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7月7日,特朗普向14個國家發函,公佈新關稅稅率,8月1日起生效。其中,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稅率提至 25%,韓國、泰國等國稅率維持不變,柬埔寨等八國稅率有所降低。特朗普警告,若貿易伙伴報復性加稅,美國將等額上調關稅,並鼓勵相關企業赴美設廠避稅。同日,白宮宣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將原定於7月9日到期的對等關稅暫停期延長至8月1日,美國協調關稅表也將同步調整。
市場對新關稅反應平淡,股市不跌反漲,TACO交易模式似乎已讓市場脫敏。
後續關稅走向如何,將是市場持續觀察的動向。
一、本輪關稅戰的特點
與4月2日的關稅政策相比,特朗普7月7日推出的新一輪關稅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
覆蓋國別範圍較窄
本輪新關稅僅針對日韓、南非、馬來西亞等14個國家,遠少於4月政策覆蓋的所有國家及地區,針對性更強。從具體稅率看,14國中僅日本、馬來西亞從24%小幅提至25%,韓國、泰國等4國稅率維持不變,柬埔寨、孟加拉國等 8 國稅率有所降低,整體國別稅率設定與4月差異不大,以微調爲主,如下圖,我們引用中信建投研究的表格可發現該情況。

政策工具更具施壓屬性
本輪將關稅暫停期限從原定於7月9日到期延長至8月1日,留出24天談判窗口,較4月的緩衝時間更充足。這種延長並非單純調整執行時間,更像是通過 「時間壓力」 迫使貿易伙伴在談判中讓步,符合 「高稅率口號 — 給定緩衝時間 — 博弈談判」 的一貫策略,與此前美越協議達成前的施壓邏輯一致。
與備選方案形成配合
由於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對等關稅可能超出法定權限,本輪關稅政策同時隱含對232調查的依賴——232調查以 「國家安全」 爲名義,可作爲對等關稅的替代工具,目前涉及銅、藥品等7類產品,針對性強且法律基礎更穩固,成爲關稅博弈的重要補充手段。
二、目前關稅戰的走向
從市場反應看,本輪關稅衝擊未被解讀爲利空,全球股市表現仍然堅挺。這背後,一方面是市場通過多輪TACO交易(基於特朗普貿易政策模式的策略)已對關稅事件脫敏,認爲其 「喊得多、落地軟」;另一方面,8月1日的延長期限讓市場預期談判仍有轉圜空間,政策更像施壓而非最終定論。後續走向需關注兩條核心線索:
談判基準或參考美越協議
美越協議中20%的基準關稅、40%的轉運貿易關稅,可能成爲美國與其他亞洲國家談判的模板,既通過稅率施壓,又遏制 「轉運規避」 行爲,根據中信建投研究的觀點:
越南是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定的第一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美越協議大概率成爲美國與其他亞洲國家談判的重要參考。即美國給越南的關稅條件,或是最優。畢竟越南向美國開放市場,並且對美國產品徵收零關稅。這已經是越南能給出的最優條件。
這或對中國的轉口貿易造成一定衝擊,或迫使中國產業鏈更多的走出去。
中美談判或存波折
本輪關稅重點針對日韓及東盟國家,美國優先推進與中國鄰國的談判,可能爲後續對華施壓積累籌碼;同時,232調查(針對銅、藥品等產品,以 「國家安全」 爲名義)作爲對等關稅的備選方案,若啓動可能進一步加劇貿易不確定性,其調查結果或於今年下半年陸續公佈,最快7-8月落地部分措施。

那麼232調查的歷史發展如何,根據光大證券的高瑞東研究結論:
美國商務部開啓調查後通常有三種結果。分別爲美國商務部終止調查、總統不採取行動和總統採取行動。如果美國商務部在調查過程中,認定爲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則會終止調查。如果美國商務部認爲存在國家安全威脅,並向總統提交調查報告後,總統可以選擇是否採取行動以及何時行動。
近年來的232調查主要發生在特朗普任期內。2000-2016年期間,該調查基本處於閒置狀態,僅在2001年針對鐵礦石和半成品鋼發起過1次。然而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氛圍愈加嚴重,商務部頻繁發起232調查。2018年至今共計發起15次232調查,其中新一輪的7起調查啓動於2025年3-5月,並正處於調查過程中。

關於232調查的後續走向如何,光大證券的高瑞東認爲:
若「美X」雙邊談判順利,限制措施大概率會轉爲配額的形式繼續存在,但被取消的概率不大。
由於232關稅涉及到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並且經過美國商務部的充分調查,預計難以出現完全取消的情況。而更可能出現的是,以「將關稅轉換爲配額」作爲談判條件,換取他國降低非關稅壁壘等。
例如,在最新達成的美英貿易協議框架中,英國以開放農產品和機械市場、減免數字服務稅等作爲條件,換取了10萬輛汽車的10%額外關稅配額,超出部分仍按25%的額外關稅稅率徵收。
從目前情況來看,特朗普本輪關稅精準打擊東亞供應鏈關鍵節點(日、馬、柬等14國),通過“國別稅率分化”(日本25%↑、柬埔寨↓)製造談判籌碼,同時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至8月1日,爲“施壓式談判”留出窗口。其核心邏輯是優先瓦解中國周邊貿易網絡,迫使產業鏈向墨西哥、東南亞轉移,而非直接與中歐攤牌。
雖然中歐建交50週年背景下,歐盟高層多次表態「深化對華關係」,但歐盟卻同步對中國醫療器械、電動車設限,中國被迫對等反制(限制歐盟醫械投標)。此外,歐盟試圖以「對華強硬」向美交換關稅優惠,但遭特朗普拒絕(美要求歐盟讓步數字稅、農業標準)。
美國「分而治之」策略下,中歐矛盾被工具化,但雙方經濟深度互嵌,在美國與東亞供應鏈關鍵節點談判結束後,中歐是否能攜手共進將成爲接下來關稅戰的主要變量之一。
投資總是踩地雷?牛牛AI上線!精準解答,全方位洞察,掌握關鍵機會!
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