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不起、养不起」成为越来越多年轻家庭的现实困境,国家终于迈出关键一步。7 月下旬,中央密集释放重磅信号: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启动全国育儿补贴制度。看似是两道「民生加法」,实则回应的是一个国家对人口、教育与家庭的系统性重塑。教育资源怎么分?家庭负担怎么减?民办园怎么办?这些问题,答案未必简单,但讨论已经开始。
也许,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娃不再只是家庭的事,而是国家与社会共同面对的命题。
从「纸上蓝图」到「现实出招」:免费学前教育真的来了
7 月 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重磅信号,「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短短一句话,让不少家长眼前一亮。中央顶层设计开始落实,免费学前教育正式「 上路」。其实,早在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联合发布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而这一次的国务院会议,意味着国家在「教育强国」之路上,选择从娃娃抓起。
原因藏在人口发展的数据里。
出生人口下滑。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迎来 1786 万新生儿。但 2018 年开始,出生人口急转直下,2023 年、2024 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分别为 902 万、954 万。
生育意愿与出生率持续低迷,给学前教育行业带来极大冲击。根据适龄学生变化,我国 2025 年的在园幼儿数约为 3000 万,比 2024 年在园幼儿数 3583.99 万还会减少 500 万左右。2024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25.33 万所,比 2023 年 27.44 万所减少 2.11 万所,这是全国幼儿园数从 2022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连续三年下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发文表示,未来幼儿园数量仍会继续减少,因为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幼儿园数量仍呈下降趋势。这种「入园人口断崖」,对原有以「家庭付费+市场供给」为主的学前教育体系形成了系统性冲击。部分地区出现民办园退场、师资流失、公办园承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国家力量进行结构性干预。
在此背景下,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逐步推进,不仅是人口战略的重要组成,更是教育公平从「义务教育向下延伸」的关键一步。
送娃娃去上学:政策落地背后的现实考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报告,在有据可查的近 200 个国家中,有 90 多个国家实施了学前教育免费政策。
从国际社会看,实施兼顾公平与优质的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法国早在 1881 年便通过《费里法案》,将 2 至 6 岁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框架,实现免费和国家统筹管理;美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发起「普及学前教育」运动,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对所有 3 至 4 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机会;韩国则从 2012 年起对 5 岁儿童实行免费幼儿教育,2013 年进一步扩大至 3 至 5 岁全覆盖,强调教育起点的公平和国家责任。
在这一国际趋势背景下,我国此轮「 免费学前教育」推进,不仅是教育体系内部的延伸性改革,也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儿童早期发展权利的制度回应。
免费教育是好事,但会不会导致学前教育质量下降,这是不少幼儿家长关注的问题。推进免费学前教育,应确保办园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撰文表示,把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到 9%,基本可以实现免费学前教育的目标。免费学前教育的全面推行,意味着将有更大比例的教育资源向学前阶段倾斜。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在财政承压背景下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一项系统工程。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已展开多样化探索和实践。
青岛市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试点,将 0 至 6 岁儿童照护与学前教育服务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服务体系的连续性和资源整合;广东省多地通过增加公办幼儿园编制名额,提升幼师入编比例,强化教师队伍保障,增强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北京、上海等城市引入「财政补贴+普惠监管」机制,鼓励和规范民办园参与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性和服务质量。
这些实践表明,政策的真正落地,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答题,在教育起点公平上前进。
每月300块补贴,能不能治好年轻人的「养娃焦虑」?
除了免费上幼儿园,近期另一个引发热议的好消息是,育儿补贴真的发钱了。
7 月 2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在全国全面向群众发放现金补贴并明确了补贴对象和标准、申领程序、发放渠道等内容。
《实施方案》提到,育儿补贴制度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 3 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 3600 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 3 周岁。
年轻人的生育观正在变,「不敢生、不想养」的背后,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怕自己撑不起一个完整的育儿系统。
每年 3600 元,每月便是300 元,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在不少农村和三四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至成年(0–17岁)的总成本可能高达 12.5 万元,甚至逼近百万。相比之下,每月 300 元的育儿补贴,对家庭整体负担的缓解作用微乎其微。
研究显示,财政性教育支出每增长 1%,出生率可上升 0.495‰。然而,目前我国在幼儿阶段的公共投入仍偏低,家庭支出往往是公共投入的 10 倍。即便补贴增加 10%、20%,如果缺乏托育服务、产假保障、教育资源、住房支持等系统性配套,提升生育意愿的政策效应依然难以释放。
那么,300 元是否毫无意义?也并非如此。
它也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至少,打破了「养娃只能靠自己扛」的孤岛心态。在这笔看似有限的补贴背后,牵动的是整个育儿体系的再构——托育服务、社区支持、家庭教育、亲子消费,线上线下融合的育儿内容生态,都将逐步被纳入政策视野。
只有当「养娃焦虑」不再只是情绪表达,而能被制度温柔地接住,社会的生育信心才可能真正被重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萨楚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