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024年07月11日
我国科研团队首次构建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重庆大学印明柱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理解肿瘤血管生成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并为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

🔬 该研究利用人类31种恶性肿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深入剖析了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细胞的共性与特性功能分群,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发现肿瘤诱导的血管出芽起始阶段的尖端细胞,其出现与肿瘤患者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类细胞的占比可指示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团队正在根据研究结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期望为抗血管治疗肿瘤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IT之家 7 月 11 日消息,IT之家从重庆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该校印明柱教授团队于北京时间 10 日 23 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充分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同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

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和血管的生成息息相关。血管通过运输营养使肿瘤细胞得以增殖及转移,是肿瘤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面揭示肿瘤血管微环境特征、筛选为肿瘤细胞供能的关键内皮细胞,通过干预营养供给,能够为临床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血管细胞、淋巴管细胞以及壁细胞的演进特征和关键调控机制

因此,在该研究中,印明柱教授团队利用人类 31 种恶性肿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深入剖析了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细胞的共性与特性功能分群、清晰阐释了肿瘤诱导血管生成各个阶段主要组成的细胞类型及功能特征。研究团队指出,肿瘤诱导的血管出芽起始阶段的尖端细胞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肿瘤患者的疾病进展,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这类细胞的占比可以指示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综上,此类细胞在抗血管生成疗法的伴随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临床治疗中指示持续性疗效获益的有力生物标志物。同时,团队正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全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为进一步抗血管治疗肿瘤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期望未来能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重庆大学 泛癌种脉管系统 全息细胞图谱 肿瘤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