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Listen Labs 是一家利用AI技术进行用户研究的平台,通过自动化招募、访谈、分析和报告生成,帮助企业在数小时内获得用户洞察。该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其AI Interviewer能同时主持上千场访谈,Insight Engine快速生成主题聚类与PPT报告,Research Warehouse支持对话检索历史数据。Listen Labs 旨在通过“深、快、省”的方式提升客户决策质量,并已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
🤖 Listen Labs 核心在于其AI驱动的端到端用户研究系统,涵盖研究设计、目标招募、AI深度访谈和洞察综合,能够显著缩短研究周期。
🗣️ Listen Labs 采用自研AI访谈模型,并结合全球面板与自动化分析管线,将传统的定性研究升级为更高效的流程,提升客户决策质量。
💰 Listen Labs 拥有连续创业团队的经验,其商业模式已快速验证,并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为平台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 Listen Labs 能够在数小时内完成调研,提供快速的洞察,这得益于其AI主持人、自动分析和报告生成等功能,满足了企业对快速决策的需求。
🌐 Listen Labs 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打造“研究数据仓库+AI代理”平台,通过沉淀历史研究数据,支持用户对话检索,实现更智能的研究流程。
原创 拾象 2025-07-09 20:03 广东
和 1000 个用户聊完天再决策

作者:Hongyu编辑:pennyListen Labs 由两位哈佛校友 Florian Juengermann 与 Alfred Wahlforss 在 2024 年底联合创立,并在 2025 年 4 月连获 Sequoia 领投的种子轮与 A 轮合计 2700 万美元融资,目标是打造一套能自动招募受访者、主持上千场多语访谈、即时归档并复用洞察的“AI 用户研究员”体系。今年 2–5 月,Listen Labs 依次发布三项核心能力:1)AI Interviewer 可同时主持上千场语音/视频深访并动态追问;2)Insight Engine 把转录、情绪与行为数据送入 GPT-4o 管线,几分钟生成主题聚类与可下载 PPT;3)Research Warehouse 将所有历史项目向量化存档,研究者可像 ChatGPT 一样对话检索并触发“一键再访谈”。在 AI 赋能用户研究的两条主线中,一条是传统无主持可用性测试借助 LLM 做摘要与打标签;另一条则是 Listen Labs 所聚焦的全流程自动化深访——让 AI 主持人+ 用户访谈池(panel network)把“招募-访谈-分析-汇报”变成黑灯流水线,研究团队只需提出商业问题即可获得可执行洞察。本文通过两位联合创始人的专访、公司网站披露及报道,详解了 Listen Labs 如何用多模型管线与并行计算实现小时级交付,以及为何在 AI 驱动的用户研究浪潮中,“数据仓库+代理”将成为下一代产品决策操作系统。详细分析了其竞争态势以及呈现了其在自动化完整性、LLM 深度、小时级交付和全球高质量面板四个维度的竞争优势。但未来仍需在数据治理、面板多样性与方法论可信度上持续迭代。
💡 目录 💡 01 创业故事 02 产品介绍 03 核心价值 04 竞争 05 客户反馈
01.创业故事AI 的指数级发展正在重塑商业社会基础架构。结合数据科学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的协同进化,形成了多产业范式转型的技术临界点,为商业决策机制的革新创造了结构性机遇。Listen Labs 诞生于一次“只有三份访谈就要押注产品方向”的无奈——Alfred 与 Florian 用 AI 把深度定性研究的速度、规模和说服力,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让“和一千个用户聊完天再决策”成为现实。在瑞典长大的 Alfred Wahlforss 还在本科阶段(KTH 计算机与商业专业)就创办了护士派遣平台 Bemlo,并一路把产品做到近 100 万美元年收入;随后他赴哈佛攻读数据科学硕士。在这一路上,他做过海量用户研究:用问卷去衡量功能、追踪品牌活动。但他很快发现——问卷能给出指标,却给不了“为什么”;而当他进行定性访谈时,往往聊完三个人就要拿去说服团队下注,这种样本量让决策既难以自信,也难以复现。在哈佛,Alfred 认识了来自德国、曾获 IOI 奖牌和 ICPC 世界决赛资格的 Florian Juengermann。Florian 先在特斯拉 Autopilot 团队做运动规划算法工程师,直接向 Elon 汇报,对“把技术推到极限”有近乎偏执的执念;两人都热衷快速验证产品假设,也都被“怎么把用户洞察做得既深又快”这个痛点反复折腾。一次课余合作,他们两周内做出了一款 AI 头像生成应用,首日就涌入 2 万用户。为了搞清这些用户真正想要什么,他们临时写了一个小工具去自动发问、自动追问、再自动总结访谈内容——这正是 Listen Labs 最早的雏形。那次经历让两人意识到:如果 AI 能把深度访谈扩展到成百上千人,而分析和总结又在几小时内完成,传统市场调研的效率边界就会被彻底改写。2023 年,他们正式创立 Listen Labs。平台用大型语言模型担任“主持人”,可以同时与上千名受访者展开富有同理心的对话;模型会根据实时回答动态追问,最后再把所有访谈自动聚类、提炼洞察,并生成易读的决策摘要和片段视频。短短两年,Listen Labs 已为微软、Canva 等客户完成超过 30 万场访谈,并先后获得红杉领投的种子轮和 A 轮融资、累计 2700 万美元。02.产品介绍“Listen Labs 定位目标用户、开展访谈、分析反馈,并提供可执行的洞察结论——数小时内即可交付成果,周期缩短至传统调研的十分之一。”Listen Labs 端到端 AI 研究系统覆盖从研究设计至洞察综合的全流程,核心阶段包括: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自动化生成研究框架与执行方案)、目标招募(Target Recruitment,精准筛选特定研究人群数据库)、AI 深度访谈(AI Interview,通过智能交互技术实施情境化访谈)、洞察综合(Insight Synthesis,自动整合多维度数据形成结论)。滑动查看完整表格03.核心价值Listen Labs 聚焦市场调研环节的核心痛点,通过自研 AI 访谈模型、全球面板与自动化分析管线,把原本“慢、贵、样本小”的定性研究升级为“深、快、省”的持续洞察流程,提升客户决策质量并持续创造商业价值。1. 聚焦市场调研环节的核心痛点客户研究市场体量庞大,单以软件巨头 Qualtrics 即获 120 亿美元估值可见一斑。据行业公开数据显示,财富 500 强企业平均每年在客户调研工具上的投入约 1000 万美元,在传统市场研究机构上的预算高达 1 亿美元,合计形成百亿美元级的支出规模。然而,现有服务提供方普遍存在技术落后、流程冗长等效率瓶颈,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快速洞察需求。市场调研的核心环节——招募合适受访者、开展访谈、分析数据并生成报告——本质上仍是基础且重复的工作,但在传统模式下耗时高、成本重,难以同时保证数据质量与样本规模。这一痛点催生出对兼顾速度、质量和成本控制的下一代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为技术驱动型市场研究平台创造了显著机会。2.通过自研 AI 访谈模型、全球面板与自动化分析管线,把原本“慢、贵、样本小”的定性研究升级为“深、快、省”的持续洞察流程Listen Labs 将大模型访谈、全球面板与自动化分析整合为一条端到端流程,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原本需 6–8 周的定性研究:平台一次可并行主持上千场语音或视频访谈,实时智能追问“为什么”,并依托自建的专家访谈语料对模型进行微调,确保对话深度与语义聚类准确率;所有洞察都附带原句与音/视频引用,保证可追溯性。其自带的参与者面板覆盖 200 多个国家、数百万预审用户,已为 Microsoft、Canva、Sony、UFC、BCG 等客户交付超过 30 万场深访。Sequoia 的对比实验显示,同规模研究 Listen Labs 的交付速度从“周级”缩短到“小时级”,且在 A/B 测试中表现最佳。由于招募、主持、转录、翻译、编码和报告生成全部自动化,客户获得与传统咨询相当甚至更细的洞察,成本却显著降低;因此这个平台特别适用于需求发现、概念/广告测试、可用性验证及全球品牌追踪等需要同时兼顾规模与深度的场景,同时保留人类研究员在高阶综合分析中的关键作用,形成“更好-更快-更省”的新一代质性研究范式。3. 团队连续成功创业经验,商业模式快速验证,资本加持Alfred Wahlforss 自 2019 年创立北欧医疗人力匹配平台 Bemlo,2023 年又在出售 AI 头像应用 BeFake 后,与在哈佛攻读硕士期间结识的 Florian Juengermann 联合创办 Listen Labs。Wahlforss 还发起非营利计划 Snabbt(现 Velocity),资助瑞典青年赴硅谷实践。Juengermann 曾是德国编程竞赛国家冠军,2019 年创办软件外包团队 XOrigin、2020 年推出图像搜索应用 Trendify,2022 年加入 Tesla Autopilot 负责运动规划,2023 年出任 Listen Labs CTO 并组建算法团队。两位创始人通过多次小型产品试验积累技术与市场洞察,逐步滚动至更大赛道,呈现出“快速迭代—技术互补—资本驱动”的连续创业模式。Listen Labs 6 个月内达到 300 万美元 ARR,单月收入破 100 万美元;服务微软、Google、Anthropic 等头部客户并获红杉资本领投的 2700 万美元融资。4. 未来演进方向将 Listen Labs 由当前的早期访谈与分析工具升级为一个集成式“研究数据仓库+AI 代理”平台:平台将沉淀全部历史研究数据,支持用户通过对话即时检索过往结论,并自动按关心的客群维度生成“合成用户”,推演其潜在回答;如果推演不足以满足需求,系统可一键发起新一轮定向访谈,迅速补充样本。借助大模型技术,平台预计像编码领域的 AI Copilot 一样显著提升研究生产力,实现问题生成、招募、访谈、分析到报告的全流程自动化和民主化,同时保留专业研究人员在高级分析与策略洞见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联合创始人相信,随着研究门槛降低、速度和成本优化,市场对高质量用户研究的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未来的研究团队将由人机协同组成,研究岗位数量只增不减。04.竞争用户体验(UX)研究软件市场涵盖用于收集、分析和解读用户反馈的工具与平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以改进产品可用性和用户满意度;随着企业对用户导向策略关注度的提升,该类软件的市场需求整体呈增长态势。全球 UX 研究软件市场目前仍处“亿级美元”体量:2024 年规模约 2.5–4.3 亿美元,并预计在 2032–2033 年增至约 10 亿美元左右,对应年复合增速 11–13%;增长主要受数字化转型、远程协作常态化及生成式 AI 在访谈分析中的渗透推动,而数据隐私合规和预算审查是限制企业快速扩张的关键因素。当 AI 主导的远程 UX/定性研究赛道的竞争主要围绕四条轴线展开:1. 受访者资源当前趋势是受访用户池从“量”走向“质+广”(多语种、身份核验、GDPR 合规),对早期公司有资金与时间密集型挑战。规模和覆盖度直接决定样本获取速度与代表性,例如 User Interviews 自称拥有逾 600 万名可验证受访者并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匹配,Listen Labs 则凭借语音并行技术一次可启动上千场访谈、触达 200+国家参与者。2. AI 分析深度与客观性行业目前尚缺乏统一客观评估指标,模型偏差、上下文截断、幻觉等问题需通过链路追溯和人工复核缓释。平台从简单转录升级到大模型驱动的主题聚类和自动洞察,如 UserTesting 在 2025 年全面推出 AI Insight Summary 以自动解析行为与语音数据。3. 使用流程设计交互设计越贴近产品、设计、营销等跨职能团队的日常工具(Figma、Jira、Slack),越能提升渗透率并降低学习曲线。工具能否把招募、访谈、分析到汇报无缝串成单一工作流决定落地门槛,Listen Labs 主打“一键追加样本+自动 PPT”,而 Conveo 提供实时视频房间与动态追问来提升交互效率。4. 资本与扩张能力融资额直接影响面板扩张与模型训练节奏:Listen Labs 2025 年获 Sequoia 领投 2700 万美元种子+A 轮,Outset.ai 同年完成 1700 万美元 Series A,Conveo 亦在 2024 年拿到 530 万美元种子轮。在资金、面板和模型快速拉开差距的同时,行业仍面临隐私合规、模型偏差和受访者激励等共性挑战。主要趋势包括:1)行业龙头借规模经济持续并购整合,巩固纵向全链条优势;2)AI 能力正覆盖招募、测试、分析与报告等环节并迭代升级;3)数据合规、隐私保护与洞察保真度成为采购与合作前置条件;4)各区域受本地法规及面板资源差异影响,竞争呈现显著地域化;5)厂商通过区分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与初创等客户层级,推出差异化功能与定价方案以扩大渗透。主要竞争对手Global Growth Insight 的研究显示,全球 UX 研究软件市场高度集中,显现规模壁垒,全球前五大厂商市占率近 60%,其中 UserTesting 由于广泛的企业使用量和强大的平台功能,约有 26%的市场份额;UserZoom 捕获了近 21%的市场份额,该市场份额由其强大的远程测试和分析工具驱动。Listen Labs v.s. UserTesting v.s. UserZoomListen Labs 全程 AI 自动化访谈与报告交付最快,UserTesting 人机结合加 AI 摘要获大型客户青睐但价格高,UserZoom 以企业级 ResearchOps 与量化分析见长却因学习曲线陡而受诟病。具体对比如下:产品形态• Listen Labs 是 AI 主持深度访谈+受访者招募+自动报告的一站式平台,完全由 AI 代替人工主持,可以数小时内生成主题、亮点剪辑和 PowerPoint 报告。• UserTesting 是人机结合的访谈与可用性测试平台(moderated / un-moderated)。2023 年推出 UserTesting AI,在原有视频测试上增加自动摘要与趋势发现。• UserZoom 是企业级 UX 研究套件,侧重远程无脚本任务、基准测试和行为分析,可以提供项目管理式 ResearchOps 流程。前端交互• Listen Labs:Web 仪表盘可以一键生成 “highlight reel”,访谈过程有实时字幕、可插入追问,可以多语言音调测试。• UserTesting:有时间轴视图和实时聊天室,团队可共同标注、下载剪辑片段,客户端 App 支持移动端采样。• UserZoom:有任务构建器和数据看板,可以和 Figma / Jira 集成,以表格和漏斗视图呈现量化指标。中 / 后端技术• Listen Labs:有自研 LLM 做语义聚类与情感分段,主持逻辑基于 GPT-4 级大模型并可动态追问,可以自动生成多格式报告。• UserTesting:“AI Insight Summary” 以生成式 AI 自动提炼视频与行为数据,Feedback Engine 将 UserZoom 技术整合为趋势检测。• UserZoom:统计引擎和 NLP 模块 “AI Themes” 快速标签化文本与言语记录,支持自动路径 / 热点分析。客户反馈(公开)• Listen Labs:1)微软、Google 内测称“小时级交付缩短研究周期”;2) Reddit 社区研究员评价称自动化、高效,但需验证问答深度。• UserTesting:1)Wells Fargo、BT Group 等案例称 AI 摘要节省上百小时视频分析;2)Forrester Wave 2024 将其列为“领导者”,但部分用户反馈定价昂贵。• UserZoom:1)企业评测称测调数据分析维度“更量化”;2)第三方对比文档指学习曲线陡峭,早期报告导出略繁琐。赛道分化:“一站式全流程自动化”平台 v.s. AI+人协作”工具 v.s. 上游面板或补充分析功能AI 主导的 UX/定性研究赛道正分化为三类:1)Listen Labs 与 Outset.ai 代表的“一站式全流程自动化”平台,以 GPT 级大模型主持访谈、生成多模态报告,强调数小时交付;2)UserTesting、Conveo、Strella-AI 等“AI+人协作”工具,在视频访谈基础上叠加脚本生成、趋势洞察与 Query 检索,服务大型企业并追求深度分析;3)User Interviews 与 Sago 则侧重受访者招募与数据管理,为前两类平台提供上游面板或补充分析功能。整体市场竞争围绕自动化深度、交付速度与量化分析能力展开,头部玩家已获千万至亿美元级融资并吸引 Unilever、Google 等标杆客户。重点企业对比如下:Listen Labs• 定位 / 交付:AI 主持深度访谈的一体化 SaaS(转录-主题归类-报告全自动)• 交互特点:Web 仪表盘并行多场访谈,结果可导出摘要 / PPT• 技术要点:语音识别+GPT 类大模型做深入追问与主题聚类• 客户状况:官方称“数小时交付洞察”,具体客户名单未披露Motives• 定位 / 交付:AI 驱动定性研究平台,自动化访谈、分析与报告• 交互特点:研究者用 Web 控制台搭建项目,受访者视频 / 语音参与• 技术要点:LLM 自动转录并生成主题剪辑片段• 客户状况:聚焦品牌营销场景,未公布具体客户数量Conveo• 定位 / 交付:“AI 同事”式视频访谈平台,可自动生成研究方案并即时分析• 交互特点:实时房间支持动态追问,分析面板同步展示洞察• 技术要点:多语言 ASR+GPT 模型,持续训练企业数据• 客户状况:宣称 Unilever、Google 等采用;已获 53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Strella-AI• 定位 / 交付:AI+人协作研究工具,自动生成讨论指南并支持多语言偏差控制• 交互特点:流程看板与实时 highlight reel,在线编辑脚本• 技术要点:LLM 生成脚本+Query 引擎跨访谈检索,官方称分析时间缩短 90%• 客户状况:示例客户包括保险科技公司 Root 等Outset.ai• 定位 / 交付:多模态 AI 主持研究平台,支持访谈与可用性测试• 交互特点:可定制虚拟主持人 Persona,集 Figma 等原型工具• 技术要点:自研多模态模型联合法行为视频、音频与交互事件• 客户状况:2025 年完成 1.7 亿美元 A 轮融资,服务多家大型企业UserTesting• 定位 / 交付:企业级体验研究套件(并入 UserZoom 后覆盖量化 + 质性)• 交互特点:多人协作空间+ “AI Insight Summary” 自动主题提炼• 技术要点:专利行为数据管线+GPT 驱动摘要模型• 客户状况:覆盖财富 500 企业,官方未披露 AI 模块渗透率User Interviews• 定位 / 交付:招募与参与者 CRM 平台,维护 600 万+受访者面板• 交互特点:“Hub” 项目看板 + API 向第三方研究工具供数• 技术要点:匹配算法+身份核验模型,数据可与 Zapier 等 SaaS 联动• 客户状况:官方着重面板规模和分析,暂不提供自动访谈 /分析功能Sago (QualBoard)• 定位 / 交付:传统质性平台转型数字社区,推出 Query AI 与 Multi-Video AI Summaries• 交互特点:讨论板+虚拟焦点小组,Query AI 支持自然语言检索• 技术要点:生成式 AI 跨视频摘要与快速查询• 客户状况:服务 CPG、金融等垂直行业,官方宣称“提高分析效率”Listen Labs 的显著优势在于大规模并行语音访谈(官方宣称可“一人并行千场”)与自动生成 PowerPoint 报告,并已获得 Sequoia 领投的 $27M 资金,为持续研发和面板扩张提供保障。与之相比,新创竞品(Motives、Conveo、Strella-AI、Outset.ai)在访谈自动化与多模态分析等单点功能上各有亮点,但普遍仍处早期融资阶段,面板规模、数据仓库深度或企业集成度尚待时间验证。传统/成熟平台(UserTesting、Sago)则凭既有客户群和数据资产在流程完整性与合规性上具优势,但工具学习曲线、成本与 AI 原生深度可能不及 Listen Labs。User Interviews 专注招募环节,可为多方提供上游样本,构成 Listen Labs 潜在合作方而非核心功能竞争者。Motives•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访谈后自动生成高亮视频片段与主题洞察,方便营销场景直接引用•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未披露并行访谈规模和数据仓库规划;融资与客户数量公开信息有限,资源储备可能逊于 Listen Labs (已获$27M A 轮)Conveo•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已获 Unilever、Google 等大型客户落地,验证企业级适用性;多语言视频访谈与实时分析•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仅完成$5.3M Seed 轮,资金与团队规模小于 Listen Labs;尚未公开支持“干场并行”能力Strella-AI•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AI 自动生成多语言讨论指南并宣布称可将分析时间缩短 90%;支持量化问题嵌入、偏差控制•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客户案例与资金规模披露有限;未见自动 PPT 报告或研究数据信仓库功能,长期沉淀能力待验证Whyser•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异步 AI 语音/视频访谈减小排期摩擦,可通过 User Interviews API 快速招募样本,适合资源受限团队•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仍处早期测试阶段,主要在 Product Hunt 获得初步口碑;高阶分析与并行规模未公开,技术深度或受限Outset.ai•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早在 2023 年提出“AI-moderated interview”概念,获$17M Series A;支持多模态数据(视频、音频、交互事件)分析,并与 Figma 等原型集成•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团队仅 14 人,扩张与客户成功需要更多资源;并发能力与自动报告深度未公开,与 Listen Labs“干场并行+自动 PPT”定位不同UserTesting•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拥有庞大企业客户和专利行为数据管线,量化 + 质性全流程;AI Insight Summary 已商用•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平台复杂、价格和实施周期相对较高,中小团队入门门槛大 Listen Labs;AI 功能仍属增量插件而非全栈核心User Interviews•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600 万+受访者面板与身份核验,API 生态完善,可为 Listen Labs 这类工具提供上游流量•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仅做招募 CRM,不提供主持、分析与报告;若客户倾向“一站式”,需要再接入 Listen Labs 或其他分析工具Sago (QualBoard)• 相对 Listen Labs 的优势:数字社区 + 传统质性焦点组,2024 推出 Query AI 与多视频摘要,可服务长期社区研究• 相对 Listen Labs 的劣势 / 风险点:平台历史包袱重,AI 功能为补丁式升级;自动主持、并行规模与 PPT 输出等能力不及 Listen Labs 的“AI 研究全栈”愿景就自动化完整性、LLM 深度、小时级交付和全球高质量面板四个维度来看,Listen Labs 在“快速、大规模质性洞察”的细分场景具备明显先发优势,可帮助产品与市场团队在迭代周期内获取决策级用户反馈。1. 全链路自动化Listen Labs 亮点在于:1)单一平台覆盖招纳生成 → 全球招募 → AI 主持访谈 → 自动剪辑/报告;2)平台本身完成流程衔接,无需切换多款工具。竞争对手常见做法是,大多数厂商在单点提供服务,比如 UserTesting 需在外部脚本编辑器编写任务;UserInterviews 仅做招募;Dovetail 专注资料库。Listen Labs 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架构自带完整工作流,可直接嵌入产品迭代节奏,省去人工对接与导出导入步骤,减少人为错漏和总工时约 50–70%2. AI 深度(LLM 驱动)Listen Labs 亮点在于:1)LLM 实时主持,能根据受访者回答即时追问,保持对话语义连贯性;2)自动生成文字摘要、主题聚类、剪辑“高光”视频及 PowerPoint 报告。竞争对手常见做法是,热图/可用性测试类产品(Hotjar, Loop11)仅在行为数据层做 AI 摘要;传统访谈平台(Lookback, Userlytics)依赖人工主持、人工标注。因此,Listen Labs 的竞争优势来源于,1)深度语义理解 + 生成式追问,使“质性洞察”可大规模复制;2)减少研究员在转录、编码、报告撰写环节的投入,节约 60–80%分析时间。3. 交付速度Listen Labs 亮点在于从提需求到交付成品数小时,官方案例显示可在 6–8 小时内完成,20+次深访并生成报告。竞争对手常见速度是,UserTesting 专业服务交付约 1–14 天;Forsta/FocusVision 等传统供应商需一至两周完整报告。所以 Listen Labs 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反应适配敏捷/CI CD 迭代,在 A/B 上线或概念验证阶段能提供“决策当天就可用”的定性证据。4. 自有面板规模与质量控制Listen Labs 亮点在于:1)宣称接入数百万项画像受访者,覆盖 200+ 国家;2)内置欺诈检测系统,将无效样本率从行业平均 ~20% 降至近零;3)可按语言、职能、行业、人口统计及心理特征筛选。竞争对手常见做法包括,1)部分 SaaS 工具需客户“Bring-Your-Own-Participants”;2)大面板厂商(UserTesting、Userlytics)虽规模大,但跨语言及 B2B 细分深度受限。Listen Labs 优势来源于 全球化覆盖 + 算法质控,并兼顾“速度、范围、真实性”,这对早期出海产品、长尾垂直行业尤其重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Listen Labs 的价值兑现仍取决于:• 算法透明度与合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与 BI/产品分析工具的深度集成,以稳固客户黏性;• 持续投入面板质量与多语种支持,防止规模扩张削弱数据可信度。若能在以上环节保持领先,Listen Labs 有望在用户研究软件赛道建立差异化护城河,并抵御传统巨头通过并购整合带来的竞争压力。05.客户反馈可公开查到的客户使用反馈投资方 / 企业用户 Sequoia Capital:Sequoia 既为投资方也是内部用户,称 Listen 能“在数小时内同时进行数千场访谈”,并能“触达 200 多个国家、数百万名参与者”。截至 2025 年 4 月,平台已累计完成 30 万+ 场访谈,服务 Microsoft、Canva、Chubbies 等客户。品牌客户示例 Chubbies:Chubbies 案例指出,借助 Listen,青少年样本量提升 24 倍(从 5 人增至 120 人),缩短新品调研周期(具体时长未披露)。品牌客户示例 Canva:Canva 表示通过 Listen 在“数小时内完成全球多语种访谈”,将原本须数日的流程压缩为“数分钟”级别。参与者社区 Redditr/ProlificAc:多名受访者肯定界面友好、付款快(即刻或数小时内结算),负面反馈主要集中在报酬偏低、摄像头要求、筛选补偿不足;部分用户担忧收集过多个人信息(PII)。Product Hunt(公开评论):早期上架时获“自动化访谈节省时间”之类正面评论,但截至 2025 年 6 月页面尚无正式评分数据。综合观察优势共识:企业客户与投资方普遍肯定 Listen Labs 在时效(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与规模(并行数千场深访)上的显著提升,并认可自动生成 PPT 报告、视频高光等“一站式交付”的便利。量化成效:案例显示可带来 20×以上的受众覆盖增长、50+场深访一周内交付等效率数据,对快速迭代产品及营销策略具有直接价值。质疑与改进点:参与者端主要集中在报酬标准与筛选补偿;研究从业者则关注 AI 访谈提问质量、灵活追问与分析可靠性。这些反馈提示 Listen Labs 需在激励机制、访谈脚本优化及结果可审计性上持续迭代,以巩固其“深度 + 速度”卖点并化解偏差隐忧。 排版:范诗翎延伸阅读Isomorphic Labs:DeepMind 创始人再创业,打造制药界的 TSMC
“10x Cursor”开发体验, Claude Code 如何带来 AI Coding 的 L4 时刻?|Best Ideas
Jack Clark: 美国 AI 政策的隐形推手,时代的良心还是囚徒?
Cluely:最具争议的 00 后 AI 创业者,用一款 “作弊神器”2 个月实现 600 万美金 ARR
OpenAI 研究员 Noam Brown:Mid-training 是新的 pre-training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