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1:30 北京
从 PLG 向企业级销售升级的路径
💡建立自信,分享折扣谈判技巧:面对客户要求折扣时,保持自信,不将折扣谈判视为尴尬,用开放式问题了解客户真正顾虑,寻求双方共赢。
💡用“销售心态”代替“销售阶段”:Notion将销售流程分为多个阶段,但不称其为“阶段”,而是赋予“心态”的标签,如“好奇的调研者”、“价值表达者”,帮助销售人员建立情绪认知与行为标准,强调“心态大于流程”。
💡聚焦高价值B2B客户:PLG企业常误以最大使用量用户为目标,实则需聚焦最具付费意愿与高价值的B2B客户。先做用户访谈+公司画像(Firmographics),再倒推理想客户画像(ICP),定义ICP。
💡招聘“文艺复兴型销售通才”:早期销售团队不要找“照本宣科”的销售,而是具备适应性、跨职能沟通力、学习欲的“文艺复兴型销售通才”,具备高度学习能力、跨部门协作与沟通能力。
💡双轨策略构建多层次管道销售:实行双轨策略,战略大单型大客户(≥ 100 k 美元)与快速成交型中小高胜率单(20–50 k 美元)并行,构建多层次管道销售,需自行规划并负责多渠道开发。
2025-07-15 11:30 北京
从 PLG 向企业级销售升级的路径
内容转自20 Sales,云启编译
🎤【对话嘉宾】
Harry:20VC创始人,20 Sales主理人
Kim Graves:目前在 Notion 领导销售、售前、客户和续约业务,最近带领团队主导了 Notion的 AI 驱动市场策略在北美的扩展,并创造了 2024 年的破纪录增长。曾任职于Slack、Salesforce。
Kim 回忆,她的第一份“销售”工作是在母亲美容院做前台服务,负责接电话、约客。大学学营销后,她投简历进温哥华本地初创小型科技公司做市场。后来,Kim发现 Slack 正在招第一位客户经理,她靠一份冷投简历面试成功。入职后才意识该角色集 AE、SE、CSM 多职能于一身,是一个复合型岗位。
Kim:其实,我人生中的第一份销售工作,还真不是我有意识去找的。我第一次真正面对客户,是在我妈妈开的美容院里。我负责接电话、回答客户问题、帮他们预约。后来我去大学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科技初创公司,做市场岗位。
就是在那家公司,我开始听说温哥华有个创业者要开始他的新项目了。那个人就是 Stewart Butterfield,Slack 的创始人。我一下子被这个项目吸引了,开始研究 Slack:读他们的博客,看他们的每一条客户推文。然后我在他们官网看到——他们正在招第一个客户经理(Account Manager)。
老实说,我当时根本不知道 Account Manager 是做什么的。但他们写着希望找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我想:“嗯,这我有。”所以我就在官网上盲投了简历,完全没人内推,也没有认识的人。几轮面试之后,我拿到了这份工作。
真正入职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客户经理”其实是销售经理(Account Executive)、解决方案工程师、客户成功经理三合一,要全方位服务客户。从那之后,我就一直在销售岗位上。现在,我是 Notion 美洲区 go-to-market 团队的负责人。
Kim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面对客户要求折扣时,不要慌张,要自信地陈述自身价值,用开放式问题了解客户真正顾虑。就像她所说的,“保持自信,不将折扣谈判视为尴尬”。
Harry:如果你能回到刚拿到 Slack 的邮箱账号那一天,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些什么?
Kim:我会告诉自己,要有自信。尤其是面对客户电话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还好,跟喜欢 Slack 的客户聊天轻松又愉快。但一旦客户开始提出异议,比如要求打折,或者说他们在对比竞争对手,我就会开始变得有点不安。
我会对自己说:“你可以的。这全看你怎么表达自己,要有自信。你能拿到这份工作是有原因的,接下来就是尽可能多地去学习。”
Harry:我太同意你说的了,尤其是关于“自信”这点。就像我自己做融资,真的,自信就是一切。我还会加一句:“最坏能怎样呢?就是这单没成而已——没关系,客户多得是。”
Kim认为,在客户谈折扣时,她更推荐认真倾听而后提问,而非立刻辩解。要试图寻求双方共赢。在陈述价值与解决方案后,需要停顿倾听并用问题引导对方,比如“您觉得贵在哪里?理想价格是多少?”
Harry:价格谈判这事儿真的挺尴尬的,特别是你职业生涯还早的时候,客户一提要打折,场面立马变僵。你会怎么建议年轻销售应对这种情况?
Kim:我的建议是别把它当成一场尴尬的对话。就像你和客户在交易早期阶段做信息挖掘(discovery)时,那时候大家都很放松、气氛也很好。当进入到价格谈判阶段,别让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要像平常沟通一样自然对待。因为你的能量,客户是能感受到的。
如果你自己都觉得“啊这个价格可能太贵了、我好怕他们拒绝”,这种紧张的感觉客户是会察觉到的。相反,如果你平静又自信地说:“我们聊了这么久了,这是我理解我们可以为你们带来的价值,也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对应的价格。”然后停顿一下,听客户的反应。他们可能第一反应是:“哇,好贵啊。”
但这时候你不要急着去为产品辩解价格合理,而是回到提问模式:“哦?你觉得贵在哪里?” “那在你看来,比较合理的价格大概是多少?”继续像对话一样进行,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看看有没有可能一起找到“双方都觉得有价值”的方案。
Notion 将销售流程分为多个阶段,但不称其为“阶段”,而是赋予“心态”的标签。Kim 认为用“销售心态”代替“销售阶段”,能够帮助销售人员建立情绪认知与行为标准,强调“心态大于流程”,帮助团队灵活应对客户需求。
Harry: 我特别认同刚才你说的——“讲完价格后要停顿,等客户回应。”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刚一沉默,就忍不住插话:“啊……不过我们其实还是可以谈的!” “我们肯定还有空间调整!” “你觉得贵的话,我们可以再想想办法……”
Kim: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在 Notion 的销售流程中引入的一个理念。传统的销售流程,往往是“阶段式”的,比如第一阶段是线索筛选(Qualify),第二阶段是需求探索(Discovery),第五阶段是价格谈判,第七阶段是成交。
但我们在 Notion 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我们不是把这些阶段叫做“动作”,而是定义为“心态”。因为我们真正希望销售去“扮演”和“内化”的,是每个阶段背后的角色思维。这样一来,销售的反应会更有弹性、更贴近人性,也不会只是机械地完成 checklist。
比如:
第二阶段,我们不叫“Discovery”,我们叫它“好奇的调研者(Curious Investigator)”。我们希望销售在这个阶段深入研究客户,搞清楚客户怎么赚钱,带着真正的好奇心去提问。
第五阶段,传统上叫“Negotiation”,但我们叫它“价值表达者(Value Articulator)”。这时候销售要做的不是去让价,而是清晰地表达产品真正能带来的价值。
这听起来像个小小的词语变化,但它会改变一个人整个的表达方式和状态。就像你做播客主持一样,可能你不只是去准备要问什么问题,而是会去想:“我希望这段对话呈现出什么语气?什么感受?我的身体语言、语气能不能让嘉宾放松?”
毕竟,大家总是更容易记住你让他们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你具体说了什么。
PLG 企业常误以最大使用量用户为目标,实则需聚焦最具付费意愿与高价值的 B2B 客户。
Kim则建议先做用户访谈+公司画像(Firmographics),再倒推理想客户画像(ICP),定义 ICP。由创始人参与可将 GTM 策略与产品发展紧密结合。
Harry:你们的解决方案设计在不同客户之间有多统一?会不会像“播放销售剧本”一样按套路走?
Kim:在像 Slack 和 Notion 这样的 PLG 公司,客户类型非常多样:从学生、社区到各类企业,覆盖各行各业、各个部门。所以我们一开始的销售信息是广义统一的,但真正关键的是“聚焦”——聚焦最能成功转化的客户类型。一旦聚焦明确,其实这些客户之间是有“共性模式”的,你就能为那类客户定制打法,而不是为每个人都去定制解决方案。
Harry:那你们是看哪些 PLG 用户群体最活跃、最有预算,然后选定其中最大的行业去打吗?
Kim:这个逻辑听起来合理,但其实是个常见陷阱。很多 PLG 公司会根据产品使用数据来判断“要不要转销售”,比如看到社区用户很多,就想推向收费。但我们在 Slack 的经验是:不能光看活跃度,还要看“是否真正带来价值”+“是否有预算”。
比如社区用户确实用得多,但他们不一定有预算,也不会需要你企业级的功能——你还得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特定功能(像消息审核、举报机制等)。这些用户适合用免费产品,但不适合销售资源去“转化”。所以我们刻意放弃了社区这类大体量、低转化的群体,把销售资源用在真正能带来营收的 B2B 客户上。
Harry:那如果我是一个 PLG 创始人,产品已经自增长得不错,现在想启动销售团队,第一步该干嘛?
Kim:我会从大量的用户访谈开始。不要直接 outbound,不要先看使用数据,而是:深入访问这些已经在用产品的用户——了解他们怎么发现产品、为什么开始用、现在怎么用、产品在他们业务中起到什么作用。
整理用户画像,但不是只看产品使用行为,而是看firmographic(公司基本面)信息:行业是什么?公司多大?所在地区?哪类岗位/角色从中获得最多价值?从这些信息倒推:哪些客户群体的价值感知最强、预算潜力最大?这才是你应该花力气去销售的目标人群。
早期销售团队不要找“照本宣科”的销售,而是具备适应性、跨职能沟通力、学习欲的“文艺复兴型销售通才”(Renaissance Reps),具备高度学习能力、跨部门协作与沟通能力。他们既能推动销售,也能快速反馈市场与产品需求。
招聘时明确首月/首季关键成果,通过模拟场景与小规模实战加速培养。先输出关键成果指标(如账号优先级、模拟通话),再快速上线与客户对接。
Kim:我给早期创始人最重要的建议是:把搭建销售团队这件事,像制造一条“供应链”一样来思考。这个灵感来自一篇我非常推荐的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文章,叫 《The Sales Learning Curve》。它指出,建立销售团队其实也是一个学习曲线过程,而不是一上来就追求“高产”。
早期阶段最忌讳的是急着招那种“投币即动”的传统销售(coin-operated reps),指望他们来了就能帮你搭建完整的 playbook ——那根本不现实。想象一下你在做一条生产泳衣的供应链:最开始做的前 10 件泳衣会很贵、效率也很低,但你会从中学到最多。搭建销售团队也是一样,最早的 3~4 位销售,成本会很高、流程很模糊,但正是你最大学习曲线的开始。
我们称这类人为 “文艺复兴型销售(Renaissance Reps)”,他们不是只擅长一个动作,而是全能型选手:能说会写,会沟通;能适应不同角色,横跨产品、市场、工程;既能和客户打交道,也能和内部团队高度协作。他们真正的价值,不是“能多快把单子签下来”,而是“能帮你理解客户、完善产品、打磨流程”,推动整个 go-to-market flywheel 转起来。
Harry:这些人通常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是刚入行的新手,还是更资深的人?
Kim:其实这不是“资历”的问题,而是看“学习能力和建构意愿”。你可以招一些很年轻、学习力强的选手,也可以招一些正在转型、对参与“从零构建”充满热情的中层。
但关键是:他们得是那种对学习和共建充满热情的人,而不是那种只想靠一套固定话术来挣快钱的销售。因为在创业早期,销售的意义从来不是“立刻赚钱”,而是“不断迭代中找到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接方式”。
实行双轨策略:战略大单型大客户(≥ 100 k 美元)与快速成交型中小高胜率单(20–50 k 美元)并行,构建多层次管道
销售需自行规划并负责多渠道开发:邮件、电话、社交网络、LinkedIn、暖渠道协作等,每周持续跟进,坚持多次触达
触发客户行为,cold call虽难,却最能区别于常规邮件,增加差异化曝光。
Harry:有些小动作的影响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大,比如在 LinkedIn 上持续评论。你可能觉得这只是点赞式互动,但当一个人连续 10 条内容都留言时,我会下意识觉得我“认识”他了。如果他之后发消息给我,我是更愿意回复的。
Kim:是的,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放进 outbound playbook 的策略点。在 Notion,我们的销售会跨多个渠道去运营:陌拜邮件、陌拜电话、LinkedIn 评论与私信、Sales Navigator 查找共同联系人等等。销售要像一个四分卫(Quarterback)一样主导整个流程:我们该接触谁?怎么分工(比如与 BDR 配合)?每条线索的最佳进入路径是什么?
Harry:你基本上要变成一个专业的“跟踪者”(笑)。不过我懂你说的那种坚持。就像我当年发了 53 封邮件才邀请到 Salesforce 创始人 Marc Benioff 来我播客,这种韧性在 outbound 里太重要了。不是第一封、第二封,甚至第七封没回就放弃的事。
Kim:你说得太对了。这也是为什么做过地推(door-to-door)的销售都特别抗打击。没人一开门就说“太好了,请把你的产品卖给我”。这是一种极致的“拒绝训练”。而且这种经历还能培养你对他人的同理心。
Harry:那线索优先级该怎么排?是按合同金额大小吗,还是有更聪明的方式?
Kim:不只是看金额。我们用的是firmographic + product signals 的组合:
Firmographic(公司画像):行业、规模、地区、技术栈等
Product signals(使用信号):产品活跃度、使用深度等
结合来看,哪些客户最可能成交、快速上线、或未来有增长空间,你就知道该把资源放在哪些账户上。
Harry:那么下一步“成交”这些客户时,你如何评估单个客户的回本周期? 那你们怎么看“投入产出比”?
Kim:这个主要是和 RevOps(收入运营团队)一起定的,因不同角色 ramp-up 时间不同:
商业客户(Commercial)
中端市场(Mid-market)
大企业客户(Enterprise)
我们会设定期望时间线,比如在几个月内 ramp 起来并开始打目标。
Harry:常听创始人说,“50%的销售 hire 是有效的”。你们实际看到的达成率是多少?
Kim:我们团队的目标是:80%的销售,达成至少 80% 的业绩目标。这是我们内部衡量销售团队健康度的一个核心指标。
AI 会接管大量事务性的市场销售动作(如排期、简单询价、小单成交、数据完善、信息整理等),“机器做重复,人做策略”将成为趋势。销售人员应回归复杂交易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识构建,多聚焦跨部门、多决策者的复杂项目和深度关系。
Notion 内部AI实操案例:Notion 自身以 AI 自动化资料收集与初步洞察,内部用 Notion AI 聚合客户侧各数据源,秒出高质量 Executive Brief,腾出更多精力做高价值对话。
Harry:我们是不是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销售代表和领导者需要比以往更加精通技术,才能直接向客户演示这些更为复杂的技术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如今的 AI 时代?还是我们更应该强调人际关系的深度经营?抑或两者兼顾?
Kim:是,两者都需要。因为随着 AI 越来越擅长处理标准化、低复杂度的交易(比如中小单、点状方案),人类销售的重点会集中在“复杂销售”:
涉及多个利益相关人
需要在组织内部建立共识
需要有技术理解力,能把解决方案与客户业务深度匹配
也就是说,越复杂的销售场景,人越不可替代,而技术素养 + 共情力都是关键。
Harry:今天我们在销售中做的哪些事情,五年后将不再需要?
Kim:我特别希望彻底改进的一点是数据完善。销售人员最痛恨的就是 CRM 里的错误数据——员工人数不符、划区不公——这都会影响客户优先级判断。我极度反感手动录入,期待越来越多无需人工维护的高质量自动数据。
Harry:说得太好了,我完全同意。我还觉得,以前做客户调研可能要花一小时,而现在几乎让 ChatGPT 就能搞定。深入调研带来的价值是……
Kim:其实我们内部使用 Notion AI,底层集成了 ChatGPT、Claude 等顶级模型,效果惊人。就拿本周做的高管客户会来说吧,他们要一份《高管简报》。过去,销售要手动从 Slack、客户官网、Salesforce 等处收集信息;现在我们启用 Notion 的“Research Mode”,几秒钟内就能汇总来源并生成完善的简报。
Harry:那么,你如何确保销售团队全面拥抱 AI?作为媒体公司负责人,我总在推动团队:是不是该每周留 30 分钟做 AI 的玩耍尝试时间?你如何推动新工具和新行为?
Kim:我认为应从最具影响力的工作流程入手。如果简报撰写是瓶颈,那就从这里开始优化。要在内部表彰最会用 AI 的同事——在团队会议中展示他们的做法。庆祝文化远比批评或强制更能促进行为改变。向团队提问:“哪些环节我们可以用 AI?你最近试过哪些新工具?”让大家参与探索。我甚至常说,我们不是在“吃自家狗粮”,而是在“喝自家香槟”——不断发掘 Notion AI 的最佳实践,以便更有说服力地展示给客户。
真正优秀的销售不在于外向或话术,而是以客户为中心和好奇心驱动的深入提问和价值共创。 Kim 强调,一切销售技巧都不如 genuinely curious ——真正关心客户、愿意多问一个问题,才是最好的销售方法。
任何决策都需回答「为何要变革?为何选择此产品?为何此刻行动?」「Why Change/Why Now」;核心痛点包括增收、降本、避险。
企业文化:通过在团队内庆祝cold call的胜利、AI 应用案例等方式,营造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建立庆祝制度,将失败当作学习,实战胜过流程教条。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