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认为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文章回顾了称呼的变迁,从最初的“同志”到后来的“先生”、“小姐”、“老板”,再到如今的“美女”,称呼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文章指出,在民风淳朴的年代,“同志”体现了平等和志同道合的含义。文章还提到了“师傅”和“老师”等称呼,强调了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称呼的选择和内在含义的理解。文章最后强调,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仍然倾向于使用“同志”称呼,体现了对实在、得体的认可。
🗣️文章指出,在过去,“同志”称呼被广泛使用,体现了人们对平等和志同道合的追求。这种称呼在民风淳朴的年代,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显得自然而然。
🔄文章回顾了称呼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同志”到后来的多种称呼,如“先生”、“小姐”、“老板”,再到如今的“美女”。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趋势。
🤔文章提到了“师傅”和“老师”等称呼,并指出“老师”称呼存在被滥用的现象。这反映了人们对称呼背后含义的考量,以及对职业操守的期望。
🚨文章通过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呼叫警察时,仍然倾向于使用“同志”的例子,强调了在关键时刻,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实在、得体的称呼,而非虚假的、矫情的称呼。
7月10日消息,近日《人民日报》发文称,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其认为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
报道中指出,曾几何时,招呼人无须刻意措辞,一声“同志”便可,听者坦然、舒泰。后来,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称呼也花样百出,“先生”“小姐”“老板”满天飞,开初尚觉新鲜,久之不免腻味,尤其是“小姐”这一称呼,常给人轻薄之感。
如今,“小姐”似乎被“美女”取代,后者也逐渐失掉了赞美之意,变成了泛称。
称呼自有其潮流,随时代而动。譬如“同志”,在民风淳朴的年头,人们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讲究人人平等,因而“同志”这种一视同仁的称呼也被长久使用,且“同志”也有志同道合之感。
再如“师傅”,使用的时间也不短,于很多人而言倍觉亲切。
另一个耳熟能详的称呼——“老师”,则有些叫滥了。为人师表者本应必备的德与能不具备,叫与被叫,却一方习以为常,一方心安理得。
虽然称呼各种各样,但人们心中还是有杆秤。譬如遇事找警察,这时人们一般定要叫一声“同志”,不会唐突称什么“帅哥”“美女”。
由此而知,情急之下,人们的基本共识还在:矫情使人尴尬,虚假令人讨厌,唯有实在、得体才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