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6日 12:38
遗忘才是真正的屠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冷静克制的视角,展现了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并系统销毁罪证的历史。影片通过一名日本摄影兵的视角,揭示了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也可能在集体洗脑下表现出“理性的残暴”。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悲惨,而是聚焦于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求生与反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关键证据——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揭露日军罪行的重要证物,并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影深刻地指出,遗忘才是真正的屠杀,值得观众深思。

🎥 **历史罪证的保存与流传**: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核心在于展现了在日军严密监控和销毁证据的情况下,一群普通人如何以极其不易的方式保存下反映日军暴行的照片底片。这些照片的流传,成为了佐证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关键证据,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的否认,并对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促使美国对日政策收紧,间接加速了二战的进程。

⚖️ **“理性的残暴”与人性复杂性**:影片通过塑造日本摄影兵伊藤这一角色,深刻揭示了“理性的残暴”这一概念。尽管伊藤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表现出对杀戮的敬畏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但他内心深处对被杀戮的中国人存在着一种“不当人看”的态度,这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全员洗脑下,将他者非人化的普遍现象。这种“无所谓”或“不把人当人”的心态,使得个体即便看似文质彬彬,也能参与或默许残暴行为,揭示了集体性罪恶的深层根源。

🌟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与勇气**:影片并未将角色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刻画了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既有人性的自私、怯懦,也有在良知与勇气驱使下的不凡行动。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勇气的个体行为,最终完成了保存历史真相、将罪证公之于众的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体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 **克制叙事与真实力量**:《南京照相馆》采取了一种克制、冷静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度渲染血腥与悲惨,而是以一种近乎中立的视角呈现历史。这种“点到即止”的叙事方式,反而赋予了影片独特的真实感,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残酷。影片更像一面镜子,既照出历史的残骸,也折射出人性的微光,引发观众对战争、历史和记忆的深刻反思。

电影《南京照相馆》开拍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昨天已经上映了,我前天还专门开车去一个比较远的电影院看了,画面一流,非常有质感,而且是这些年罕见的很棒的历史题材电影,后劲极大,到现在也没缓过来,准备过几天再去看一遍。观影的时候,我就下决心给这片写个影评。

看这个电影之前,我一直有个特别纳闷的事,为啥日本当初在南京实施暴行,这样铁证如山的事,日本右翼竟然能做到矢口否认?

后来发现,事情非常复杂,因为在这件事上,日本人发挥了他们一贯的“极度严谨”风格,竟然把事做得密不透风。比如他们一开始对屠杀的中国人进行掩埋后,又觉得不放心,也可能是了解到德国在卡廷森林挖到了大量的波兰人尸体,把苏联搞得灰头土脸,又把之前埋的尸体仔细挖出来烧掉了。

甚至夸张到,他们对城墙上的弹孔都做了复原,给人的感觉是战争并不激烈,更没有屠杀一说。用一种近乎病态的“缜密”,系统性销毁罪证,试图将这段历史彻底从人间抹去。不仅如此,他们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反映当时“中日友好”,发在了各国报纸上,一度差点糊弄了全世界。

而对于那些对他们不利的照片,他们进行了细致地清理,不仅日军内部的底片被销毁,连在南京的外国人的相机也被仔细检查。

那为啥我们还能看得到现在这些照片呢?这就是电影《南京照相馆》讲的故事,在日军的严密监控下,一群普通人在艰难求生的过程中,以一种极其奇特的方式把照片保存了下来。

讲人性,也讲家国情怀。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部讲述民族苦难的电影中,主创团队并没有单纯堆叠苦难,有点类似《辛德勒的名单》,讲得非常克制。大概剧情是,一个日本贵族出身的士兵作为摄影师来到南京,拍摄照片记录日军“功绩”。也就是下图这个:

可是他自己不会洗照片,于是找了个照相馆学徒帮自己洗。后来在众人的努力下,日本士兵拍摄的照片流了出去,成了现在佐证日军暴行的证据。

为啥我说拍得非常克制呢?

这部电影不是抗日神剧,里边的主角团没有飞檐走壁的能力,他们都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大时代战车碾过的蝼蚁。每个人都有自私自利、怯懦的一面,又有人性光辉的一面。

而且电影也没有刻意大规模渲染悲惨的一面,对战争场面的呈现点到即止,也没有刻意煽情、渲染血腥。甚至在很多时候,视角非常中立。用一种冷静克制的视角来观察这段历史,反而给人一种特有的真实感。

比如对日本摄影兵伊藤的塑造,好像在之前的电影里没见过这类角色。

他一看就出身良好,后来也被证实是名门望族。其行为举止显然跟其他日本普通士兵不一样,看着更加像个人,而不是禽兽。

他所在的是著名的“第六师团”,这个得多说几句。大家知道“熊本熊”吧,这个第六师团就来自熊本,士兵主要是来自熊本的一群穷苦人,文化和素质都很低。南京战役爆发后,进攻南京中华门的就是这支部队,破城后大肆屠杀的也是这伙人。后来在战后被枪毙的战犯谷寿夫,就是这个师团的师团长。

这个伊藤跟第六师团的其他人明显不一样,他更加文质彬彬,更加充满现代气息。他不像其他人那么残暴,对杀人有所敬畏,甚至有些害怕杀戮,看到路边的流浪狗,他甚至会上去喂狗。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你慢慢能从这个人身上看明白,为什么这个看似彬彬有礼的民族,能做出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来。

他明显受过良好教育,属于日本当时比较开明的那一批,但他明显对被杀戮的中国人持有一种很复杂的态度。他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物特别了解,有点害怕杀戮,但从很多不经意的言语中也能看出,他在内心深处并不把当时在南京被杀戮的人当人。

比如他喂流浪狗没多久,就因为一个女人的孩子哭闹吵到了他拍照,很暴躁地让孩子安静,另一个士兵上去直接摔死了那个孩子。摔死之后,他好像又有点良心不安,指责那个士兵会错了他的意思。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虚伪,更类似一种“理性的残暴”。

有点类似很多人吃动物的肉,却不一定能下手去杀动物一样。伊藤眼里的中国人,有点类似咱们眼里的其他动物,有一丝怜悯,但也不多,亲手去杀戮有点下不去手,但别人杀也无所谓。

他这种心态,就是日本战前用了几十年时间对日本老百姓进行全员洗脑,最后达成的一种状态。

伊藤可以被看作一面透镜,当时的日本人能做出那么缺德的事,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把中国人当人。这一点从那些充满兽性的底层士兵身上比较难看出来,但是在这个出身上层的士兵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

这点与《辛特勒的名单》里的杀人魔很类似,文质彬彬,杀人如麻的兽性本质,其实是一种“无所谓”,或者“不把人当人”。

也正是因为不把人当人,内心也没多少心理负担,那些曾经的矿工、农民、工人,来了中国之后干下了那些罄竹难书的恐怖罪行。

理性的残忍比疯狂的暴行更可怕。

在这种横行的兽性中,电影里的几个主角辗转求生,最后逃离的人竟然把珍贵的底片带了出来,也把日军的罪行公布给了全世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照片,日本右翼会如何否认当初做下的事。

事实上,这些照片流出去之后,确实影响到了后来的历史。

美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日本最大的石油和钢铁供应国,但是这些照片在美国见报之后,美国华人开始上街游行,或者给议员写信。而且,日本后来也没钱给美国支付石油钢铁的费用。

各种因素叠加,美国开始对日本越来越严厉,后来干脆要求日本退回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前的边界线。日本意识到了美国迟早下场,不如先下手为强,做了最后一搏,也就是“珍珠港事件”。自此,美国彻底下场了,“二战”也就进入了最后倒计时。

尾声

这部电影不是控诉,而是一面镜子——照出历史的残骸,也照见人性的微光。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会明白:遗忘才是真正的屠杀。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令人深思,他们不是超级英雄,只是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却在良知和勇气的驱使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为历史留下了关键证词。电影有很多种,绝大部分用不了多久,就慢慢湮灭了,但有些电影,却会随着时间越来越被人认可。

我有种预感,这次的《南京照相馆》,可能就是一部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电影,而且有希望拿下今年暑期档的最高票房。这也是为啥我觉得大家尽量去影院看看,非常值得,并且我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南京照相馆 南京大屠杀 历史题材电影 人性 反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