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的人都得学会“僵局思维”
比做决策更重要的,是你做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我最近看冯仑的访谈感受很深的一个点,他说他最近就在研究中外的思维差异
而总结下来,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更容易拥有的是“包厢思维”,而西方更普遍的是“僵局思维”,他们有啥区别呢?
比如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西方的餐馆里吃饭,很少有包间的,但我们这里但凡是一家有点规模的餐馆,都会配一个包厢
因为我们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商业谈判、联络感情、建立关系等等,很多都是在包厢里边吃边完成的,这本质上是一种“和局思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和和气气,互相抬抬轿子,最好趁着气氛热烈大家说一点热闹话,就把事办了
而且在包厢里面谈的事往往会破坏规则,不能办的事想法办,能办的事更要办,模糊的事擦边办…
但西方是僵局思维,所以是在写字楼或咖啡馆里做。僵局思维会先预设这个事情会黄,会因为哪些情况,那些冲突黄。然后双方针对这些会因为利益冲突让情况陷入僵局的风险,把合同条款先列出来,再开始谈判 —— 这是建立规则
所以,做大事的人,得在“包厢思维”之上,再加上“僵局思维”,毕竟客观的环境已经柔和进了浓厚的西方商业文化,而很多人的思维只是受限于传统文化,没有跟上这一步
首先,你得学会设想,什么情况下事情会陷入僵局
其次,怎么定义这个事陷入僵局了,所以必须有书面定义,书面交流,而不是只凭感情口头答应口头合作
最后,就是有一个公平透明的流程去处理这样的僵局,比如背对背投票,这样各个参与方才会心甘情愿接收结果,才认账
冯仑就举了自己早期遇到的一个僵局,就是在创业的早期没有把协议条款列好,后来股东闹矛盾谁都不服谁事情推进不下去
然后冯仑就去请教经济学家周其仁,周其仁就告诉他,“你们现在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僵局思维,解决方法可以是出价。就是一方出到足够高的加码去买对方的股票,他出局。或者他不愿意卖,那反过来他出价,出到你愿意卖为止,然后你出局。这样总有能达成交易的条件。”
所以一个商业文明的进步,包括个人的进步,就是从只有“包厢思维”,到有“包厢思维”和“僵局思维”两把刷子 —— 先筛选对方是不是合格的交易方,不要一上来就和局思维热情地笼络合作,其次就是事先设定好僵局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做大事的基本素质,也才能在遇到僵局的时候,让你少很多是非,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