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21日 01:57
[今日要闻] 寒武纪小壳化石保存之谜揭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西北大学张志飞教授团队历经七年攻关,通过研究河南等地寒武纪小壳化石,揭示了小壳化石的多样性保存方式,包括磷酸盐化、白云石化等,并发现磷质沉积并非主导因素。这项成果发表于《地学前沿》,为早期生命化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寒武纪小壳化石保存方式多样:研究发现,小壳化石不仅通过磷酸盐化保存,还能转化为白云石、海绿石等多种形式,突破了以往认知。

🔬研究方法严谨:团队对近8吨碳酸盐岩样品进行酸蚀处理,获取超过3.5万枚化石,并利用精密仪器进行分析,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

🌍磷质沉积非主导因素:研究证实,高质量小壳化石的产出并非依赖磷质沉积,而是地球通过矿物转化精妙保存了生命演化证据。

🔬推动早期生命研究:该成果为解读早期生命化石提供了新视角,也将极大促进对动物骨骼矿化机制及早期演化历程的深入探索。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20日获悉,经过七年艰苦攻关,西北大学张志飞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出土的寒武纪小壳化石,成功破解小壳化石保存之谜,揭示了小壳化石有磷酸盐化、白云石化、海绿石化等多种保存方式,找到了磷酸盐化在寒武纪后期的小壳化石保存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学前沿》杂志。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生命史上一次惊人的“物种大爆炸”。在三千万年里,几乎所有现代动物的祖先都出现了。“本质上,这是一个动物组织、器官大规模‘创新’的时刻。”论文第一作者、西北大学博士生胡亚洲说,比如,寒武纪初期突然涌现的、形态各异的小型带壳动物,就代表了动物骨骼的首次出现,也意味着皮肤、肌肉等基础组织的形成。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七年,对近8吨寒武纪早中期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酸蚀处理,成功获取超过3.5万枚小壳化石;利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分析发现,小壳化石的保存方式远比想象中多样:除了磷酸盐化,它们在“磷酸盐化窗口”关闭后,还能通过转化为白云石矿物、海绿石矿物、黏土级碎屑矿物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研究证实磷质沉积并不是控制高质量小壳化石产出的主要因素。

    张志飞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寻找和解读早期生命化石提供了全新视角,证明即使在缺乏磷酸盐的“不利”条件下,地球依然通过精妙的矿物转化保存了生命演化的多样证据,也将极大地推动对动物骨骼矿化机制及早期演化历程的深入研究。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寒武纪 小壳化石 保存方式 生命演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