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1小时前
提问,是一个人提升认知最快的方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作者分享了在工作中因“努力但无价值”而遭受打击的经历,并反思了问题根源在于认知不足。通过与老板的沟通,作者领悟到从“表达者”转变为“提问者”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获客场景下,精准的认知远胜于技巧。文章提出了一种“认知升级提问公式”:向内求真、向外求实、向上求道,旨在帮助人们避免闭门造车,通过提问获取真实信息,提炼可复用模型,最终实现认知的跃升和能力的提升,达到更专业的境界。

💡 认知决定价值:作者的经历表明,即使付出120%的努力,如果认知与真实需求脱节,也可能导致“努力但无价值”的局面。尤其在获客场景中,理解用户真实想法和需求(认知)比技巧更重要,是获取用户信任和转化的基础。

❓ 提问是打破认知的捷径:文章强调,提升认知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问”。与闭门造车、自我表达不同,记者式的提问方式能直接获取一手信息,理解用户真实意图,从而避免“想当然”和“自嗨”,精准对接真实需求。

🔄 认知升级提问公式:文章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提问框架,包含三个步骤:1. 向内求真:在动手前进行自我审视,辨别是事实还是想象;2. 向外求实:从不同渠道(销售、专家、用户)获取真实信息;3. 向上求道:将解决问题的经验提炼成可复用的模型和能力。

🎯 专业在于深入认知:文章指出,真正的专业不仅体现在逻辑结构和表达技巧上,更在于深入的认知能力和同理心。通过提问,能够穿透表象,抵达用户内心,最终创作出精准击中目标受众的内容,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你为一件事付出了120%的努力,自认为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结果却被全盘否定,得到的评价是:“你很努力,但没有价值”。

于是,内心充满了憋屈和困惑。

前段时间,我就结结实实地经历了一次。这是我职业生涯最痛的领悟,也是一次关于认知的惨痛升级。

当时,我正在给公司写几篇很重要的获客短视频文案。我总结了过往所有经验和教训,把黄金三秒、反认知观点、逻辑框架、精炼字句……我能想到的所有要点,都毫无保留地结合了进去。

在提交给老板前,我还和同事们一起打磨,对文案的结构、表达又做了一轮优化。那一刻,我看着眼前的文案,充满了信心,觉得它几乎无可挑剔。

然而,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我把这份自信满满的作品交给老板时,却被无情地打了回来。老板的反馈很直接:后面两篇还可以,但前两篇不行。你对“自媒体”和“副业”的理解,和真实用户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你的观点不够精准,所以就没有力量。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如果说我表达有问题、逻辑不清晰,甚至金句不足,我作为文案创作者,我都有方法去调整。但要说对这个事的理解、认知不够,这难道不是正常吗?我肯定没有产品团队了解,我该怎么办呢?

复盘时老板问我,这次最大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我就把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获客短视频文案的核心,不在技巧,而在认知。认知不够,一切归零。但我的难点也恰恰在这,认知这东西,我该怎么去提升和获得呢?”

老板的回答,瞬间击穿了我。

他说:去提问。你见过哪个记者,是先自己写完一篇稿子,然后跑去问采访对象“我写的对不对”的?他的第一步,永远是去提问。

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明白了我工作方法的盲区。

过去做观点类的视频是表达场,我可以通过搜集网络信息、整合观点的方式创作,因为大家原本就听个热闹。

但获客视频是交易场,一端是产品,一端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用户。在这里,一切不真实、不精准、不落地的认知都是无效的,根本换不来用户信任。

我不得不接受这个扎心真相:我以为我在精心创作,其实我是在闭门造车。

打破认知瓶颈的唯一捷径,就是从一个表达者,变成一个提问者。


那该如何提问呢?

回来后我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个认知升级的提问公式:

提问=向内求真+向外求实+向上求道

第一问:向内求真。

在动手写之前,先逼着自己完成一轮自我答疑,目的是避免自嗨,把那些致命的、想当然的假设扼杀在摇篮里。

这是有数据或事实支撑的,还是我自己的感觉和想象?

用户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的第一反应和用户的会一样吗?

第二问:向外求实。

像拼图一样,从不同的人身上,获取一块块一手的、真实的认知拼图。

问一线销售:“咱们的客户在咨询时,反复问的前三个问题是什么?”

问行业专家、前辈:“对于一个想做这件事的新手,你觉得他最容易掉进的第一个大坑是什么?”

拿文案初稿问目标用户:“看完之后,你最想吐槽哪一点?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第三问:向上求道。

把每一次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提炼成可复用的认知模型和能力。

这次的坑能不能变成一张避坑地图?比如,这次文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认知偏差。我能不能把它抽象成一个检查清单,以后所有项目启动前,都必须用它自查一遍?

这次的亮点能不能变成一个武器?比如,某个比喻特别能让用户秒懂,那这个比喻能不能沉淀到我的个人素材库,变成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标准答案?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被毙掉的文案。如果用这套方法重新审视,我根本不会先动笔。我会先向内审视自己的假设,再向外去彻底理解用户的渴望与恐惧。

在掌握了真实认知后,再去动笔,每一个字,都会精准地击中他们。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所谓专业,不只是逻辑结构、表达等等技巧,更是深入的认知能力,是穿透表象、抵达用户内心的同理心。而提问,就是通往这种同理心的唯一路径。

好的提问,最终指向的不仅仅是更好的内容,更是更高维的自己。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认知升级 提问的力量 价值创造 职业成长 用户洞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