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前天 13:37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形状像无穷大符号的星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耶鲁大学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由两个碰撞星系组成的奇特天体,因其形状酷似无穷大符号而得名“无限”星系。该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约为太阳的100万倍,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并非位于合并星系的中心,而是处于两者之间。这一发现可能为理解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机制,特别是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提供关键线索,甚至可能直接观测到超大质量黑洞诞生后不久的景象,挑战了现有的“光种子”理论,并为“重种子”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 **“无限”星系的独特结构与超大质量黑洞的异常位置**:该天体由两个近期相撞的星系组成,整体形状酷似无穷大符号。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质量高达太阳的100万倍,但它并未位于两个合并星系的中心区域,而是处于两者交汇处,这一异常位置引发了科学家对其形成机制的深入探究。

✨ **黑洞形成机制的新见解与早期宇宙的联系**:这一发现为理解大质量黑洞如何在宇宙早期就已存在提供了新的视角。天文学家推测,该黑洞可能代表了超大质量黑洞诞生后不久的直接观测证据。它可能揭示了黑洞形成的新机制,挑战了传统的“光种子”理论(认为黑洞由恒星核心坍缩形成,需要漫长时间合并),并为“重种子”理论(认为大质量黑洞由大量气体云坍缩形成)提供了潜在支持。

🌠 **“无限”星系碰撞过程与“重种子”理论的契合**:研究人员认为,“无限”星系的形成源于两个盘状星系的碰撞,过程中气体受到剧烈冲击和压缩,可能形成了足以坍缩成黑洞的致密核心。这种极端气体密度在早期宇宙中较为普遍,因此该天体的形成过程可能与“重种子”理论提出的早期宇宙黑洞形成条件相符,即大量气体云的坍缩直接形成大质量黑洞。

🔭 **多方天文观测数据的支持与未来研究方向**:该发现是基于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COSMOS-Web调查图像,并得到了凯克天文台、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甚大阵列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档案数据的支持。尽管现有证据颇具说服力,研究团队仍强调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及其对黑洞形成理论的深远影响。

耶鲁大学天文学家彼得·范·多克姆(Pieter van Dokkum)和他的团队在深空中发现了一个非凡的天体,并将其命名为“无限”星系。这个结构实际上是由两个最近相撞的星系组成的,其形状令人联想到无穷大符号。

研究人员报告称,在这个构造的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坐落在浓密的气体云中。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发现因几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引人注目。它可能揭示了黑洞形成的新机制,有助于理解大质量黑洞如何在宇宙早期就存在,甚至可能代表着首次在超大质量黑洞诞生后不久对其进行直接观测。

耶鲁大学文理学院索尔·戈德曼家族天文学教授兼物理学教授、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范多克姆说:“这可能是我们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接近确凿的证据。”

他说,这个星系的一切都是不寻常的。“它不仅看起来非常奇怪,而且还有一个正在吸积大量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黑洞并不位于合并星系的两个核心内部,而是位于中间。我们扪心自问: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范多克姆和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学家加布里埃尔布拉默在研究 COSMOS-Web 调查图像时发现了这一现象,该图像是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数据档案的一部分。

范·多克姆还领导了对韦伯数据的后续观测。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了凯克天文台的数据进行研究,以及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甚大阵列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档案数据。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无限星系”是两个星系发生宇宙碰撞的结果,其形状类似于无穷大符号。这次合并形成了一个新生的超大质量黑洞,以白线为标志,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00万倍,地球质量的3000亿倍。图片来源: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和美国宇航局(计算机模拟黑洞图像)。

研究人员表示,发现一个不在巨大星系核中的黑洞本身就很不寻常。而发现这个黑洞刚刚形成更是史无前例。

“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诞生——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范多克姆说。这一发现还对有关早期宇宙黑洞形成的持续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理论——“光种子”理论——认为恒星核心坍缩爆炸时会形成小型黑洞。最终,这些“光种子”黑洞会合并成超大质量黑洞。然而,这一理论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才能最终实现。韦伯望远镜已经发现了一些宇宙中出现时间过早、无法用“光种子”理论解释的超大质量黑洞。

剩下的就是“重种子”理论,该理论由耶鲁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普里亚姆瓦达·纳塔拉詹等人倡导。该理论认为,更大的黑洞可以由大量气体云的坍缩形成。“重种子”理论的症结在于,坍缩的气体云通常会形成恒星。

然而,范多克姆说,无限星系可能表明极端条件——包括“重种子”理论所提出的早期宇宙的条件——可能导致黑洞的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盘状星系相撞,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恒星环状结构,”他说。“在碰撞过程中,这两个星系内的气体发生冲击和压缩。这种压缩可能足以形成一个致密的结,然后坍缩成黑洞。”

他补充道:“虽然这种碰撞很少见,但类似的极端气体密度在星系开始形成的早期宇宙时期相当常见。”

范多克姆和他的同事强调,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以及它们对黑洞形成的预示。

编译自/scitechdaily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无限星系 超大质量黑洞 黑洞形成 早期宇宙 天文发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