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07月15日 14:31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最高法发布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揭示检测机构造假、租赁部放任污染等问题。法院严惩造假企业,追责租赁部,并支持行政机关处罚,彰显对环境违法的零容忍态度,引导行业合规经营。

🔍 检测机构弄虚作假:某公司购买作弊软件为400余车出具假证明,曾受两次以上行政处罚,法院判处罚金并刑责责任人,体现对环境犯罪的严厉打击。

🚗 租赁部与汽修店共谋污染:李某更换劣质三元催化器后出售原件,租赁部明知不合格仍放任上路,法院追究刑事责任并调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

📜 行政执法司法保障:法院支持生态环境部门对违规检测公司强制执行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维护行政处罚权威,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 案例警示行业合规: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旨在引导机动车检测行业合法合规经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

⚖️ 多维度法律规制:通过刑事责任、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处罚司法执行等手段,形成对机动车环境监管的全链条法律约束,震慑违法行为。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财联社7月15日电,最高人民法院15日发布3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引导公众增强环保意识,促使机动车检测行业合法合规经营。一些机动车检验机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从环境的保护者变为环境污染的放任者。在一起案例中,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陈某某等人,购买尾气排放作弊软件等,为400余辆机动车出具虚假证明文件,且该公司在二年内曾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情节严重。人民法院依法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对该公司判处罚金三十万元,对相关责任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一起案件中,李某从某汽车租赁部租赁12辆小轿车,在其自营的汽修店中更换劣质三元催化器后,将车辆归还并将原车三元催化器出售牟利。该汽车租赁部发现上述车辆被改装后,明知排气装置不合格仍放任其上路行驶,二者行为均对大气环境造成损害。人民法院在依法追究李某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又在民事公益诉讼中以调解方式引导该汽车租赁部和李某主动承担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费用,充分体现“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此外,人民法院支持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某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某检测公司违规出具虚假机动车排放检验报告的行为,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的处罚。检测公司未如期缴纳罚款和违法所得,人民法院裁定准予强制执行,依法支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维护生态环境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新华社)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最高法 机动车环境监管 检测机构 环保执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