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白客、郭京飞、秦昊、胡歌……影视作品的“窝囊废”赛道里,挤满了大名鼎鼎的男明星,这个在传统观念里不太正面的形象,经由媒介的包装和传播,成为了风靡网络的流行标签。
回溯过往,影视作品中受欢迎的男性形象一直在推陈出新。这不仅代表着媒介创作文化的某种趋向,也彰显着广大女性受众的审美流变和新思潮。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对话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探讨本世纪以来电影电视媒介里的男性形象变迁,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受众心理变化。
弱势男性,十几年前的电视里就有了
全媒派: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窝囊人夫”这个话题的?
王琴:我最初关注到是今年年初看电影《年会不能停》,白客饰演的角色“马杰克”让很多网友评论他开辟了一个新赛道——窝囊人夫。忍气吞声,谨小慎微,总被人欺负,这个人物处处都透露着一种天然的“窝囊感”。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年会不能停》
全媒派:就你的观察来看,“窝囊人夫”在当下算是火了吗?
王琴:我觉得在今年的网络讨论中,它确实比较火。
除了白客,还有非常多的影视角色都被网友梳理和总结出了窝囊废或窝囊人夫的特征。春节档《第二十条》和《热辣滚烫》两部作品中雷佳音饰演的角色,都颇有些窝囊感。陈建斌在《草木人间》的电影发布会上也很大方地表示愿意在这个赛道上继续努力。今年,“窝囊人夫”在更广泛的大众层面得到了关注。
图片来源:微博话题
全媒派:你认为这类男性形象是新事物还是冷饭热炒?
王琴:这类男性形象绝不是新事物。如果往前回顾,会发现类似的男性角色虽然被赋予了不同的称呼,却一直存在于影视作品中。比如小男人、暖男、经济适用男等等。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过去比较火的剧集。早在2005年播出的《家有儿女》中,就已经有“夏东海”这样有责任感、能干、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夫形象。2015年播出的《虎妈猫爸》,更是将“男弱女强”这样的家庭配置发展成了电视剧的一大类别。再往后,2016年的《小别离》、19年的《小欢喜》、21年的《小敏家》系列家庭伦理剧集中,黄磊饰演的父亲角色也都呈现出温柔体贴、温暖顾家的特征。再比如去年很火的古装剧《长相思》里的“涂山璟”,也是类似的男性形象。
除了国内,东亚地区影视作品中这类角色也都层出不穷,2016年的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新野源饰演的角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可以看到,往前十余年甚至数十年,这类男性形象在影视剧中一直存在,只是今年我们对它有了更不一样的定义和称呼,比如人夫感、窝囊废或者窝囊人夫等等,这是对以前男性形象的延续和拓展。
窝囊人夫满足了职业女性的观看需求
全媒派:既然以前也有这种媒介形象,那为什么现在才火?
王琴:一种媒介形象的火爆是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当代女性的情感需求被看到并被重视了。传统的婚姻模式和性别文化默认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配置,女性在家庭中更多地被要求呈现出好妻子的形象。但在今天,这种配置早已被打破,大部分女性也是职业女性。尤其在中国,女性参与职业的比例达到了70%,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高的。
那么,中国的女性面临着什么?整体而言,就是需要家庭事业双肩挑。当女性走出家门后,家务活在多数时候还是由女性来承担。从事双重劳动,面临双重压力——这是职业女性无法回避的矛盾与困境。
当然,这个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美国社会学家 阿莉·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提出了一个概念—— “第二轮班”(The Second Shift)。她 认为很多女性除去工作的第一轮班之外,下班回家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从事第二轮班。 也就是说,许多职业女性一直处在一个非常紧迫的劳动压力下。
有研究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职业女性也需要一个“妻子”。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也和男性一样,面临着职场高压,她们也需要有人在婚姻生活中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如果说职业男性下班回家期待有“妻子”照料家庭,职业女性下班后也会有这样的需求。 所以,我们为什么偏爱窝囊人夫这样的形象,正是因为窝囊人夫恰似职业女性的“妻子”的变体,满足了职业女性的现实需求。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玫瑰的故事》
第二点: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女性参与在不断增多。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女导演、女编剧、女制片人等职业女性的参与,女性的立场、表达才得以不断凸显。
第三点:女性受众对伴侣的需求和期待在不断变化。一种男性影视形象的流行往往反映了同一时期女性受众对异性伴侣的审美偏好。窝囊人夫这样的男性形象和以往流行的霸总形象不同,他们是非常触手可及的小人物,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过去流行的所谓硬汉、霸总等某种意义上能给女性安全感的人,实际上都很虚幻,悬浮于生活。在今天,女性更需要一种平凡的、触手可得的温暖和幸福,而“窝囊人夫”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
全媒派:那么,窝囊人夫的受众人群是所有女性吗?
王琴:这不能代表全体女性的共同审美。相对而言,都市职业女性会对这类形象更感兴趣。 女性群体非常广大, 很多人还是希望男性能担当起更多(像传统意义上那样), 所以窝囊废赛道的受众还是有限的。
那既然受众面仍然有限,为什么窝囊人夫还会流行呢?这反映的是不同女性群体话语权强弱的问题。在今天的互联网上,都市职业女性的话语权是比较强的。作为对比,我们也知道,更边缘的女性群体,她们可能很难在网上有特别活跃的发声,去讨论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
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或成为职业女性/独立女性的时候,女性对伴侣的要求必然发生变化。以前的男性在寻找伴侣时,几乎都要求“贤妻良母”,那我们现在稍微做一个性转化的思考,女性的择偶标准也可能是“贤夫良父”。
影视市场,“她”的意见很重要
全媒派:最后想跟老师聊聊,在媒介男性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人为的塑造和其他各种时代因素,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琴:影视作品是最活跃最普及的文化产品之一。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时代情绪的表征、反映现实的镜子。
前面提到,今天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关注女性话题,尤其近十年来,情况更为明显,
一方面,这与整个影视产业中女性从业者影响力的提升密切相关。越来越多女性加入到影视剧创作过程中,产出的作品必然能包含更多女性视角,传递更多女性观点。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开始迎合,甚至去讨好女观众的需求。这背后其实也有多重社会因素。
第一,今天影视剧的受众主要是女性。这一点有非常多的数据支持。德塔文发布的 《2022-2023年电视剧市场分析白皮书》中 提到,女性的观众大概占到所有电视剧观众的61.7%。 骨朵影视数据中,2023年第三季度 爱优腾芒等影视剧平台女性用户的比例高达65%至74%。 再以今年春节档的几部电影为例, 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数据显示: 女性向电影《热辣滚烫》的女性观众达到了76.9%,受众面更广的《第二十条》女性观众也占到了74.8%,就连纯男性题材的电影《飞驰人生》,女性观众也达到了62%。 所以整体而言,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女性观众是消费主体。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获得高票房、高讨论,影视创作者就一定要看到、体察甚至迎合女性视角和女观众的感受。
图片来源:德塔文《2023-2024年度剧集市场白皮书》
第二,女性有越来越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例如影视平台的会员、超前点播、周边商品等一系列延伸消费产品,现在有越来越多女性观众在做出购买决策,落实对影视作品真金白银的支持。
第三,大多数情况下,女性观众更愿意发声。在今天,影视作品想要获得高知名度、高收视率,一定要靠大量的宣发,通过引爆热议话题来获得更多人关注。而在宣发过程中,女观众活跃度更高,对口碑传播更有利好。女性群体发声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她们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不可小觑。
基于以上诸多社会因素,影视作品一定更多地体察女性群体的审美和需求。这就导致包括“窝囊人夫”在内的这类完全切中女性喜好、并不是那么被男性关注的人设被凝练出来并引发热议。
当“窝囊废”不再贬义,男性反而解脱了
全媒派:如果回溯传统,“窝囊废”长期被视为一种偏弱势、不讨喜的男性形象,如今在影视作品里反而获得欢迎,它在网络语境里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
王琴:窝囊废某种意义上是男性形象的贬义,但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境里,它是一种温和的戏谑。从女性视角度出发,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去重新定义和审视男性的主体性。
我们在强调或讨论这样一个媒介形象时,背后是越来越多女性在当今社会中处于一个相对更主导的地位,她们也希望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更多认可。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很多女性对“窝囊废”这个所谓的偏弱势的男性形象,反而很愿意去讨论和接受,甚至觉得是选老公的标准。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第二十条》
全媒派:那么,窝囊废的媒介形象被广泛接受,对男性来说算不算一种解脱?
王琴:可以这么说,“事业成功”这个标签,在今天对于男性也是巨大的压迫。当很多人陷入到一个内卷化的时代,男人其实也有很大压力,也很累。所以“窝囊人夫”给一些男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古今中外,男性形象一直是多元的
全媒派:从时间维度看,我们刚刚也谈到了这一系列男性形象的变化,你觉得这种变化是线性的还是有其他特点?
王琴:我觉得所谓的形象变化一定不是纯线性的,无论是硬汉、霸道总裁还是小鲜肉、花美男,无论是暖男、男闺蜜还是窝囊人夫这些形象,它几乎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的。
当然,影视剧集中,可能在某些时代会更多地去呈现某种被主流人群或者有话语权的人群所推崇的形象。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男性的特质和形象一定是多元化的。
关于男性气质这个概念,我们一直充满了刻板印象——阳刚、强健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传统意义的男性形象也并非天然存在。在早年的欧美文化里,有一定社会地位,并且能够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的白人中产异性恋男性,是这类男性形象的设计原型。有很多研究已经提出,所谓的强壮阳刚、事业有成、顶天立地等等,其实都是对男性气质的一种主流化建构。
古往今来,男性气质一直都是多元的。1995年社会学家康奈尔关于男性气质的研究就已经把男性气质分为了四种:支配型,也就是常说的主流男性形象所展现的男性气质;从属型,比如今天讨论的窝囊人夫、妈宝男等;还有共谋型、边缘型。发展到今天,众多研究更是认为男性气质远远不止这四种。
举一个小例子,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我们对古代传统的美男子的描述是什么?是谦谦君子,是翩翩公子,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和我们今天对男性形象的审美标准并不完全一样。
全媒派:从空间维度看,在国内呈现的这种特征或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否也普遍存在?
王琴:当全世界的女性都开始获得更多职业机会,开始在社会中贡献更多价值,有了更多话语权,那这种需求确实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
举几个小例子,北欧很多国家就是奶爸带娃,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很多爸爸对于带孩子这件事就是天然的接受,政策也会给予一些支持。
另外,东亚这几年窝囊人夫这个形象确实越来越被关注。我们前面讲到的日剧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的星野源,成为前几年日本单身女性比较喜欢的一个择偶标准。 前几年日本社会中的很多征婚就把那个男性角色作为一个标准。 在韩国,今年热播的韩剧《眼泪女王》里,金秀贤饰演的男主就是一个豪门赘婿形象。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影视作品一定是更多地体察女性群体的审美和需求,这就导致包括“窝囊人夫”在内的这类完全切中女性喜好、并不是那么被男性关注的人设被凝练出来并在当下引发热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王琴&刘芊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