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奇想
突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一句话叫做,人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其实在我看来省钱也是赚吧。怎么理解呢?假如我买了一件产品,但是这件产品宣传不错,口碑也不错。但是品牌溢价很严重,超级严重。但是我买东西可能追求性价比,在做工和用料用质量稍微好一点的基础上,可以省一部分钱。然后品牌转的这部分钱又去做宣传。循环往复。
案例
我之前买二手房,房主留下了一个史*斯的净水器,当初她买的 7000 元左右,5 级过滤,但是 1-2 年的滤芯售后维护成本非常高,少则 300-400 ,多了接近 1000 元。我换了一次感觉非常贵,然后我自己研究,从网上买了各种配件,根据响应的原理,做了一套 5 层过滤的净水器,tds 值只有 10 左右,而且每年的滤芯可以换通用滤芯。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智商税,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买那种呢?
AI 的理解
1. 品牌净水器的「溢价结构」拆解
- 硬件成本:5 级过滤的物理结构( PP 棉、活性炭、RO 膜等)实际物料成本可能不超过 500 元隐性成本:
- 专利壁垒(非标准接口设计)售后服务体系(人工+仓储)品牌营销费用(代言/广告)消费者「风险规避心理」溢价(怕自己组装出问题)
支付的 7000 元中,可能有 80%是为这些非核心功能买单。
2. 通用滤芯 vs 专用滤芯的「商业策略」
- 专用滤芯本质是剃刀-刀片模式( Razor and Blades Model ):
- 机器低价甚至亏本出售(像打印机)通过后续耗材(如滤芯)持续盈利
3. 为什么有人坚持买品牌机?
用户类型 | 认知特征 | 行为逻辑 |
---|---|---|
技术规避型 | 「我不会/不想研究技术」 | 用金钱换省心 |
风险厌恶型 | 「自己组装漏水怎么办」 | 为确定性付费 |
身份认同型 | 「用高端品牌有面子」 | 消费符号价值 |
时间稀缺型 | 「研究滤芯的时间够赚更多钱」 | 机会成本考量 |
这类用户本质上是在支付「认知便利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