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0:05
美国发现糖尿病逆转开关,或根治全球8.3亿患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攀升,中国更是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现有药物虽能控制血糖,但无法从根本上逆转病情,且存在经济和精神负担。最新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关键原因,而这种损伤并非不可逆。通过阻断线粒体应激,有望修复细胞功能,恢复胰岛素分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病情,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 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中国糖尿病负担沉重,现有治疗方法难以根治,且伴随高昂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文章指出,糖尿病并非绝症,但控制不佳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在于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特别是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升高。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其损伤是细胞无法正常运作的关键。

💡 最新研究揭示,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线粒体损伤并非细胞死亡,而是处于异常的应激状态,并且是可以修复的。通过使用阻断线粒体应激的小分子药物,可以恢复细胞线粒体功能,使其重新分泌胰岛素,从而缓解糖尿病症状。

✨ 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望从“控制”慢病转变为“逆转”病情。研究成果在动物模型中已显现疗效,未来有望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在人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根治糖尿病带来曙光。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糖尿病似乎越来越常见了?过去,我们总以为这是“老年病”,可现在不但中年人,甚至不少年轻人、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多岁的朋友,也早早成了糖尿病患者,开始了规律吃药、甚至每天打胰岛素的生活。

其实,这并不是错觉,而是有确凿的数据支撑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从1990年的2亿上升至2022年的8.3亿,在30年间翻了4倍,而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202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布了一份重磅研究报告,名为《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报告指出我国已有超过1.18亿糖尿病患者,占全球总数的22%,成为全球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也难怪连中央都向大家喊话控糖!

虽然糖尿病并非绝症,可以选择的药物也不少,比如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磺酰脲类如格列美脲,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胰岛素等。然而,即便有这么多种药物,治疗的“覆盖率”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截止到2022年,仍有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规律用药、甚至未确诊。更严重的是,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甚至因为血管坏死而导致截肢,高血糖每年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全球超过200万人死亡。

目前的药物虽然能控制血糖,却无法从根本上逆转代谢和消化器官的异常,长期吃药打针不仅经济负担大,也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压力。有没有什么治疗方式能够从根本上逆转糖尿病,提升治疗的效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理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超过95%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重点来看看它的成因。2型糖尿病的成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核心病理都围绕着我们体内的一个重要的消化腺体和内分泌器官——胰脏。

胰脏不大,位置也很隐蔽,像是一条“扁扁的鱼”,躺在我们胃的后面,别看它小,功能却非常关键。首先,胰脏能够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其次,胰脏内还有一类特别的内分泌细胞团,分布在胰脏内部一个称作胰岛的特殊结构中。

胰岛只占胰腺体积的1%不到,其中60%~80%都是胰岛β细胞,而这种细胞也是我们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主要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因此,胰岛β细胞在维持血糖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血糖平衡全仰仗着这个小小的胰岛。

很多糖尿病人体内胰岛β细胞数量下降或者出现功能异常,就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自然就降不下去。另外还有一些病人的胰岛β细胞还算正常,但他们的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部位对胰岛素反应不灵敏了,这种情况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一把“钥匙”,原本可以打开细胞的大门,把血糖运送进去。但现在锁坏了、门锈了,即使钥匙还在,也打不开门,血糖只能一直在血液里飘着,只升不降。

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胰岛β细胞是怎么“坏掉的”,还能不能“修好”,“修好”以后血糖水平是否能得到控制。近年来,他们发现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是所有细胞里的能量中心,这里一旦病变就使得大量的胰岛β细胞处于瘫痪状态,根本无法正常存活,更别提分泌胰岛素了。不仅是胰岛β细胞的线粒体受损,糖尿病人体内的心肌、血管内皮、脂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也存在缺陷,引发“全身性”的代谢问题。

就在今年年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胰岛β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竟然是可以修复的!他们通过单细胞测序等多种技术手段详细分析了糖尿病人胰岛β细胞线粒体的状态,发现线粒体之所以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和能量代谢,是因为它们处于一种异常的应激状态。

于是他们使用了一种专门用来阻断线粒体应激的小分子药物,在细胞和小鼠糖尿病模型中分别进行了治疗实验,经过4周的治疗成功让小鼠胰岛β细胞线粒体恢复正常,细胞也开始重新分泌胰岛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糖尿病症状明显缓解。

这一发现颠覆了长久以来的认知。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是由于细胞死亡导致的。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潜在机制:胰岛β细胞减少并非因为细胞死亡,而是由于细胞功能异常。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异常的细胞是可以通过治疗恢复的。

这让科研人员和医生们对根治糖尿病重拾希望,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糖尿病或许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长期“控制”的慢病,而是有可能通过恢复细胞功能,真正逆转病情。这一阻断线粒体应激的小分子药物已在动物实验显效,有望再进一步通过临床试验中验证其在人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糖尿病 线粒体 胰岛素 医学研究 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