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探讨了伟大事业的驱动力,以马克·扎克伯格高薪挖角AI人才的事件为例,引出了“愿景驱动”与“利益驱动”的核心区别。作者认为,对于AGI这样长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目标,需要的是相信愿景、能够长期坚持的“愿景驱动者”,而非仅被短期利益吸引的“雇佣兵”。文章通过英伟达的例子说明了愿景驱动的成功,并对比了“买公司”与“买个体”策略的潜在风险,强调了组织核心团队应围绕愿景驱动者构建,以应对长期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 伟大事业的驱动力在于“愿景驱动者”而非“利益驱动者”。作者认为,对于AGI这类路径模糊、周期漫长的目标,需要的是那些相信使命愿景,愿意用未来回报自己,能够忍受不确定性和失败的“布道者”,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利益的“雇佣兵”。
🚀 英伟达的成功是“愿景驱动”的经典案例。早期在几乎不存在的市场中,英伟达凭借一群坚定相信“并行计算能改变科学计算未来”的愿景驱动者,忍受了长时间的低谷,最终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证明了愿景实现的核心在于长期主义的坚持,而非单纯的金钱投入。
⚠️ 扎克伯格高薪挖人策略存在潜在风险。文章指出,虽然高薪可能带来短期速度提升,但“高薪买个体”可能冲击内部公平感,增加文化融合难度,且高薪挖来的员工未必能与公司长期共进退,尤其在事业瓶颈期时更容易选择离开,这对组织的长期发展可能构成挑战。
⏳ AGI的实现路径和周期是判断策略有效性的关键。如果AGI能在三五年内实现,人才和算力是决定性资源,那么金钱驱动可能有效;但如果需要十年以上,则更需要愿景驱动者来支撑长期的探索和试错。
🌟 培养和构建“愿景驱动者”的核心团队是组织成功的关键。文章强调,注定走远的组织必须围绕愿景驱动者构建核心团队,让他们成为组织的内在驱动力,因为金钱无法替代战略上的耐力和决心,而愿景的实现需要的是信念、耐心和坚持。
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7-29 07:06 上海
伟大事业究竟靠什么驱动?


「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近期,马克·扎克伯格高薪挖人的新闻引起了热烈讨论。在最新一轮 AI 人才争夺战中,马克·扎克伯格亲自「撒钱」抢人:为搭建 Meta「Super-Intelligence Labs」,他向多位 OpenAI 核心研究员开出最高 4 年总额 3 亿美元、首年即超过 1 亿美元的天价包裹,并通过冷邮件向其他明星科学家递上 1 亿美元级别的 offer,接连挖走 DeepMind、苹果等顶尖团队的骨干成员。扎克伯格的逻辑很直接——掌握最稀缺的大模型人才,就掌握下一代平台的主导权。他付给 AI 专家的薪金甚至已经超过 Apple CEO 提姆・库克的年薪。但他的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关键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他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即 AGI 的实现前景、路径和周期。具体来说,如果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路径和条件非常清晰,确定在三五年内就能实现,而决定性资源是数据、人才和算力,那么扎克伯格的策略是有效的,因为他用金钱换取时间,加速问题解决。但如果 AGI 是一个方向模糊、路径未知,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实现的长期目标,那么这种策略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最大的原因在于:对于路径和资源确定、短期内能实现的事情,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大量资源投入快速推动;但对于路径和资源都不确定、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事情,就只能依靠一群相信使命愿景的达人不断探索、试错,才能最终成功。换言之:伟大事业必须依靠愿景驱动的人,而非利益驱动的人。用硅谷的话来说,伟大事业需要的是布道者,而非雇佣兵。想清楚这件事十分重要,因为志存高远的创业公司必须按照上述原则去选择和招聘高管,并给出匹配这种原则的 offer。否则它吸引来的就不是一群充满斗志、想去实现理想的人,而是一群希望快速实现利益的人。前者,是典型的「愿景驱动者」。所谓愿景驱动者,是那些真正关心那个尚未实现但值得追求的远大目标——即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的人。他们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把「愿景的实现」作为回报自己的核心动力。这类人具备如下典型特征:他们愿意用未来愿景的实现来回报自己,而非当下可见的利益;他们是「先相信,后看见」的人,而非「先看见,才相信」;他们具有强烈的信念,即使短期看不到任何实际回报,也依旧坚定不移;他们能够忍受长期的不确定性、孤独甚至是失败的风险,与团队一起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为什么愿景驱动如此重要?因为所有伟大的事业,在起步阶段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挫折感,唯有靠愿景的信念才能支撑人们持续前行。英伟达就是一个愿景驱动的经典案例。他们早期在并行计算领域投入时,市场几乎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零」。但正是因为他们有一群坚定相信「并行计算可以改变科学计算未来」愿景的人,能够忍受长时间的低谷,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爆发式的成功。为了达成长期愿景,英伟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通过 Top 5 Things 周报,持续发现「可能带来未来成功的早期弱信号」,并在绩效机制中,鼓励大家为了长期利益而努力。英伟达的公司市值,是对其愿景驱动战略的最好诠释:
(英伟达股价示意图)
英伟达的成功验证了一个重要观点:愿景的实现,核心从来都不是靠钱,而是靠那些长期主义的愿景驱动者。他们的耐心与坚持,最终为市场和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扎克伯格当前面临的问题与英伟达早期有相似之处:AGI 是一个三五年就能结束的战斗,还是一个需要十年以上的漫长战役?这是需要去判断的。这一判断也决定了,AGI 是否同样需要一群愿景驱动者才能走向成功。回到马克・扎克伯格高薪挖人的事情上,有人说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曾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出重金收购创业小公司,并且受益匪浅。所以他在 AI 竞争中采取类似方式,是完全合理的。但这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些关键差别。扎克伯格此前成功的并购,如 Instagram 和 WhatsApp,属于「买公司」的策略。这种方式在企业生态中相对容易被接受,因为它瞄准的是整个公司,价格评估和分配不会直接落在单个个体身上,人们更容易接受一家公司的估值变现。然而如今,扎克伯格转向「高薪买个体」,就可能带来新的职场生态风险:第一,内部公平感会受到巨大冲击,团队其他成员难免质疑:「凭什么新加入的人比我拿得多这么多?」
第二,文化融合难度增加,愿景驱动型和短期利益驱动型员工之间难以协同;
第三,高薪挖来的员工未必愿意与公司长期共进退,尤其当遇到事业瓶颈期时,更容易选择离开。这些潜在问题,对组织的长远发展可能造成不小的挑战,尤其当 AGI 的战事比预期拉得更长时。所以,我们可以把刚才的问题进一步明确:AGI 的竞争和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哪个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确认格局?最后回到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愿景的实现靠的是什么?如果 AGI 真的是一个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实现的远大目标,那它的实现绝非仅靠高薪挖来几个关键人物就能完成。它需要的是一群真正相信愿景、能够长期忍受孤独和不确定性的愿景驱动者。他们能够在愿景尚未被广泛认可时,依然坚定前行。虽然可能不需要太多人,但仍需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每天能够彼此启发,在遭遇黑暗时,仍能彼此支持。钱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战术上的速度提升,却无法带来战略上的耐力与决心。真正注定走远的组织,必须围绕愿景驱动者构建核心团队,让他们成为组织的内在驱动力。扎克伯格又一次冒险,是否能像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再看两三年不迟。因为一切措施取决于我们对 AGI 的预期,而一切结果取决于 AGI 的具体发展态势。在此,我们不妨把 Andrej Karpathy(AK)(他是全球 AI 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专家之一,前 Tesla AI 总监)在 2025 年 6 月 17 日主题演讲《Software Is Changing (Again)》中讲的自动驾驶案例呈现如下:我想简要讲一个故事:我第一次驾驶自动驾驶车辆是在 2013 年。当时我有一位在 Waymo 工作的朋友,他邀请我到帕洛阿尔托(Palo Alto)附近试驾。我用当时的 Google Glass 拍下了这张照片,可能你们很多人年纪还小,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没错,它当年风靡一时。我们坐上车,在帕洛阿尔托周围开了大约 30 分钟,跑过高速公路、市区道路等。整个过程毫无瑕疵,完全无需人工干预。这是 2013 年,距今已经 11 年了。这次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时真的以为自动驾驶已经近在眼前——因为它已经能正常运行了。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 11 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研究自动驾驶,仍在探索『驾驶代理』的可行性。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仍未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你可能在路上看到 Waymo 的车,看上去像是无人驾驶,但其实背后还有大量的远程操控,许多环节仍然离不开人工介入。所以我们还远未能宣称『成功』。不过我相信,自动驾驶最终一定会实现,只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要慢。因此我也相信,软件真的很棘手——正如驾驶本身也极具挑战一样。所以,当我看到有人说『2025 年是智能体(Agent)之年』时,我其实很担忧。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将是一个『智能体的十年』,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仍然需要人类参与其中,仍然需要保持谨慎。这是软件的世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扎克伯格高薪挖人会成功吗?一切都取决于AGI之路的长度。
相关文章:你所相信的,决定了人生的结果
上一篇:追问「财务自由」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相信力」。文中提及的「愿景驱动者」都具有极强的相信力。相信力也是一种能力。在职场上,有些人天生喜欢怀疑,不相信身边的人,不相信他们说的话,不相信他们给你的一些预测、承诺。那这种人到最后很容易孤军奋战,也没有人会信任他。如果相信身边的队友,相信公司的价值主张,与同事的协作会越来越顺利,公司也会越来越接纳你,你融入公司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职场之外,「相信力」推动我成为价值投资者,也让我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开始写作。我选择「先相信,再看见」,不少辉友也是因为相信我,才会从我的文章和语音里受到启发。这篇语音是对「相信力」的总结。在听这篇语音之前,请你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相信力重要?」「什么是相信力?」「如何培养自己的相信力?」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来收听。
我们也借助AI整理了PPT文件,大家可以一边收听语音,一边查看文字。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