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14小时前
[要 闻] 深潜水声世界 倾听海洋“心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马远良院士是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与教育家,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倾注毕生心血于科研与教育事业,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马院士不仅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就,还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其“敢想敢做、敢闯敢拼”的科学家精神将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未知。

🔭马远良院士是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与教育家,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倾注毕生心血于科研与教育事业,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马院士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尤其以研制我国首台航空吊放声呐和新型声呐装备闻名。他在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空吊放声呐,1981年将新型声呐探测距离提升至西方同类装备的2—3倍,1998—1999年主持研制的两型航空声呐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马远良院士在教育事业上同样成就斐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为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培养出该学科第一位工学博士。他强调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钉子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开展实践与创新,其育人理念影响深远。

💡马远良院士倡导的“钉子精神”强调面对科技难题需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绞尽脑汁、坚持不懈。他常以‘外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没有理由不行!’激励学生,这种‘不服输’的韧劲与志气成为他学生们的宝贵财富。

🌊马远良院士的科研精神与育人理念将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未知。他的逐梦深蓝的脚步声虽已远去,但那束穿透幽暗深海的声呐之光,如永不消逝的声波,融入海洋强国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向着更深、更蓝的未知之境扬帆远航,续写传奇。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

【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王禹涵

    7月11日,辽阔的海洋深处,仿佛传来一声低沉的呜咽。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马远良在陕西省西安市溘然长逝,享年87岁。

    倾注毕生心血,马远良用智慧倾听海洋的“心跳”,以赤子之心在深蓝疆域镌刻下永不消逝的声波航迹。他所诠释的“敢想敢做、敢闯敢拼”的科学家精神,如同他毕生追寻的深海声呐信号,穿透时光的阻隔,持续指引着后来者探索未知航程。

    从“娃娃兵”到水声巨擘

    1938年,马远良生于四川隆昌。他少年聪慧,志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然而,时代的召唤改变了他的航向。1956年他毅然投身国防,成为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的一名学生。1958年,学校开办水声工程专业,他成为首批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深造的8名学子之一,一头扎进神秘莫测的“水声”世界。

    深造期间,他初露锋芒。1959年暑假,他领头研制的“K4声管测量装置”,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展出。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装置首战告捷,点燃了他对水声事业的炽热火焰。1961年,他提前结束深造返回西北工业大学投身教学科研,成为水声专业建设的“娃娃兵”骨干。

    1965年,年仅27岁的马远良临危受命,担任我国首代直升机吊放声呐总师。无经验可循,唯报国热忱。他与同样年轻的伙伴在冯家山水库和千岛湖战酷暑、冒严寒,为攻克声呐技术难题。团队夜以继日,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空吊放声呐,1978年荣膺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标志着他带领中国水声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1978年底的法国之行,成为马远良科研转折点。在目睹西方先进声呐演示后,他暗下誓言:“我们一定要比他们做得更好!”归国后,他大胆提出创新方案,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在1981年初春海试中取得震惊成果——新型声呐探测距离达到西方同类装备的2—3倍。这标志着他引领团队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20世纪90年代,马远良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两型航空声呐装备。1998—1999年,两型航空声呐相继定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2003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师慈父的蓝色情怀

    在马远良心中,科研与育人如同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他曾说过,“做教师是快乐的,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成就,尤其快乐!”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为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培养出该学科第一位工学博士。

    “胆子是越做越大的,勇气也是越做越大的。我们很多的成功,都来自敢想敢做、敢闯敢拼。”马远良经常以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开展实践与创新。

    马远良还倡导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钉子精神”。这一精神远超一般的“专心”,更强调“钻进去”:面对科技难题,需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绞尽脑汁、坚持不懈,方有可能突破创新。他认为,这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备品格和优良学风。

    在实践中,“钉子精神”体现为一种“不服输”的韧劲与志气。他的学生、2012级博士郭晓乐回忆说:“马老师常常给我们讲他在国外‘不服输’的故事,用‘外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没有理由不行!’来激励我们。”

    “老和小相结合”是马远良晚年的夙愿。他深信,“世界上只有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才最容易把自己的人品、学识乃至做事的风格传承下去。”

    马远良逐梦深蓝的脚步声已然远去。然而,那束穿透幽暗深海的声呐之光,如永不消逝的声波,融入海洋强国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向着更深、更蓝的未知之境扬帆远航,续写传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马远良院士 水声工程 科学家精神 航空声呐 教育事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