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的鱼 07月27日 02:33
“午夜之锤”行动复盘(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剖析了伊朗福尔多地下核设施的详细结构、建造历程以及美军MOP炸弹的打击效果。文章回顾了伊朗的核开发计划,披露了摩萨德盗取核档案的细节,并详细介绍了福尔多设施的构造,特别是其复杂的通风系统。通过分析美军B-2轰炸机的打击过程和MOP炸弹的毁伤原理,文章探讨了此次打击对伊朗核计划的实际影响。作者结合公开资料和卫星图像,对设施结构和打击效果进行了详尽解读,力求还原事件真相。

🌍 伊朗核计划的起步与福尔多设施的曝光:文章追溯了伊朗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核开发计划,特别是“阿马德”计划中的铀浓缩部分,并指出福尔多铀浓缩厂作为第二座实验性工厂,其建造历程比公开信息更早,且设计目标是生产武器级铀。以色列摩萨德的秘密行动获取的详细核资料,包括福尔多设施的结构图,是外界了解该设施的关键。

🔬 福尔多地下核设施的精巧构造与通风系统:福尔多设施深入山体,拥有复杂的入口设计和多重防爆结构。文章重点解析了其通风系统,指出通风井并非直通内部,而是通过多级转角和反S型隧道连接。美国情报机构通过卫星侦察、地质资料及人力情报,对该设施的内部运作了如指掌,其情报来源包括IAEA核查和摩萨德的资料。

🎯 MOP炸弹的精确打击与毁伤效果分析:针对福尔多设施的两个通风井主通道,美军B-2轰炸机使用了MOP(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炸弹进行精确打击。文章通过高清卫星图分析,指出MOP的命中精度极高,能够密集命中同一目标。首枚MOP用于炸开顶盖,后续炸弹则瞄准同一深度的预定点,旨在穿透山体并摧毁内部设施。

❓ 打击效果的争议与对伊朗核能力的评估:尽管美军宣称打击精准且有效,但文章分析认为,MOP炸弹的实际穿深能力在面对花岗岩山体时仍存疑问。作者推测,即使未能完全穿透,强大的冲击波和震动也可能导致通风、电力、控制和供气系统瘫痪,使福尔多在短期内丧失生产能力。然而,成品储存区等关键部分可能未受波及,伊朗仍有可能保存核材料。

原创 大鱼鉴水 2025-07-06 18:54 加拿大

伊朗核开发计划回顾、摩萨德潜入德黑兰盗取半吨核文件、福尔多地下核设施的构造、铀浓缩技术简介、通风井并不直通内部、福尔多建造过程、MOP的毁伤效果分析。

CNN、华盛顿邮报等偏向民主党的美国主流媒体最近接连爆料称美军的空袭并未对伊朗核计划造成特朗普所说的彻底毁灭,只是推迟了数月。为了给懂王找回面子,参联会主席凯恩上将不得不在短短4天之内又一次站在了讲台前,不厌其烦地向众多媒体记者详细介绍福尔多地下设施的结构、美军监视/研究该设施的历程、MOP炸弹的毁伤原理、实战打击部位选择与作战流程,资料之详实、解说之生动,不看他肩章上闪耀的四颗将星的话还以为是军校的上校在讲课。

凯恩本人是一位资深战斗机飞行员,在F-16上的飞行时间超过2800小时,包括150个战斗飞行小时。他担任过白宫国土安全委员会反恐与战略政策主管、联合特种作战特遣队空军总局指挥官、华盛顿军区联合特遣队空军副司令、特种作战司令部副司令助理、中央司令部特种作战司令部副司令(这期间得到特朗普的赏识)。2021升任空军中将,随后到2024年退役前担任中情局军事事务副主任。

> 90年代初和父亲合影的凯恩空军国民警卫队中尉,他父亲是一位空军中校飞行员

从这个履历来看他没有担任过任何大单位的主官,服役生涯后半阶段主要经历都在联合特种作战方面。2009年至2016年,他还是国民警卫队的兼职成员,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他是以退役空军中将的身份重新服役并晋升4星上将的,在参联会主席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上一篇的时候我还没看到凯恩上将的第二次讲解视频,只是在网上看到西方媒体为赶头条发的快讯,报道里误传在福尔多只投下了6枚MOP,我也错误引述了,现在已经修改。根据凯恩最新的介绍,B-2机群在福尔多共投下12枚MOP,每6枚一组分别打击了2个通风井的主通道。

网上关于福尔多和MOP的文章已经是铺天盖地,不过大部分都是从少数几个海外媒体上搬运过来的,里面有数据的错误,也有翻译理解的偏差。我这几天都在查相关的资料,也做了一些测量,将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一下这片神秘的区域。

伊朗核开发计划

伊朗军方对气体离心机的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伊朗领导层很可能就已经制定了军用核计划,并与负责民用核能开发的伊朗原子能机构进行了协调。伊朗物理研究中心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进行了核设备与技术(特别是军用气体离心机)相关的海外采购活动。

90年代末,伊朗启动了制造核武器的“阿马德”计划,其中编号为2的离心机项目于1999年10月2日开始,原计划到2004年3月完成所有设施建设,但所有4个子项目的进度都非常缓慢。该计划还包括建设一座铀浓缩工厂,这就是福尔多铀浓缩厂。它是继纳坦兹之后伊朗的第二座实验性铀浓缩工厂,外界普遍认为它是2006年开始建造的。

以色列特工于2018年初从德黑兰窃取了一份非常详尽的伊朗“核档案”,里面的信息表面这座绝密工厂早在2002年就已开工。2009年9月,美国情报机构通过卫星照片和情报检测发现了它的踪迹,随即伊朗官方于9月21日在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一封信中首次公开承认它的存在,并声称该设施是2007年动工的,改建自革命卫队基地内的现有地下军事设施。10月份,西方确定该地下设施和3公里外的地面支持设施存在关联。

> 2004年6月拍摄的福尔多地面设施图像

档案中的文件显示该设施的设计目标是以低浓缩铀而非天然铀为原料,生产武器级铀,年产量至少可制造一到两枚核武器。项目曝光后在国际压力之下伊朗对该工厂进行改造生产低浓缩铀,并坚决否认其设计用途是生产低浓缩铀以外的任何物质。2011年9月,时任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透露福尔多已经安装了离心机,次年3月投入使用,生产20%浓缩铀。

美国和以色列从发现之日起就对福尔多地下核设施进行了长达16年的跟踪监控与研究,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专门指派2名情报官员进行研究。很多国内官方媒体报道时都说这2名官员在伊朗潜伏了15年,这是错误理解、翻译了凯恩的介绍。这两名情报官一直在美国本土通过卫星图片、地质/气候资料、人力情报等所有资源进行监视和研究,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福尔多占据,但并不是生活在福尔多。他们查看了通风井、电气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所有进出的设备和土方,但并不是在现场亲眼看的。

> 凯恩的原话:For more than 15 years, this officer and his teammate lived and breathed this single target, Fordo. - 在超过15年的时间里,这位官员和他队友的生活和呼吸都被这单一的目标 - 福尔多所占据。不是住在福尔多,而是活在它的任务中。

> 凯恩的原话:They thought about it driving back and forth to work - 他们开车上下班的路上都在思考福尔多。如果是潜伏在伊朗核设施附近或者现场,就没有这句话了。

美国情报机构之所以对福尔多内部了如指掌,除了强大的卫星侦察和情报搜集能力,还有两个特殊的情报来源。一是IAEA的实地核查,二是摩萨德特工偷到了几乎完整的内部结构资料。

根据2015年伊朗、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和欧盟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伊朗同意暂停福尔多的铀浓缩活动,将其改造成一个核物理科技中心,以换取解除全面制裁。IAEA负责监督,定期访问包括福尔多在内的伊朗核设施,核实已申报活动,检查是否有未申报的活动。当时福尔多安装有2700台离心机,IAEA允许其中1千多台留在原处,其余的转移到纳坦兹,于2017年1月完成迁移工作。

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时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伊朗也逐渐摆脱协议约束重启铀浓缩活动。在2023年1月的突击检查中,IAEA发现伊朗已将福尔多的两组离心机连接起来,使其铀浓缩纯度达到60%,远远超出伊朗申报的浓缩承担,违反了联合国保障监督协定。在现场还发现纯度达到83.7%的颗粒,接近武器级铀所需的90%浓缩度。伊朗方面否认这点,今年6月3日向IAEA表示,根据广泛调查,伊朗安全部门证实那些高浓度铀颗粒涉及恶意污染和破坏(暗示被栽赃)。

> 2024年11月15日,IAEA总干事格罗西(左二)和伊朗副外长阿巴迪(右)在福尔多园区大门前合影

伊朗并不信任被媒体称为“核警察”的格罗西,认为IAEA持非中立立场。美国和以色列在IAEA核查人员中安插间谍也不难想象,这次以色列精准打击伊朗核设施和暗杀核科学家,IAEA就有泄露机密信息的嫌疑。格罗西在以色列空袭伊朗前几天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过:“(伊朗)最敏感的东西都在地下半英里(800米)的地方。我去过那里好几次。到那里你必须走一条螺旋隧道,深入地下。”

> 一名国际检查员在检查纳坦兹的浓缩设备

以色列一直视伊朗核计划为心头大患。2018年1月31日半夜,20名摩萨德特工在干扰报警系统后潜入德黑兰商业区的一座秘密库房内,用氧乙炔切割器打开了32个保险柜中的6个,在6个半小时内窃取了重达半吨的伊朗核武器开发资料,包括“阿马德”计划文件,总计有5万份纸质文件和183张光盘中的5.5万页电子文档。然后分几路前往里海,由水路将资料实物运出伊朗。为避免情报被拦截,特工们在抵达边境前已经将这些资料的电子副本传输回摩萨德指挥中心。

事后以色列按照协议将这些资料共享给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情报机构,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还前往特拉维夫和内塔尼亚胡讨论过档案内容,随即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这也是此次窃密行动的最终目的。

> 4月30日,内塔尼亚胡亲自在电视节目中公开伊朗核武器开发计划,图中红圈就是秘密库房的位置

摩萨德能够在伊朗首都展开如此规模、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窃密行动,除了得到伊朗政府内部的人力情报,并派出特工现场勘察、监视了两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伊朗情报机构负责对抗摩萨德的部门领导人是双重间谍,直接支持了这次行动。

以色列获取的伊朗核资料中就包括了福尔多核设施的示意图,提供了有关地下建筑群规模和布局的准确信息。我们现在在媒体上看到的各种平面或者三维福尔多结构图都来自这些被盗出的资料。

> 被盗核资料中的福尔多隧道综合体草图

> 主大厅离心机级联布置方案

福尔多地下核设施的构造

福尔多地下设施在山体北侧有3个入口,中、西2个主入口呈Y型从两侧进入,形式和佳山洞库的设计相似(参见台湾军力浅析 - 空军(3)),避免主隧道直接暴露在外;东入口是辅助入口,只有一个洞口。这3个入口连接的隧道末端都设有防爆阱,进入内部的通道在此前直角转弯,如果入口外受到大当量炸弹攻击,爆炸冲击波将直线汇聚到防爆阱中。通过两级转角和防爆阱的衰减,进入隧道内部的爆炸能量将呈指数级降低。

> 西方情报分析公司The Intel Lab根据草图制作的三维构造图,彩色标签是我加注的说明

地下设施的核心部分由两横三纵5条隧道组成。最南边一条横向主隧道长250米,是安放离心机级联的主大厅,北侧横向隧道东侧是办公室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西侧是设备控制室。

作为一座采用气体离心法的地下铀浓缩工厂,福尔多的生产流程是逆时针布置的。固态的生产原料低浓度六氟化铀(UF6)储罐由西入口运入,临时储存在西侧纵向隧道内的仓库中,加工完的贫铀废料也存放在旁边。

在中间一条纵向隧道的最北端安装了4台大型高压釜,它们将六氟化铀加热至气态,通过管道输送至离心机。这个区域顶部就是整个地下设施的通风井,其结构后面会详细介绍。

主大厅分成4部分,东侧是2组IR-6离心机级联,西侧是3段各2组IR-1离心机级联,在被轰炸之前共安装了1044台离心机,而该设施的最大容量是2976台离心机,只使用了1/3的空间。

> IR-6离心机级联

> IR-1离心机级联

完成末级分离后的浓缩铀气体被管道送往冷却箱,最后储存于西侧纵向隧道旁成品库房的储罐中,完成铀浓缩生产的全过程。


【 铀浓缩技术 】

简要介绍一下铀浓缩技术。天然铀矿石中能够进行核反应的铀-235含量只有0.7%,铀矿石经过预处理制成俗称“黄饼”的重铀酸铵胚料,再转化成气态的六氟化铀作为原料。之后的浓缩分离过程有气体扩散和气体离心两种不同工艺,其原理都是铀-235气体分子质量比铀-238略轻,可通过物理方法分离。

气体扩散法采用布满微孔(直径仅0.01~0.03微米)的扩散膜,六氟化铀气体通过时铀-235分子速度略快,从而和铀-238原子分离开。因为分子质量差别非常小,实际分离系数只有1.003,要制备3%的铀235,需要约1200台扩散分离机串联工作。

气体离心法采用转速高达每分钟十几万转的空心圆筒,较轻的铀-235分子更多汇聚在筒中心部位,较重的铀-238分子则趋向于附着在筒壁,实现物理分离。同样因为分离系数低(但高于气体扩散法),需要多级离心机级联多级提纯。通过离心机的级联层数和连接长度就可以判断其铀浓缩的程度,要达到武器级的90%以上丰度需要数百级串联。

伊朗至少研制过7种离机,编号从IR-1排到IR-6,高度在1米25到2米1之间。2015年时纳坦兹地下铀浓缩厂安装了15420台IR-1、1008台IR-2M、1台IR-5和19台IR-6,纳坦兹设施地上中试铀浓缩厂还安装了356台IR-1、172台IR-2m和177台IR-4,IR-2和IR-3似乎没有量产。 

对比这两种铀浓缩方法,气体扩散工厂规模和能耗都非常巨大:位于甘肃西部的404厂面积达到1260平方公里,比香港的陆地面积还大145平方公里;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官网的数据,冷战高峰期美国气体扩散工厂消耗了全国电力的7%。气体扩散法成本很高但产量大且稳定,适合中美等核大国大规模制备武器级铀-235。而气体离心工厂相对规模小、能耗低(仅为气体扩散法的1/25)、成本低(为气体扩散法的一半),更适合伊朗、以色列这样的中小国家。

除了上面两种大规模应用的工业化铀浓缩方法,还有更先进的原子蒸气激光同位素分离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调谐激光选择性电离铀原子中特定的同位素,利用电场将带电铀-235离子从未被电离的原子中分离出来。它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更低的能耗,但技术复杂,设备昂贵,商业化应用仍有很多挑战。伊朗也曾经秘密展开过该技术的研究,2003年被曝光后声称所有涉及的实验设施已拆除。


下面分析一下大家最关注的通风井。凯恩的讲解示意图其实没有展示完整的通风系统,只有最顶部。而绝大多数媒体、自媒体都认为通风井是从山脊垂直一通到底进入地下设施内部的,一号井在离心机大厅最西侧,二号井高压釜的上方。实际并非如此,通风系统的结构相当复杂。

再看一下The Intel Lab根据以色列盗出的资料制作的三维结构图,在高压釜上方有两根呈V型的通风管,带有一定倾角向上通到一个反S型的水平通风隧道。这个结构图没有继续制作通风隧道以上部分,也没引起众多观察家的注意,粗略一看可能认为是和主大厅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内部通道。下图大红圈内是我在Google卫星图上叠加了3D隧道结构,视角和小红圈内的略有不同,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这个通风隧道和主大厅平面是分离的,位于它上方,而且通风隧道的高度不到主大厅的一半,显然不是正常的活动空间

在上篇分析过山脊到主入口水平面的高差大约是80米。一开始我也在想隧道可以往下挖,增加离心机主大厅的深度,而一些媒体信誓旦旦地说隧道就是平的。在下图这张干净的3D结构图中可以通过阴影判断隧道的起伏情况:3个入口内的隧道在防爆阱之前都略微带有一点上坡,之后再有一点的下坡;主大厅也不是平的,两端略高带有很小的弧度,我猜测这样布局是为了方便排水。主大厅中部是紧贴在深灰色基准平面上的,而2个主入口底下的阴影高度大约和洞口高度相同,假设洞口高5米,则主大厅比主入口低5米。

按照离心机主大厅长250米测量换算,从隧道顶部到通风隧道底部的高度大约是40米,那么它顶上至少还有85-40-2=43米的山体厚度(粗略估算,存在较大误差)。反S型通风隧道的两端正好对应2组通风井的主井,也就是B-2投弹的瞄准点。将这个部分和凯恩的示意图相结合,可以勾勒出整个通风系统的结构。

> 这张示意图是我自己画的,橙色线是山体走势示意线,两组通风井的位置仅为推测

一号井和二号井的结构是不同的,山脊东南侧缓坡上的一号井左右两个副井和主井在一条线上,山脊西北侧陡坡上的二号井呈品字型布局,主井在内侧。两组通风井的顶部也不是直接通到山体外的,而是各有一个水平的通气道向旁边伸出近30米再从侧面开口排出。

通风井顶部被一个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顶盖封闭再覆盖泥土复原山体,并没有留下任何通风口。卫星照片显示这个顶盖不是如凯恩所说在空袭之前几天才紧急加盖的,而是早在2009年建造通风井的时候就盖好了。

下面通过Google地球的卫星图片来看一看福尔多地区历年来的地表变化,可以验证上面对通风系统结构的推断。

> 2004年6月6日,福尔多第一次出现地面建筑,在两个主入口处挖掘山体,并用白色大棚盖住施工面,在西北和北面有一大一小两个土堆,为山体中挖掘出的土方,西方就是通过它们的体积估算内部施工量和进度。

> 2005年3月24日,没有太大变化,在日后二号井位置的陡坡上开辟出一个三角形的空地,有一条土路通往山下。

> 两个通风井区域的细节,一号井没有动静,二号井开辟了平台,左侧两个实线圆圈内为Google地球立体视图的侧视视角。可以看到二号井平台以上的山坡相当陡峭,坡度超过45度。

> 2009年9月25日,四年半后地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入口西南挖掉半座山包,在基坑内建造了一座大型地面厂房,西北角土堆的面积和高度都扩大了很多,显示出地下工程的进展。在东南角开挖出第四个入口,入口旁设有垂直的通风井。山脊两侧的一号井和二号井都已建成且没有被覆盖,能看到具体结构。

> 两组通风井都已建成并盖上了方形顶盖,还没覆土。一号井两侧弧形的通气道已经建成封顶,二号井的通气道还只是一条挖掘下去的开槽。

> 2009年10月3日,8天之后完工的一号井已经把三个井口顶盖和整条通气道顶部都用封土覆盖,只留下两端的通气口。二号井没有变化。

> 2009年11月24日,51天后二号井也基本完工,原先通气道的开槽已经被封土覆盖,通气井顶盖仍然裸露在外。

> 2011年3月26日,初春的山岭染上了少许绿色,地面没有大变化,显示地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环绕整个区域的道路和围栏已经完工。南入口用一座建造罩住了入口。

> 2012年12月21日,冬天的山岭有少量积雪,在4个入口和地面厂房四周围上了围栏,显示整个铀浓缩工厂已经开始运作。南入口增设了一些建筑。

> 2022年1月6日,十年之后地面上没有更多变化,这基本就是被轰炸前的最后形态。

> 二号井的顶盖上似乎有一些覆土,但仍然能看出顶盖的形状,说明没有特意覆盖顶部

MOP的毁伤效果分析

最后来看这张著名的轰炸后卫星图,我在网上搜到一张7000点的高清大图,得以比较精确地测量弹洞的尺寸。结合凯恩在发布会上透露的情况,从这张图中可以解读出一些重要信息:

1. MOP的精度非常惊人。一号井主井弹洞的尺寸约为4.4x3.5米,二号井弹洞尺寸约为5.6x4.9米,两个主井的距离为125米。我在圆圈内放大了弹洞尺寸,红圈是直径为3米的单枚MOP击穿坚硬表面留下的弹洞,3枚MOP需要命中精度在2米内才能打出如此紧凑尺寸的大弹洞,一号井的命中精度更是只有1.5米左右。

> 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场留下的MOP弹洞,从旁边工作人员的身高换算,水泥平台上的弹洞直径大约3米

凯恩说B-2机群对每个主井分别投下了6枚MOP,开始我是不相信MOP有如此精度的,因为大部分资料都说其精度是5米,密集投弹打出来的弹洞直径至少要超过8米。不过从这张高清图的弹洞看MOP确实做到了多发同一个落点,实际精度在1.5-2米左右。5米精度应该是早期GBU-57/A的,现在的GBU-57/B看来精度提高了很多。

2. 美军的战术选择非常精准。凯恩介绍说针对每个主井的第1枚MOP先炸开顶盖。其起爆深度就在穿过2个副井汇合到主井的接口之下,2.7吨高爆炸药产生的超压和冲击波足以把整个15米宽的钢筋混凝土顶盖彻底炸碎炸飞,在山脊两侧留下约两百米见方的蓝灰色抛覆盖物,将3个通风井全部暴露出来。一号井通风道的部分(因为两头都可以泄压)、二号井通风道的整个上盖都被掀翻,露出了内部的凹槽。

这也是为什么跟随在B-2之后的飞行员报告观察到的爆炸亮如白昼,是他见过最亮的爆炸。因为第一枚MOP的爆炸深度很浅,炸飞的顶盖扬起直径数百米的烟尘团被爆炸火焰照亮,在夜空中犹如两只巨型火炬。

美军没有同时轰炸2个副井,说明他们对通风系统的结构了如指掌。副井的深度只有12-15米,之下就是山体基岩,轰炸这两处穿透的效率并不高。全部6枚都瞄准主井确实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也证明美军对这两处仅有的弱点并不放心,因为主井的深度也只有43米左右(二号井在陡坡上深度还要再浅5米以上),底下还有40米的高密度花岗岩山体。

MOP号称穿深达到60米,但并未指明是什么物质。简氏分析师认为MOP可穿透60米厚的泥土或者18米厚的普通标号钢筋混凝土(抗压强度34兆帕),如果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一倍(69兆帕),则穿深将下降到仅2.4米。而有的资料中这两种混凝土的穿深分别为60米和8米(争议比较大,因为指标高得吓人)。

> 凯恩播放的MOP测试录像中穿透的是软土层,其厚度不到10米。

实际MOP的贯穿能力属于美军的高度机密,但按照上面2种指标计算,美军在第1枚炸开顶盖后连续瞄准同一位置投掷了4枚,精确设定每一枚的起爆深度,第6枚作为备份以确保打击效果,理论上可以穿透12米/40米深的69兆帕级钢筋混凝土。而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在98-250兆帕之间,远超混凝土,所以即使5枚MOP进入山体后的弹道完全一致,即使其穿透能力达到最大估计值,也不能保证打得穿40米深的下部山体。

当然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变量很多:福尔多的山体不一定是均质的花岗岩,岩层厚度也不均匀;从整体布局看伊朗岩土工程师考虑相当周全,所有进入山体内部的通道都是分层转折的,没有直通到底,充分考虑了防爆的冗余度;还有MOP炸弹的实际重量并不是广泛报道的13.6吨,这个3万磅是一个约数,怀特曼空军基地在脸书上发表的一张照片显示MOP弹体上标注的重量为27125磅即12.3吨,如果西方军事分析家是按照13.6吨的动能去推测穿深则可能偏高。

最后我比较怀疑的是炸弹的落点,假设5枚MOP沿着通风井能够炸穿底下的山体,其最终落点可能并不在任何一条隧道内,见下图:

如果三维结构图的位置是准确的,一号井的主井垂直投影点位于离心机主大厅外侧,二号井的主井垂直投影点位于中间纵向隧道的外侧,因为V型通风管基座位于中间纵向隧道的端头,其投影点在黄色轴线上,显然无法和二号井主井的投影点重合。最后一枚MOP在这两个点爆炸将依靠超压将一定半径内的山岩崩塌,只能影响到主大厅的一侧和中间纵向隧道的这个拐角,难以对整个地下设施造成全面的损伤(红圈伸入隧道部分为可能的坍塌范围,爆炸和冲击波的作用很小)。但这仍然是能炸到内部隧道所在水平面的唯一途径,而且爆炸点已经很接近隧道了,震也能震塌部分区段。

如果这个结构图位置有误,按最理想状态美军精心选择的打击点位于隧道内,而且最后一枚MOP能够穿透40米深的山体在隧道内爆炸,其毁伤效果大致如下:

命中一号井的MOP在密闭空间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烈焰、岩石碎片可以横扫整个250米长的大厅,虽然不至于全部炸塌,塌陷部位局限在西侧的炸点附近,但大厅内的离心机很可能全部损坏。命中二号井的MOP将炸毁高压釜和整个通风系统,附近的控制室和办公室也将遭到严重损伤。5条隧道影响面积可超过3/4,地下设施损伤严重。但是最为关键的成品储存区、备用发电机和两条通往主入口的隧道都不会被触及,即使伊朗方面还有来不及转移的高浓度铀-235也将得以保存并能够运出。

轰炸之后伊朗、美国、以色列对实际毁伤效果有多种说法,一会说损失没有预料的大,一会说基本摧毁,一会又说伊朗制造核武器的时间将推迟1-2年。按凯恩所说,美国空军尤其是B-2机队非常完美地执行了这次轰炸任务:首先,这些武器的制造、测试和装载均符合规定。其次,这些武器的投放速度和参数均符合规定。第三,这些武器均已引导至预定目标和瞄准点。第四,这些武器的运作符合设计,也就是说它们确实爆炸了。

“福尔多每个通风口的六枚炸弹都精准地命中了预定目标。炸弹造成破坏的效应有三种:爆炸、破片和超压。在本例中,任务区的主要杀伤机制是超压和爆炸的混合作用,它们撕裂了敞开的隧道,摧毁了关键硬件。根据我们广泛的模型,我们评估的大部分破坏是爆炸与冲击波相结合造成的。”

为了满足特朗普对伊朗一次性打击解决所有问题的期望,凯恩已经把能说的都说了,但是美军其实也拿不准最终的效果到底如何。MOP扔进主井也爆炸了,根据模型计算和靶场实测应该能击穿了,然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写到这里,我个人的感觉还是更倾向前一种假设,即MOP的实际炸点在隧道之外、之上,无法击穿所有山体在隧道内爆炸。但5枚MOP以接近音速的高速的从万米高空依次精确打入通风井,累计高达13.5吨高爆炸药的超压打击将震塌部分隧道,整个地基的剧烈震动也会给精密的离心机造成严重损伤,通风系统、电力系统、控制系统、供气系统被部分或全部摧毁将令福尔多立即丧失铀浓缩的生产能力,要恢复起码需要半年以上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尔多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运作、伊朗无法继续生产武器级浓缩铀也确实没错,B-2和MOP的组合成功实现预期目标,其全球打击能力依然令人生畏,不可掉以轻心。

这篇文章足足写了8天,查了很多资料,研究了很久地图,画了很多示意图,最后写到9千字。我之前的诸多疑问基本上找到了答案,当然是否准确还很难说,仅供参考。最终B-2轰炸的效果如何,美国的矛和伊朗的盾谁更厉害,可能要到很久之后才能解密。

上一篇:“午夜之锤”行动复盘(上)




欢迎加知识星球 - 《大鱼鉴水》,第一时间解读、探讨环球军事突发事件,分享解答军事知识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伊朗核计划 福尔多核设施 MOP炸弹 摩萨德 核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