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7月18日 07:14
一部手机 一条时间轴:看中国25年通信进化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通过采访四位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士——70后、80后、90后、00后,分享了他们拥有第一部手机的经历和年龄。70后29岁拥有索尼Z1,将其视为家庭耐用品;80后22岁拥有波导S1500,是脱离父母经济控制的标志;90后18岁拥有中兴U210,是迈向大学独立生活的船票;00后13岁拥有iPhone 6s,则是在家庭和学校的管束下,成为数字时代成长的“课桌”。文章探讨了手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转变,以及“需要”和“可控”才是决定孩子拥有第一部手机的关键因素,而非单纯的年龄。

📱 70后的第一部手机(索尼Z1)在29岁时拥有,被视为家庭耐用品,信号强但耗电快,购买前全家开会决定,体现了手机作为家庭固定电话延伸的属性,用年龄换取稳定性。

📱 80后在22岁大二时拥有第一部手机(波导S1500),这台国产彩屏机是靠自己攒钱购买,能玩游戏、发彩信,成为大学宿舍的社交工具,标志着脱离父母经济控制,手机成为社交刚需。

📱 90后在18岁高考后拥有第一部手机(中兴U210),这是运营商充话费赠送的,能使用Java版QQ,是他们离开父母视线后的“风筝线”,被视为“成人礼”和大学独立生活的船票。

📱 00后(阿璃)在13岁初一开学时拥有第一部手机(iPhone 6s),手机的使用与家庭、学校的通知和学习App紧密相连,且被家长录入指纹以便定位和家庭共享,手机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层层包围和管理的数字时代成长印记。

📱 决定孩子何时拥有第一部手机的关键在于“需要”和“可控”,而非单纯的年龄。如果手机确实是学习、社交、安全所必需,且家长能制定明确的规则(如数字契约、屏幕时长),初一并非不可。反之,若仅因“别人都有”且家长无暇监管,晚几年也无妨。

朋友阿哲最近被儿子“缠”上了。

小家伙刚要升初一,说班里同学都有手机,查英语单词、看网课、交作业都离不开,求爸爸给配一台“学习机”。

阿哲犯愁,跑来问我:“到底多大年纪才该有第一部手机?”

我干脆把这个问题抛进几个“回忆杀”微信群,炸出了四位不同年代出生的“老小孩”,让他们先报上自己人生第一台手机的型号,再把故事讲给阿哲听。

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闪着蓝屏、绿屏、彩屏的光阴里。

70后·凯彤玺:1998年,索尼Z1,29岁

“我第一部手机是1998年的索尼Z1,俗称‘大砖头’。”凯彤玺在键盘上敲下一行字,后面跟着一个龇牙笑的表情。

“那年我29岁,女儿刚出生,半夜老婆一个电话说奶粉没了,我蹬着二八自行车满城找24小时便利店。Z1信号极强,零下十度也能满格,就是电池像暖手宝,通话十分钟、发烫半小时。”

那时买手机要排队,Z1售价近4000元,相当于凯彤玺三个月工资。

“买之前全家开了两次‘董事会’——第一部手机不是给一个人的,是给一个家的。”

他最后总结,“70后把第一部手机当耐用家电,用年龄换稳定,所以30岁上下才舍得出手。”

80后·隔壁老李:2003年,波导S1500,22岁

“我的青春是‘手机中的战斗机’。”隔壁老李甩出一张泛黄照片:大学宿舍,他举着波导S1500,背后贴着《流星花园》海报。

2003年,老李大二,靠给电脑城装系统攒下800块,买了这台国产彩屏机。“能玩贪吃蛇、能发彩信,把女朋友的照片设成壁纸,熄灯后躲被窝里偷着乐。”

波导的广告在央视轮番轰炸,“战斗机”梗成了男生宿舍暗号。

老李说:“80后赶上高校扩招、话费下降,手机从奢侈品变成社交刚需。22岁,刚好是脱离父母财政控制的年纪。”

90后·菠菜罐头:2010年,中兴U210,18岁

“我的是中兴U210,2010年高考完买的。”

菠菜罐头回忆,“那时3G刚普及,手机店打出横幅‘考上三本送话费’。”

U210是运营商充话费送的,2.4英寸小彩屏,能跑Java版手机QQ。

“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进QQ农场偷菜,全班比谁起得早。”

18岁,身份证已经能办手机卡,菠菜罐头把手机看作是“成人礼”:“90后的第一部手机多半在高考后,离家的车票和录取通知书一起揣在兜里,手机是离开父母视线后的第一条风筝线。”

00后·阿璃:2016年,iPhone 6s,13岁

阿哲的儿子也在群里潜水,突然冒出一句:“阿姨,我表姐阿璃00后,她的第一部手机是初一开学买的iPhone 6s。”

2016年,iPhone 6s正值“玫瑰金风暴”。阿璃妈妈原本不想买,可班主任在群里发通知:作业、请假、健康打卡都要用App。那天放学,阿璃和妈妈去直营店,母女俩蹲在玻璃桌前注册Apple ID,妈妈把指纹也录进去,“可以定位,也能一起用家庭共享”。

阿璃说:“00后的第一部手机来得早,却不再是纯粹的‘个人物品’,它从第一天就被家庭、学校、互联网层层包围。”

听完四个故事,阿哲在群里发了三个“哭笑不得”的表情:“所以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

我把大家的话剪成一条时间轴:

70后:29岁,索尼Z1——手机是家庭公用固话的延伸;

80后:22岁,波导S1500——手机是脱离父母经济管控的标志;

90后:18岁,中兴U210——手机是大学独立生活的船票;

00后:13岁,iPhone 6s——手机是数字时代成长的“课桌”。

轴上的数字越来越小,却也越来越不自由。

我私聊阿哲:

“年龄不是唯一刻度,‘需要’和‘可控’才是。如果孩子的日常学习、社交、安全确实绕不开手机,而且你们做父母的能陪着一起制定规则——比如家庭数字契约、每日屏幕时长、睡前统一充电——那么初一并不算早。

但若只是‘别人都有’,而你们又无暇监管,再晚几年也来得及。

毕竟,我们70后能等到29岁,不是因为我们更克制,而是那时手机还没成为世界的遥控器。”

阿哲沉默片刻,回了句:“懂了,周末先带他去图书馆借几本纸质书,再一起写一份‘手机使用公约’。买不买,让他用表现来投票。”

随着手机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成年人来讲都无法难免沉溺其中,何况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什么时间入手和合理使用手机成为每个家庭都在不断取舍的问题。

那么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也可以和大家讨论下你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第一部手机 手机使用 代际差异 青少年教育 数字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