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恒隆集团有限公司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受内地消费信心疲弱、人民币贬值及香港零售市况不振等多重挑战,该公司整体收入下滑,但核心租赁业务仍呈现韧性,商场出租率维持在高位。
报告期内,恒隆集团实现总收入52.02亿港元,同比下降18%。其中,物业租赁收入为49.12亿港元,同比减少3%;物业销售收入则大幅减少87%至1.61亿港元,为营收下滑的主因。股东应占纯利为6.97亿港元,同比减少21%。
内地消费动能疲弱,租赁业务仍显韧性
恒隆表示,尽管整体市场承压,公司通过优化品牌组合、开展跨城营销活动及调整租赁模式,保持了较高的整体出租率。报告期内,内地商场整体出租率微升至94%,其中上海、昆明等核心项目出租率高达98%-99%。
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董事长陈文博表示:“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喜见物业组合表现逐步回稳。多城市布局战略持续发挥效果,上海以外城市的项目为集团整体业绩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恒隆在内地9座城市运营“恒隆广场”系列项目,覆盖上海、沈阳、济南、无锡、天津、大连、昆明、武汉及杭州。
其中,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引入“黄油小熊”等热门IP,提升了商场在年轻人和家庭客户中的吸引力,租户销售额逆势增长10%,出租率达99%;昆明恒隆广场通过去年年底启用的贵宾室吸引会员客群,推动收入增长7%,出租率亦升至99%。
不过,个别项目仍面临区域竞争压力。武汉恒隆广场租赁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36%和31%;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分别下滑37%和58%。恒隆强调,将持续优化租户组合、加强会员服务、采取积极的市场营销攻势等,务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受奢侈品行业放缓影响,标杆项目上海恒隆广场租户销售额亦录得8%的跌幅,尽管出租率维持在98%高位,但整体收入持平。
整体来看,恒隆内地租赁收入(按人民币计)同比下降2%,折算港元后跌幅扩大至3%。
为应对消费偏好的变化,恒隆已于2025年起取消“高端”与“次高端”商场的分类,进一步推动品牌重组和定位灵活调整。
杭州项目扩张,成未来增长引擎
恒隆集团将杭州恒隆广场视为下一个关键增长动力。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分阶段启用,目前零售预租率已达77%。同时,恒隆集团与百大集团签订为期20年的营运租赁协议,计划租用杭州百货大楼南北两座建筑,若交易获批,将使项目零售面积扩大40%。
杭州恒隆广场规划包括一座购物中心、五栋甲级办公楼和一家文华东方酒店,定位高端商业综合体。
此外,无锡恒隆广场二期及上海恒隆广场扩建工程亦按计划推进,为未来两年租金增长创造了基础。
香港市场承压,服务式寓所成亮点
上半年,香港本地消费疲软与办公楼租赁需求疲弱持续对恒隆造成压力,办公楼收入下滑4%至15.49亿港元,零售物业收入下跌7%至8.84亿港元。
为提升办公物业吸引力,恒隆推出灵活办公空间解决方案“NET·WORK”,试营业期间已录得64%出租率。零售方面,通过“Hello恒隆奖赏计划”等精准营销策略,整体出租率维持在93%。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恒隆住宅及服务式寓所板块表现亮眼,出租率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收入增长11%,成为恒隆在香港业务中的亮点。
销售收入锐减,源于审慎定价策略
由于仅售出少量单位,恒隆上半年物业销售收入锐减至1.61亿港元,录得营运亏损5700万港元。与此同时,投资物业净重估亏损扩大至4.94亿港元,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物业估值轻微回调。
对于销售放缓,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行政总裁卢韦柏在7月30日的媒体发布会上解释称,当前内地住宅和公寓市场并非“以价换量”。“不是说你减价就能卖的,减价反而可能还会影响你未来的策略。”他说,恒隆目前在物业销售上的策略是谨慎定位与定价,“你可能看到我们卖的单位少,但我们卖出的是好价。”
尽管盈利承压,恒隆仍维持稳健的资本支出计划,截至6月底,发展中投资项目总值达342.5亿港元。
强调零售体验,深化品牌合作
面对媒体关于“如何看待路易威登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开设船型门店”的提问,卢韦柏回应称,关键不在于门店的造型,而是其所传达的理念——零售品牌与物业方共同重视打卡体验与沉浸式消费场景。
“我们当然会向他们学习,但我们自己也很清楚,体验感的打造对所有年龄层的顾客都非常重要。”卢韦柏表示,恒隆一方面将继续深化与品牌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商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创造更多体验机会,进一步增强消费者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