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同济大学德国柏林暑期营”拉开帷幕

同济大学德国柏林暑期营在同济经管中德中心(柏林)举行开营仪式。 照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山
同济大学首届德国暑期营7月9日在位于柏林的同济大学海外教学基地之一——同济经管中德中心(柏林)举行开营仪式。来自同济大学17个院系的320名同学和30余名教师将分3期赴德国交流。2025年的这个夏天,同济大学总共将派出1000余名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实践。这是同济大学国际化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加强中德教育领域交流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参赞周志强在致辞中表示,一个多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始终坚持对德合作的传统,开创了多个中德高教合作示范项目,成为两国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德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踏上德国这片土地,走近德国民众,大家才能体会到,只有在互动和交流当中,文化的碰撞才得以更好地升华,文明的价值才得以更好地体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德友谊的桥梁,希望大家能不负韶华,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为促进中德合作、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代表徐冠男老师谈道,同济大学德国柏林暑期营旨在加强中德两国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同济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体验、探索的机会,为中德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新的路径。迄今为止,同济大学已与80余所德国高校保持交往,与德国伙伴合作开展55个双学位项目。同济大学每年接收德国留学生近千人。这种双向交流是十分难得的。2024年有829名德国学生来同济大学留学深造,占全校留学生总数的近20%。
培养国际化和全球化人才
徐冠男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积极建设高质量的海外教学基地,是同济大学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举措,有组织、成建制、课程化的海外教学为学生国际交流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塑造跨文化沟通背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海外平台。同济大学已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德国柏林、日本东京、英国牛津等地设立了海外教学基地。
徐冠男说,今年暑期,同济大学将派出1000余名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实践。柏林暑期营是同济大学开拓德国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中德教育合作新桥梁的重要一步。依托长期以来与德国高校及机构坚实的合作基础,同济大学精心设计了融合柏林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德企可持续发展、人文与艺术探索等领域的课程体系,配备了优秀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打造“沉浸式德国研学体验营”。
提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能力
暑期营的授课教授、法国图卢兹大学教授拉尔斯·迈耶-瓦登谈到,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适应不同文化,对年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而且非常国际化。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是全球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在制造业领先,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创新的领导者,而中国的大学生则是未来的领导者。因此,具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开营仪式主持人、同济经管中德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政教授表示,2025年同济大学德国暑期营以“探索柏林——创新、文化与未来”为愿景,为参加活动的青年学生搭建跨学科交流与中德学术联系的桥梁,通过沉浸式教学、企业参访及文化体验,助力学生深化对德国创新与产业文化的理解,提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胜任力,有助于培养具备全球认知与责任意识的未来引领者。
青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学生宋政宇向记者介绍,此次暑期访学活动共14天,将分别到访德国柏林、奥地利的格拉茨和维也纳,以及法国的图卢兹。活动包括课程讲座,参访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大学、格拉茨工业大学和图卢兹大学,参观宝马工厂等。课程则包括“全球供应链管理”、跨文化语言交流、交流合作工作坊等等。
宋政宇谈道,开放合作与交流互鉴是全球发展的必然方向。讲座过程中,同学们与德国教授谈起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和车路云一体化。在新能源革命与数字化浪潮中,传统汽车工业与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竞争与合作,就像两种汽车文明的对话。
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学生汤运佳表示:“我们渴望带回的不仅仅是风景照片和新奇见闻,更是面对复杂全球性挑战所需要的桥梁思维,连接不同知识领域,跨越文化鸿沟,多元思维的能力以及至关重要的合作智慧。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立志成为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学者,更要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和世界交流合作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