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14小时前
[区 域] 人才跨界协同攻关 材料产业动力十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重庆涪陵区通过建立人才创新联合体,推动华峰氨纶等企业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实现高强力耐高温聚氨酯弹性纤维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超2亿元。该联合体以“产业出题、人才揭题、各方答题”模式,促进先进材料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1-5月涪陵区材料产业产值达605.6亿元,同比增长5.6%,位居重庆市第一。联合体通过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池、知识产权联合体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吸引262名专家参与20个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 涪陵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以“产业出题、人才揭题、各方答题”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研发资源优化配置,如华峰氨纶联合重庆大学等研发出国际领先的高速多孔多头干法纺丝技术,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2亿元。

🧪 联合体通过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池”和“知识产权联合体”,实行阶梯式收益分配及“基础+弹性”分配机制,推行风险共担闭环,如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弛源化工分公司联合重庆大学专家一个月内出新成果,并推动6万吨PBAT示范线建设。

🧠 联合体首批入库41名高层次人才,20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汇聚250余名人才跨界流动,27名“科技博士”进驻企业解难题,如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通过三级协同,使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量产成本骤降90%以上。

🚀 联合体构建“事前预案共商、事中损失共摊、事后复盘共建”的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涪陵先进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今年1-5月产值达605.6亿元,同比增长5.6%,首批7项重点科研项目获重庆市企业科技联合攻关立项支持。

🏆 联合体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收益平均提升15%,新申请专利16项,转化科技成果11项,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人才品牌,为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重庆涪陵建人才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融合

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包装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本报记者 雍 黎

    近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峰氨纶”)建成一条120头多孔高密度纺丝生产线。这条国际领先的生产线实现了高强力耐高温聚氨酯弹性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单套设备年产量达万吨级,预计新增销售收入超2亿元。

    这一成果是华峰氨纶联合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也是涪陵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在破解创新瓶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作为重庆首个人才创新联合体,其以“产业出题、人才揭题、各方答题”的模式,有力推动了先进材料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1月至5月,涪陵区材料产业产值达605.6亿元,同比增长5.6%,位居重庆市第一。

    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冲锋”

    “企业给出工程化经验,高校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院开展中试验证。”重庆大学教授王丹介绍,团队瞄准企业常规聚氨酯纤维产品存在的断头率高、耐高温性能差等问题,通过高分子化学改性、纳米物理改性调控等手段,设计了结构性能可控的新型聚氨酯纤维复合材料,提升了聚氨酯弹性纤维的强力、耐高温性能以及耐疲劳性。同时,团队整合了高速生产技术、高牵伸多头卷绕技术、大甬道吹风技术等,开发出国际领先的高速多孔多头干法纺丝技术。

    “团队通过联合创新模式,大幅提高了研发效率。”华峰氨纶董事长杨从登介绍,这一联合攻关项目成果丰硕,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04亿元。

    一系列改变始于涪陵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的组建。该联合体的成立,拉开了先进材料领域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协作的序幕,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全面覆盖。从页岩气提氦工艺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量产,涪陵区发布了20张技术攻关“英雄帖”,吸引了262名来自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完成了一场特殊的“双向奔赴”。

    “过去,我们四处奔波协调资源;如今,我们能统筹联合体成员力量,工作效率倍增。”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风轩感触颇深。他担任了“仿生催化剂项目”“钌催化剂前体制备项目”两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科技官,组建了跨机构、跨领域的研发团队,并拥有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统筹使用权和团队成员考核权。现在,来自不同企业和高校的技术人员常常聚集在赵风轩的办公室,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从“共克难关”到“共享成果”

    在涪陵白涛新材料科技城,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弛源化工分公司首席科技官郝剑团队正全力推进“PBAT类可生物降解材料合成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以前新品研发常因顶尖人才匮乏而陷入困境,现在联合重庆大学的专家,一个月就能出新成果。”郝剑兴奋地说。得益于人才创新联合体的支持,其团队正抓紧建设6万吨PBAT示范线,预计近期投料试车,将填补重庆相关产业空白。

    如此高效的研发进程背后是联合体构建的“共生”机制: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池”和“知识产权联合体”,实行阶梯式收益分配;推行“基础+弹性”分配机制,兼顾显性投入与隐性贡献;构建“事前预案共商、事中损失共摊、事后复盘共建”的风险共担闭环,将各方紧密联结。

    在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量产成本骤降90%以上。该院通过“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产业验证”三级协同,联合院士团队及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固态储氢、页岩气提氦等前沿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MOF固态储氢技术的应用已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并助力本地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联合体首批入库高层次人才41名,20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汇聚250余名人才跨界流动,27名“科技博士”进驻企业解难题。高效的人才配置与协同攻关模式,正推动涪陵先进材料产业加速迈向全年1500亿元产值、增长8%的新目标。

    今年以来,人才创新联合体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收益平均提升15%;联合体企业成员7项重点科研项目获重庆市企业科技联合攻关立项支持;团队新申请专利16项,转化科技成果11项。

    “人才创新联合体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口。”涪陵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谭小平表示,未来将持续打造“人才共用、技术共克、成果共享、产业共振”的创新生态,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人才品牌,为先进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涪陵人才创新联合体 产学研融合 先进材料产业 重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