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07月28日 11:17
[程序员] 和 AI 的交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国内外AI编程工具的使用体验,特别是Kiro工具的可用性问题,以及国内AI应用普遍存在的注册认证繁琐现象。作者以自身开发Hangman游戏和电影推荐程序为例,强调了信息孤岛对创新的阻碍,并对国内AI模型的“过滤”机制可能影响模型性能表示担忧。此外,文章还对比了VSC、Trae和Kiro三款IDE的使用感受,并分享了与AI交流时使用英文的优势。

💻 Kiro工具在特定时段(作者推测为美国程序员下班后)可用性极高,表现出极强的帮助性和对用户编程思路的理解能力,能有效清理代码并保持思路连贯,但其在另一时段的不可用性成为一个显著问题,影响了编程的节奏。

🌐 国内AI应用在注册和认证方面存在过度繁琐的问题,需要手机认证、实名认证等,与国外AI公司将中国大陆地区列为“不服务”地区的情况形成对比,作者认为这种严格限制不利于AI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 信息孤岛严重阻碍创新,例如某瓣关闭API接口和限制爬取,使得作者无法通过编程方式实现电影推荐的想法。作者宁愿API收费或有使用条件,也不愿看到信息被层层阻断,认为大创意源于无数个小点子的信息充分流动。

🚀 AI社会追赶速度极快,生产力发展可能成为生产关系的桎梏。作者认为信息孤岛是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而国内AI模型的“过滤”机制可能人为限制了模型性能,并可能影响AI模型基于过滤后信息进行训练的后续输出品质。

🗣️ 与AI交流时,使用英文交流效果优于中文。这可能源于英文的自然断词和语境词汇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先进性与文化、科技、生活水平的关联。作者强调了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重要性。

18 号的那篇Kiro ,你真的很棒!为我带来了难得的破万浏览量——但没有任何打赏。不是我写的有多好,讨论的问题有多深刻,而是因为:

好多人没能用上,而我是“最早”体验的那一批。

在国内想好好编程,搞点好玩的东西,真的很难。

您所在的区域不在我们服务范围

自从最早出世的 ChatGPT 将中国大陆地区列为“不服务”地区后,这就成了国外 AI 公司的标准条款,而且越来越严格。这不,香港 SAR 都被一些应用(比如 NotebookLM ,比如 Gemini CLI )归为“不服务”地区了。

那么转向国内的 AI 应用如何?当然没问题,只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我就是注册一个小卡拉米的用户,我需要手机认证、实名认证,登录也要手机认证。何必同志,何必呢!

也许,有人会批评我:你老老实实用国内模型不就好了?国内 AI 的发展有目共睹!很好!这个问题我稍后探索。

信息孤岛终将扼杀创新

第一次通过 Kiro 的 Spec 方式开发了复古 Hangman 游戏后,我曾放言:等我用“抽烟喝酒烫头”的 Vibe 模式再来搞一个!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经常会在我的硬盘里堆积了好多电影——也不算太多,大概 20-30 本的样子。如果我想看电影,我该看哪一本?我是一个不喜欢看烂片的人,所以我之前的做法是去某瓣找这些电影的评分,只有 8 分左右的片子才可能被我挑中。这是一个很烦的事情。

于是我想,能不能用程序来完成呢:获得电影列表,处理一下获得片名和发行日期,程序去某瓣搜索,通过抓取关键信息(比如评分)我就可以很快完成这个工作。

某瓣原来有 API 接口,但早就关闭了。所以我不能用最最简单直接的 API 方式开发,而要用别的方法。

Kiro 下的抽烟喝酒烫头Vibe 开发很顺利,而且用我自己的站点测试完全可行,但是:某瓣防页面爬取、内容仅登录(需要 SMS 认证)可见,就将我的想法从底层给粉碎了。

当然,这么做的不仅是某瓣,还有很多很多……

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宁可你对 API 收费,限制使用条件——就像只存在于传说中的 X 、FB 那样,也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形。

创新,除了需要脑子,还需要信息的充分流动。大创意是在无数个像我这样的小点子的基础上最终萌生的。

生产力爆炸和非线性

农业社会,落后地区追赶先进地区,可能需要数百年;工业社会,几十年;信息社会,10 年; AI 社会,3-5 年。追赶的速度,是肉眼可见的快。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可能成为桎梏——这是马克思说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代表在落后的生产关系下不能有生产力的发展,而是表明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改变的话,就会出问题。

肾上鄙人在下我认为,信息孤岛就是不合理的关系。

当然,更严重的还有国内 AI 的莫名“过滤”。

AI 模型动辄几百亿参数,且不论非线性是不是在模型中起作用,但肯定没有人知道这个参数从0.1变成0.1000000001后,模型会怎样表现。如果人为地设置很多“参数”和“禁区”,我认为是会影响整个模型的性能的。当然,后期处理也不是没有办法:不动模型,而是加一个过滤层,在生成内容后加以过滤。

不过,更大的问题将继续存在:随着 AI 根据“新”的内容继续“进化”,它看到的东西就只能是被过滤后的东西,基于这些而进行后续训练的输出,其品质我是会打问号的。

我用的三个 IDE 的横向评测

目前,我常用的是 VSC ,Trae ( VIP ,等 Solo 模式邀请)和 Kiro 。我不是专业程序员,也不会写很多代码,所以我只说我的一些使用心得。

可用性:VSC 。你不是 Trae 的 VIP ,你就一定会排队,完全失去了编程的节奏。Kiro 的可用性叫做 50-50 。每天我的 9 点到 20/21 点之间,Kiro 表现神勇,毫无等待。你甚至可以感受到 Kiro 想要帮助我这个菜鸟的迫不及待的热情。但在另外一个 12 小时时间段,Kiro 就一定会处于不可用状态。所以,我现在每天早上打开 Kiro ,第一个问题就是“Are you OK?”

我的猜想是,在我的 9-21 点,美国的程序员们都下班了,所以对 Kiro 的调用额度就可以转移到我身上了;到了我的 21-9 点,美国的程序员们正在认真工作,所以我就用不上了。

帮助性:Kiro 。我有时(比如 Kiro 不可用的时候)会切换的别的 IDE ,试图让它完成 Kiro 未竟之事业。但 VSC 、Trae 的表现令我失望:它不能很清楚地知道“原来”是咋样,而一意孤行地用它的思路去完成——而且这个思路还不一定是我编程所用框架下的最佳实践。反过来,Kiro 很清楚我要干什么也知道别的 AI 干了什么,可以很清楚地清理代码,保持思路而一往无前。

这也提醒我们,除非必须,否则不要随意切换你的 IDE

和 AI 的交流

扯一点题外话,怎么和 AI 交流?在我使用我的编程工具的时候,我已经决定用英文。为了测试,我在 Kiro 下曾经耗光了一个 Session 的中文对话和一个 Session 的英文对话。我的结论是:英文交流好于中文交流。

我想,这里有很多因素。

一个是英文是自然断词的,AI 提取我说话中的语法要素简单多了。

另一个是语境和词汇的发展。不得不说,中文的技术单词大量来自英文的翻译——有些翻译得很不错。我在之前一些文章中,提及了语言的先进性:语言是文化、科技、生活……的产物。一种语言的先进性不是由讲这个语言的人数决定的,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讲这个语言的人的文化、科技、生活……的先进性。简单的说,就是 100 个中学生讲的话加起来也不会比 1 个(真正的)博士讲的有道理、更先进。

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学习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重要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编程 Kiro 信息孤岛 生产力 编程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