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翻车的本质,是对过去教育乱象的「翻旧账」。这些旧账该不该翻,如果翻了,对今天的教育公平是否有用,这才是讨论李雪琴事件的核心。
包括一些粉丝和控评话术也是如此,他们再怎么嘴硬,却没有一个在辩解二级运动员身份的合理性,全在找其他理由:
“人家配得上北大,你嫉妒什么”
“她又没靠运动员身份加分”
“真要追究,作假的人多了去了”
“你们怎么不锤王艳儿子,是不是厌女”
...
这些反驳,都是都在变相承认“就算二级运动员造假,那又如何呢”。就像之前走红的绝望的文盲梗,“无论XXXX如何,他也是文盲”,一句话顶破天。
现在问题来了:二级运动员证造假,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翻出来说事?
我个人认为是必要且有价值的,有几个原因:
1,过去某些特权的既得利益者,在今天获得了无比的成功,这本身就是在侵犯普通人的权利。他们多获取了一个名额,背后就剥夺了另一个人的名额,无论过了多久,都有追责的意义。
2,拷问一个明星过去的黑历史,只要对现实有价值,那就是必要的。比如拷问翟天临后,高校对博士的判定明显严格了;拷问仝卓后,那些想篡改应届生身份的人更会掂量下;拷问易烊千玺后,哪个主流媒体还敢骂小镇做题家。
包括李雪琴,背后其实是超级中学(如她的母校辽宁本溪高中)对于教育资源的垄断,他们过去拥有稀有的自招名额、推荐名额、加分名额、运动员花钱买证名额...虽然很多特权已经被按住了,但历史规律决定一些东西总会蠢蠢欲动,
而社会关注本身就是一种监督,是限制和延缓某些东西死灰复燃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普通人的基本权利。
3,我们对待社会名人,和对普通百姓的标准本身就有不同。尤其是网红和明星和演员们,他们通过获取大量的社会关注,形成特有的“声誉资本”,这些资本可以迅速变成金钱,权力,和影响力,并实实在在的影响广大普通人尤其青少年。
如果一个人足够优秀,优秀到过去走的捷径、黑历史都能被掩盖,那就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倾向对大多数人一定是不利的,只会利好既得利益者和他们的子女们。
人们关注李雪琴,是因为她获得二级运动员的那场比赛,包括她的母校,次年就被爆出集体造假,如此清晰的证据,很多人就是在刻意忽视。
人们不是想打到一个北大才女,更不是所谓的厌女,就像过去对易烊千玺事件的鞭笞,没人会觉得是在厌男。
我们厌的,是不公,是特权,是捷径,是知错不改,是资本控评,是不允许对成功者有丝毫的质疑,是对特权的合理化,是那些蠢蠢欲动的从普通人口中夺食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