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6小时前
控诉OTA的日本酒店集团,这次骂错人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日本星野集团因第三方供应商在Agoda平台上的不当房源上架问题,向Agoda提出“错位控诉”。事件核心在于星野与Agoda并无直接合约,Agoda作为平台,其责任对象是上架房源的第三方供应商。尽管Agoda在供应商审核与监管方面存在不足,但其平台属性使其法律责任有限。文章指出,此事件揭示了酒管品牌在全球OTA生态中对自身商品呈现与履约控制的“幻觉”,并分析了流量依赖、酒店商品标准化以及OTA平台从自营转向平台式分销等因素,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权力失衡和对流量动线的认知不足,而非平台本身的过错。

🎯 **星野集团与Agoda的法律关系错位:** 星野集团因第三方供应商问题向Agoda发出“错位控诉”,但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合约关系。Agoda作为OTA平台,其法律责任对象是上架房源的第三方供应商,而非直接面向品牌方。这如同亚马逊上某品牌商品并非平台自营,而是由转售商上架,产品瑕疵时品牌方不能直接怪罪平台。

⚖️ **Agoda的平台责任与潜在失职:** Agoda在供应商资格审核和房源上架管控上存在明显松散,导致部分供应商在休馆日仍能上架贩卖,引发履约问题。这表明Agoda的供应商监管机制不成熟甚至缺位,虽然这可能源于其庞大的供应商数量和平台逻辑,但其“知情或应知情”供应商虚假风险的处理流程标准,如黑名单机制、休馆日比对等,仍需加强。

📈 **全球化供应链下的品牌“幻觉”与权力失衡:** 日本酒管品牌在全球OTA生态中普遍存在一种“幻觉”,即品牌仍能完全控制商品在外部平台的呈现和履约。然而,在流量主导、责任去中心化的新秩序下,品牌对曝光的掌控力减弱。同时,酒店商品标准化和消费者价格导向的趋势,使得品牌若无强大的直销能力和流量经营能力,难以阻止消费者在平台比价购买。

🌐 **流量依赖与战略困境:** 日本酒管产业高度依赖境外流量作为增长引擎,Agoda等国际OTA平台是主要增量来源。星野集团若要兼顾营收与品牌形象,必须在自营渠道或日系OTA/旅行社渠道上实现增量,否则拒绝OTA流量等于拒绝营收增长。Agoda等OTA平台已从自营分销商转型为平台式分销商,更倾向于事后控管风险,这使得品牌在被看见的同时,难以主导被看见的方式。

🔄 **根本问题在于流量动线认知与责任去中心化:** 文章认为,星野事件的本质并非Agoda的过错,而是日本酒管品牌在全球化供应链架构下,对流量动线认知不足,怀抱“主权幻觉”。在流量主导的模式下,品牌无法完全掌控履约,也可能无法主导曝光。此类问题并非Agoda独有,而是整个OTA生态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责任去中心化和品牌方需要重新认识市场现实。

星野事件的“错位控诉”:当合约不存在,责任从何而来?

近期日本知名酒管品牌星野集团社长星野佳路,在X以中英双语发文警告,提醒消费者避免透过Agoda订房,引发社群关注、主流媒体跟进与酒管同业进场指控。

问题起因,可究源到2024年3月前,OTA平台Agoda上有部分第三方供应商上架未验证的房源,引发消费者订房后的履约问题。同年6月,日本观光厅发出业务改善要求。迄今年,星野集团对于Agoda的改善措施并不认同,因此近期事件升级,其后Agoda则由CEO Omri Morgenshtern出面,表示将引进基于人工智能的提前监控系统,自动删除不准确的内容,并强化第三方供应商管理,算是双方初步都体面走下台阶。

然而,事情的吊诡在于:星野与Agoda之间并未有任何直签合约关系。

Agoda作为OTA平台,贩卖的是第三方供应商所上架的星野房源。这就像是Amazon贩卖的某品牌商品,并非来自品牌旗舰店,也非平台自营,而是某间转售商从其他渠道取得后再上架。若产品有瑕疵,品牌能怪平台吗?恐怕法律上并不成立。

在合约上,Agoda的权责关系并不面向星野,而是面向在其上架房源的第三方供应商。星野的声明充满愤怒,带动社会慷慨激昂排外,但在法律关系上,海择资本认为其实是一场“失语的抗议”。

Agoda是平台,不是供应商;星野控诉对象选错了

这起事件其实揭开了日本酒管品牌在全球OTA生态中最根本的幻觉:认为品牌仍能控制自己的商品在外部平台上的呈现与履约。

实际上,Agoda的平台运作逻辑非常清晰:它允许第三方供应商将取得的房源上架,再由平台提供比价、预订接口与支付流程。Agoda并非这些产品在法律意义上的供应商,而更像是一个比价中心+流量入口。

对星野而言,如果无法阻止其他供应商转售自己的产品,就不能指望平台替品牌维护形象。一个没有与平台建立正式分销合约的品牌,如何对平台提出任何“应为”的要求。Agoda此时的角色,与其说是失职,不如说是中立技术平台遭遇道德绑架的受害者,这莫名的受害状况,其实过去Trip.com在日本也承受过。

Agoda真的没错吗?责任在供应链管理,而非无品牌直签直连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Agoda完全没有责任。在此事件中,Agoda对供应商的资格审核与上架控管明显松散。部分供应商在休馆日仍照常上架贩卖,导致实际履约无法完成。这说明Agoda对供应商履约行为的监管机制并不成熟,甚至可说是缺位。

然而,这不是来自恶意,而是平台逻辑的必然结果。Booking集团季产间夜量超过3亿,旗下Agoda今日的供应商数量与分销层级极其庞大,转向用法律条款与服务条件控管风险,而非前置审核每个房源的履约质量,这并不意外。也就是说,它把风险控制交给法务部门滞后处理,而非客服或运营行前排除。这在高流量、低转化率的流量平台来说,其实是商业常态。

更重要的是,即便从国际电商法律的演进趋势模拟,Agoda是否应负责,关键也在于它是否”知情或应知情”该供应商未具备授权资源,或房源存在虚假风险。

    以美国判例为例,Amazon在多起案件中被法院认定需承担”次级责任”,其核心依据是平台明知或应知风险却未采取行动。

    在中国市场,平台若未实时处理仿冒或非法产品,亦可能须与第三方连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换言之,Agoda并不是不能卖星野的房源,而是不能在“明知”供应商无法履约、或未经授权上架时,仍允许交易持续进行。只要Agoda能合理主张其供应商来自合法渠道,且平台未对该商品作夸大包装、参与价格操控、错误标示或履约操纵,则其法律责任范围仍然有限。

从实务操作上看,Agoda真正应承担的,是建立“知情及应对”的流程标准——包括黑名单机制、休馆排程比对、举报自动下架、供应商履约历史透明等工具。这些只要一定程度到位,酒管集团很难成功定罪平台回避监管责任。

问题本质上无法避免,除非能掌控流量

若从战略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被“改善”的问题,而是一个本质上难以被解决的权力失衡。

首先,日本酒管产业正在全面依赖境外流量作为增长引擎。虽然日本国民旅游人次在2024年仍为入境游人次的翻倍以上,但入境旅客持续年增,国民旅游增长疲软。这意味着,Agoda、Trip.com、Expedia等国际平台成为主要增量来源。星野若要兼顾营收与排外,要不就是自营渠道能控有增量,要不就是日系OTA/旅行社渠道能控有增量,不然等于拒绝未来的营收成长。

其次,酒店商品正在快速标准化。消费者选择趋势从体验导向转向价格导向,连日本人都同意,一泊二食/一泊三食的组装套装,在需求上已被单卖房间/房间+早餐逐步取代。品牌价值再高,还是有很多国家的客户,会以价格直观决定购买意愿,若缺乏强大的直销能力与流量经营能力,无法阻止消费者以比价心态,在平台购买“第三方供应商的星野产品”。

最后,基本上包括Agoda在内的OTA平台,都早已从自营式分销商,转型为平台式分销商,它会控管履约质量,但可能选择事后控管──如果这样做ROI对它来说更划算的话。这种架构下,会将品牌推向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你会被看见,但不能主导你在哪里被看见。

星野不是唯一受害者,但这不是Agoda的错

在这个由流量主导、责任去中心化的住宿业新秩序里,日本品牌必须重新认识一个现实:

你不是不能掌控履约,而是不能掌控曝光;你不是被误解,而是你选择不知道流量动线。就算AI重新定义流量入口,这状况一样会发生。

这不是Agoda的问题,也不是OTA的问题,下次可能发生在Trip.com、Hotels.com,甚至是Traveloka、Yanolja,这是日本酒管品牌在全球化供应链架构下,仍然怀抱主权幻觉的结果。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星野集团 Agoda OTA平台 供应链管理 品牌控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