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春节小长假过后的一个周二下午,周刊选题会过后,同事们几周没见、坐在一起迟迟不散,聊起过年在家的种种。母女关系成为关键词反复出现,大家开始各自分享和妈妈们的故事。
关于妈妈,我和妈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可说又不能说、不可说的东西?
母女关系,这个最基本、最自然的关系,又仿佛是最复杂、最艰难的关系。它就像一个人的人格密码,直接影响和形塑着我们的心理机制和情感模式,决定着我们跟其他人的关系、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意识深处,总有一张或清晰或模糊的,妈妈的面孔。我们总是会一次次来到她的面前,向她提问:我,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就这样,我们决定让这场私密的聊天继续,走访更多的妈妈、女儿,向她们提问:对于母亲来说,母爱是一种天性吗?为什么我们能够跟女性朋友或者其他女性长辈深入交谈的话题,面对自己的母亲,却难以启齿?为什么我们永远活在母亲的要求与期待中,哪怕自己已经成为另一个女孩的母亲?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摆脱母亲经历的人生,以为自己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和活法?
同时,我们也面向读者发出了征稿,想要搭建一个小小的树洞,收藏更多隐秘的心声:
也许,你已经拥有一个已经成熟且聪慧的女儿,或者你就是那个女儿。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母亲?
成为母亲后,你是否重新审视过“母性”“母职”,“母性”天然意味着无私吗?母亲和女儿之间能够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吗?相处之间,始终拥有超越母女关系的女性情谊吗?你是否会,又是怎样地与母亲/女儿谈论爱情、性,以及同属于不同时代女性的困境?你们之间是否会出现一般女性朋友间暗涌的较量吗?
长大以后,你在无意间扮演过母亲的母亲吗?日益老去,你会不自觉地成为女儿的女儿吗?在你们母女的相处之中,是否有时为彼此间的依恋自豪,有时又会相互嫌弃甚至想要逃离呢?
最后,这些采访、对谈、声音,汇聚成了你面前的这本《中国式母女》,它发端于《三联生活周刊》关于“母女关系”的一期封面故事,在“译文纪实”的编辑手中成为更丰富也更生动的一本小书。我们期待着,在今天,公共性的媒体写作可以带领我们去往更开阔也更真实的生活现场。
杨荔钠的“女性三部曲”之一、电影《春潮》剧照
导演杨荔钠在十年间拍过三部剧情片,都是讲述身为母亲的女性的故事。现实中,她有年老的母亲,未成年的女儿,兼为母与女的双重角色。同事的这篇采访给我留下的极深印象,是杨荔钠在末尾谈及自己的改变。女儿出国上学远离了她,母亲从老家搬来与她同住,两种物理距离上的变化,让她从固有的身份视角中抽离了一部分。当年龄增长,母亲老去,母女关系已经不再是最核心的命题,取而代之的是衰老和死亡。在母女世界,她不再努力思考付出、失落、胜负等曾经纠结自己的答案,她会想,“如果脱离母女关系,是不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两个女性反而可以更好地相处”?就像她和身边一些年长的女性那样,建立一种忘年的女性友谊,生活被彼此照亮,丰富 ,哪怕只是在某些时刻。读博时带孩子的“80后”学者安许心
同样是女儿的视角,“80后”学者安许心口述了一个比“我”更开阔的故事。她在村镇长大,是“小镇的女儿”。学习社会学后,她决定将自己熟悉的农村女性群体作为田野调查的对象,因为她想要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回看曾经生长的环境,也回看妈妈,以及和妈妈过着同样生活的女性——她们都是“小镇的母亲”。安许心说,她希望更多像她这样的小镇女儿能够回过身去,记录自己的妈妈和她那一代人的生活,她们的遭遇,她们面对的问题,以及,“我们能够为她们做些什么”。那么,如果身为母亲呢?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Orna Donath)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后悔成为母亲吗?从2008年到2013年,她对23名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采访,从“后悔”这个角度,邀请人们重新认识“母亲”的身份——如果我们尝试理解女性情感的多样性,那么我们在母爱里的复杂感受就不再难以解释;如果能够重新审视那些塑造着“母性”的社会观念,我们会发现,母性不应该是一个被放上神坛的神话,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并且是最复杂的关系之一。封面插图 / Jessie Lin
母女关系这个话题不是一期杂志就能谈完的,你手中这本书的内容也远比我的介绍丰富、复杂、可读、可讨论。在做这期报道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不甚清晰的感受,即在对母女关系的观察角度、讲述方式和研究上,西方和东亚、和中国,似乎有一些文化差异。西方的研究者更多关注这一关系里存在的疏离、对抗、性别竞争潜意识等,东亚的研究者则较多讨论共生关系、掌控欲、语言暴力、父亲角色在家庭结构中的缺失或失语……但真的存在一种东亚式母女关系或者中国式母女关系吗?至少现在还难以简单做出这样的界定,或许可以作为下一本书继续讨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确切的,那就是,无论西方社会还是东亚社会,都已经确切意识到母女关系作为公共议题的价值。《中国式母女》肖楚舟等 著ISBN:9787532798810定价:52元出版时间:2025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内容简介对于母亲来讲,母爱是一种天性吗,是否需要学习?母职,是一种被天生赋予的使命,不可回避,还是一种个人选择?
对于女儿来讲,和母亲的相处,除了天然的血缘、亲情联结,是否也是一种女性之间的相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和女性朋友或长辈能够深入探讨的话题,面对自己的母亲却往往难以启齿?
母女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的矛盾中,她们往往是最熟悉的对手,也是最坚固的盟友。
当下,一方面我们身边的母女关系越来越多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母女关系的认知和讨论,被放置于更复杂的语境和维度,既尖锐又模糊。
来自学者、女性创作者以及我们身边普通母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于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女性精神处境、性别意识的真实样貌。
采访记者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2016年起为周刊撰稿,2022年成为周刊文化记者。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周刊多年从事以文学领域为主的文化报道。段弄玉,《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关注心理、教育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卡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孙雅兰,《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长期从事文化领域的报道。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关注艺术与文化,也在写作中靠近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特约作者:卡佐卡 陈彤 梧桐 安许心 巫昂 李文欣 马晓涵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