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高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召开
◎本报记者 符晓波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曾在自己的一期播客中表示,他对人们高度信任ChatGPT感到惊讶,并称‘这本应是你不该那么信任的技术’,连人工智能(AI)的创造者都在向人们发出警告。”7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在第十二届全国高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上,用这个例子强调人类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可贵与重要性。
本届研讨会于7月11日至13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就高校人才思维力与创新力培养、我国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探索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AI技术正在重构学习方式与认知结构。”董毓表示,面对生成内容的趋同性与逻辑局限,人们应当保持对信息的理解、判断与反思能力,而教育必须正视AI可能引发的“思维能力退化”风险。
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认为,AI时代正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工程人才需求,在大量具备“标准答案”的重复性工作被取代的同时,包括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在内的人类思维能力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弥足珍贵。
“培养思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需构建适应AI时代的新型工程教育范式,特别是工程教育应将思维力与创新力的培养置于核心位置,而批判性思维是基础能力。”顾佩华进一步解释道,批判性思维是指清晰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包含提出假设、客观评估、开展实验、寻找新方案等过程。这种能力恰恰是创新的基础。
董毓认为,近年来,批判性思维理念和培养方法在国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道蓄说,当前工程教育新标准呼唤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应是课程设计的起点,要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提问意识。
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厦门工学院近年来持续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将其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的重要方向。其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自2021年开设以来,已累计运行10轮,覆盖工学、管理、人文、艺术等多个专业,逐步形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促共进的育人格局。
“18岁至25岁是青少年理性思维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理性与理性思维能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魏银霞介绍,该校于2024至2025学年,创新性开设“批判性思维基础与应用”为全校通识选修课,选派7名来自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的跨学科教师团队,以小班化、开放式讨论、大量融入实践项目的教学方式授课,深受学生欢迎。
魏银霞说,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师发展方面仍存在系统性不足,需抓紧研究激励教学投入的政策及制度,推动批判性思维课程走向结构化、系统化,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批判性思维从‘一门课程’变为‘一种思维习惯’,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底层能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