这种模式下,当主办方预判演出可能亏损时,选择强行取消演出以求及时止损。然而现在类似的、没有契约精神的情况,也在逐步成为行业的一大顽疾,无故取消的演出真的太多了。
所幸,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主办方耍赖分分钟就被挂上小红书“避雷”。可见,想在音乐圈长久的生存下去,契约精神确实很重要,毕竟谁都不想因为一场演出坏了名声。
眼下,独立的小厂牌不好做,一些合伙制的厂牌也在出现,算是小主办们的抱团取暖。譬如,宽子所在的独立音乐厂牌由五个核心人员共同创办,采用轮值参与制。宽子向音乐财经透露,自己已半年未办演出,一方面是没有想做的乐队,另一方面则是精力确实不允许。
宽子回忆自己主办演出的时候,主要找可以“接受分票的乐队”,因此主要的支出就在场地租金上。对于需要秀费的乐队,宽子坦言“秀费贵不贵得看具体带票能力”,但风险肯定是更大的。上一次做演出宽子的亏损在3000元左右,基本都是场地费,“保底分票”。
对场地来说,分票和保底并不冲突,选择分票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承担场地成本,而是低价承担。举个例子,如果演出当天票房不足60张(假定数),则需要向场地方补足这60张票的场地费,这个叫做“分票保底”;另外一种则是“保底分票”,首先需要支付一小笔保底费,然后再根据实际的票房进行分成,一般比例为总票房的30%。简言之,livehouse提供场地给乐队,总是需要覆盖掉自己的运营成本的,这也是办演出的硬成本。
我们来算一笔拼盘演出的成本账:假设一场4支乐队的拼盘演出,每支乐队收取5000元演出费,周日中型livehouse场地分票成本按6000元算,调音师和灯光师各1000元,报批手续自己办理,这样一场演出的基础成本也高达28000元。按每张门票100元计算,至少要卖出280张票才能勉强回本。
这还不包括主办方投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要是再算上宣传推广、票务分成等其他开支,实际盈亏平衡点可能更高。这么一算,做拼盘演出还真是个精打细算的技术活。
大家都没名气,就要“拼”人气
有时候,拼盘演出拼的不是质量而是数量。
“观众不管是谁来演,他就在乎有几个乐队,跟去菜市场买菜似的,两三只乐队的拼盘肯定没有四五支乐队的拼盘票房来事。”一位演出主办方对音乐财经表示。SCHOOL的主理人刘非也曾在采访中透露,一般都会建议主办方:“至少安排仨乐队,大家都没名气的话,双专场肯定带不动票。不过也很多人不听,只能尽量劝。”
翻看SCHOOL公众号最新发布的“课表”,从8月1日到30日基本都是四支乐队拼盘演出,有几场甚至是五支乐队,档期排得满满当当,既让我们看到了SCHOOL的活力,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拼盘演出确实更适合小场地。在乐队名气都不高的情况下,小场地能让乐队和乐迷靠得更近,既有利于音乐推广,也有利于主办方控制场租成本。
毕竟,在大家都没有名气的情况下,人气就显得格外重要,多组织几支乐队也是一个办法。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今年上半年的一场大型拼盘演出就以五位数的亏损告终。工作人员告诉音乐财经,“拼盘很难做成1+1大于2的效果,尤其是我们这种体量的拼盘,很多人只想看一个或者两个乐队,不会在场地待太久,看完就撤了。”
是的,“候鸟式观演”已经成为拼盘演出的常态。观众往往掐着时间赶场,只为自己想看的某支乐队。常见的情景是:一支乐队登台时台下还有大半空位;另一支乐队表演时观众才蜂拥而至;热门乐队演完,观众又迅速离场。编辑部曾目睹一场夸张的演出:嘉宾乐队演完后观众几乎走光,等到专场乐队登台时,台下仅剩两名观众……
然而,也不是所有演出都这样惨淡。7月20日,编辑部的同事在疆进酒观看TOCONOMA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退场时一位观众晃着手环对同伴说:“还要赶回DDC继续看渐强音乐节,先去那边看了一会儿就赶来看TOCONOMA了”。这个场景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道理:只要有优质的演出内容,观众永远愿意买单,即便要辗转多个场地,乐迷们依然会为心仪的演出奔走。
不过,仅仅凭靠几场表现较好的演出,拼完演出卖不动票的困境并不会消失。当新乐队需要曝光机会,当乐迷渴望发现新鲜声音,拼盘演出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形式。
对乐队而言,从拼盘到专场是每个独立音乐人的必经之路。但那些已经能办专场的乐队,很少会再回到拼盘演出,更多中腰部乐队都在冲刺千人场甚至更大的场地——在这样的趋势下,谁还会去演拼盘呢?
对主办方来说,如果连可能亏损的账目没算好,这样的演出从一开始就不该做。作为主办方,既要对乐队和场地的档期负责,更要对整个项目的可行性负责,大家都有契约精神,行业才能欣欣向荣。
遗憾的是,随着演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演出主办的制作成本也在持续攀升,但票房增长却未能同步,导致运营压力加剧。软柿子乐队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行业生态下的典型案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作者:黄石,编辑:安然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