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08日 21:13
“我再也没有想做的事了”:年轻人如何找回内驱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下年轻人普遍面临的“内驱力”缺失问题,即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发自内心的兴趣。文章深入分析了外部奖励对内驱力的负面影响,并结合心理学理论,提出了找回内驱力的可行方法,如重新找回内在的声音、建立自我奖励系统、以及构建支持性的环境。文章最后强调了持续练习在培养兴趣中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活出尽兴的人生。

🤔 内驱力是源于兴趣、好奇或内在价值感的主动投入。文章指出,外部奖励常常会削弱内驱力,例如为了获得奖励而做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反而会降低内在动机。这种“过度合理化效应”导致人们将注意力从内在的快乐转移到外部目标上,最终失去对事物的真正热情。

💡 找回内驱力需要重新关注内在的声音,建立自己的奖励系统。文章强调,自主选择和行动会激活大脑中负责自主决策和情绪整合的区域,从而激发持久的动力。同时,要警惕控制性奖励,多给予信息性奖励,增强胜任感,激发内驱力。

🌱 构建支持性的环境对维护内驱力至关重要。文章指出,在允许表达意见、给予选择权、尊重内在意愿的关系中,个体更容易保持学习热情和幸福感。此外,文章还强调,持续、刻意的练习是培养兴趣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从初始的兴奋逐渐转化为执着的热情,最终找到“心流”体验,获得更持久的动力和满足感。

💪 找到支持性的环境,允许表达、选择和尊重,是培养内驱力的关键。文章指出,在高度内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否身处一个能够支持我们自主的环境中,并积极构建这样的环境。

今年的毕业季,年轻人相比于十年前多了不少焦虑和暗淡。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描述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考研压力大、毕业照也不想拍了。

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迷茫:未来到底想干什么,不知道。

人类学家项飙把这种处境描述为自我的陌生化:“他们只能做题、做题、执行任务,根据外在的要求去做反应。在这样的'程序'下,他们与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是相隔离的,是彼此陌生的”。

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项飙认为,当下社会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探索自我的条件。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不断控制甚至惩罚的对象,才能确保不被淘汰。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年轻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可能缺乏往前走的“内驱力”。

“内驱力”,指的是个体出于兴趣、好奇或内在价值感来自发投入一件事。不是为了考试成绩、绩效考核或谁的肯定,而是因为真的“感兴趣”。

那么,什么才算真的感兴趣?1970年代,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三者构成内驱力的前提。

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聊聊:内驱力是怎样被消耗掉的?在有限甚至愈加艰难的环境里,我们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一、内驱力到底怎么消失的:奖励可能是种慢性伤害

内驱力消失已久,罪魁祸首可能是,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外部奖励”的环境。

一项经典研究发现,奖励虽然短期有效,但可能伤害一个人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Lepper和同事们找到一批喜欢用彩笔画画的小朋友,分成三组:

    第一组提前被告知:只要画得好,就能拿到一张“优秀画手”奖状;

几天后,研究者观察这些孩子在自由时间是否还会画画。结果显示,得到“预期奖励”之后,孩子们反而不那么愿意动笔了。他们好像突然对画画没那么感兴趣——因为画画不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这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用来描述当人们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去做本来出于兴趣的事情时,内在动机反而被削弱的现象。

比如,对于一些职业画家来说,一旦不为赚钱而画,很可能就不想动笔了。

这种激励逻辑,其实从小就渗透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好学生,我的自我修养是“拿小红花”:不是因为喜欢写作而写,而是为了被老师当作范文念出来。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全校排名前十。围棋升段、弹琴考级、作文比赛……我沉迷于各种表扬。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小红花”不等于真正的热情,它是一朵塑料花。其中的差别,可以用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一组概念来解释:

    信息性奖励:例如“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的表达特别有想法”,给予能力反馈,有助于增强胜任感,激发内驱力;

    控制性奖励:例如“考满分就给你买手机”、“你再不上榜就取消你打游戏的资格”,强调服从和交换,往往破坏自主性,让人对本该喜欢的事情产生抗拒。

说到底,不是奖励不好,而是奖励太常服务于控制。我们从来没学过怎样拥抱自我,总是在取悦权威,后者带给我们安全感。

二、学会表扬自己

好消息是,找回内驱力并非那么难。首先,我们该重新找回内在的声音。

这时候,相信我们的大脑吧。它很善于辨别外部的奖励与内在的声音。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自主地做出选择,比如“我想学这个”、“我决定去做”,大脑中负责自主决策和情绪动机整合的区域——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和岛叶会被广泛激活;与此同时,与长期兴趣和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纹状体会释放出稳定的多巴胺。

当我们的行动出于“被要求”或“有奖励”,负责短期快感的伏隔核会迅速激活,释放强烈却短暂的奖赏信号。这一机制还会抑制自主区域的活动,让人难以维持动力。

所以,最有效的做法不是等别人鼓励我们,而是建立自己的奖励系统。

这也正是“自我决定理论”所强调的:当人们根据自身兴趣与价值行事时,才会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和更强的满足感。

内在动机不仅仅是“喜欢做某件事”,而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感觉在成为我自己”。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研究发现,具备高水平“自主功能”的人,往往有以下三个关键特质:

    自主行为: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源于内心选择,而非外部要求或压力;

    自我觉察:清晰地觉察自己的动机、情绪和价值观,并对行为做出反思;

    抗拒外控:面对他人的期待、压力或诱导,更不轻易妥协。

这些做起来并不容易。打开社交媒体,各种赛道的博主每天推送精彩的vlog。一个朋友告诉我,有时她点进博主的个人主页,那些厉害的标签仿佛在暗示自己“是个loser”。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缩小阵地,把目光收回来。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她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在写“正能量小作文”。她在日记里写每天做成的事,比如今天早起没迟到、终于把工作邮件回了、午饭没有点外卖、晚上坚持去健身房了。

每次写完这些小事,就好像把自己从“全盘否定”的情绪里拽回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对自己说:“其实我很行”。

三、建造自己的“支持性环境”

某种程度上,人可能是脆弱的动物,内在声音同样脆弱。找到支持性的环境,也是滋养内驱力不可缺少的。

Deci和Ryan指出,当个体在关系中感受到被控制、被评判,而不是被理解与支持时,内在动机会显著下降,拖延、焦虑、逆反等行为也更容易出现。

而所谓支持自主的关系——即允许表达意见、给予选择权、尊重内在意愿的关系——能够显著提升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责任感与幸福感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全然依靠自由意志活着。我们需要真实、平等、支持性的关系,才更有勇气去探索、从失败中恢复。这不是“依赖”,而是“我被当作完整的人”。

在《内在动机与自我决定行为》中,Deci和Ryan还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在关系贫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依然发展出内在动机?

相比那些从小获得足够支持的孩子,他们明明有着更大的心理阻力。现实中有一些例外——亚伯拉罕·林肯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可能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

    这些个体可能在某些心理或生理特质上高于平均水平,使其更具备自主成长的潜能;

    他们实际上可能影响了生活中冷漠和控制欲强的成年人,使之少一点冷漠、少一点控制;

    最后,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预期,将压抑环境重新理解为部分支持性的存在。

支持性的环境在当下十分稀缺。高度内卷的环境,不仅无法提供支持,反而不断消耗个体、瓦解个体。

因此,在鞭策自己更自律、更努力之前,我们最好问问:“我是否处在一个允许我表达、让我有选择的环境里?”、“我是否支持他人的自主?”

四、从兴奋到兴趣需要持续的练习

最后,我们还得聊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想做事,到底因为虚无还是没行动力?

作为吉他爱好者,我断断续续学了五年吉他,花了三万块,却还是只会弹一首歌。我还买了一款语言学习软件的会员,抱着学法语的决心充值六百元。一个月以后就没再打开app了。

如果没有持续、刻意的练习,内驱力很容易就消失了。

换言之,内驱力的养成需要耐心和时间。正如项飙在采访中所讲:“兴奋和兴趣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情况下,当你尝试了一件新鲜的事情后,会有初始的兴奋,然后继续去做,发现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会逐渐转化为一种执着性的着迷。

着迷带来苦恼,因为你会发现,过程中的问题无法一下子就解决。这种苦恼又会进一步推动你持续投入,变成一种执着。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依靠内驱力滚动、积累,进而形成一种真正稳定的兴趣和热情”。

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认为:很多特质被认为是天分,但它们至少经过10年高强度的练习”。

在一项关于职业成就的研究中,他把柏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按职业潜力分为三组:顶尖的国际独奏家、普通专业演奏者、仅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

通过回顾性访谈,他发现,顶尖的演奏家平均完成了超过一万小时的高强度、聚焦弱点的练习,而最普通的一组只有四千小时。

一项针对163名爱沙尼亚青少年排球与篮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刻意练习”与“内在动机”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双向循环关系。

在一年时间里,运动员每周通过练习日志,记录自己做了什么运动、多长时间、以及强度有多大。练习任务由他们自己设定,但必须能够提升某类特定技能,比如力量、速度、传球或发球等。

结果,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运动员,更愿意主动进行练习任务;而练习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内驱力。

可能你会觉得,道理都懂,但是练琴还是太苦了。当你练琴太痛苦而不得不开小差的时候,很可能你还没找到驱动自己的最佳体验。

心理学把这种体验叫做“心流”:时间似乎瓦解、消失、不复存在,人全身心地投入,极度兴奋。同时,挑战的难度与他们的能力相当。

后来,我找到一家少儿音乐培训机构重新开始学琴。不得不说,少儿课程的强度跟我这个上班族完美匹配,我很快就提升了,甚至在家里第一次主动练习。

写在最后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写道:

“很多人一离开校门就不再学习,因为受外界强迫的学生生涯中不乏糟糕的回忆。他们长期被老师和教科书操纵,毕业那天,就是他们的自由之日。理想状态下,这也是自发学习的开始。”

“此时,学习不再为了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附近,从个人经验里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从中找到深邃的乐趣”。

愿我们都能活出尽兴的人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内驱力 自我决定理论 兴趣 心理学
相关文章
猴子心态VS僧人心态 Monkey Mind:被细节困扰 过度思考 抱怨比较批评 短期满足 苛刻专权 自我中心执迷不悟 被愤怒等情绪掌控 寻求应急之道 Monk Mind: 专注问题...
本周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我超喜欢这本书。它真的很好读,内容就是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但同时它又非常发人深省。 用生活化又有趣的故事,四两拨千斤...
本周推荐一本《好情绪养成手册》。 我看完才发现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居然叫《A Manual for Being Human》,这不就是人类使用说明书嘛?。跟《纵横四海》撞主题了...
用餐和冲刺 "背后的迷人心理学,以及为什么它的意义远不止一顿免费晚餐
关于衰老、成长和变化的九本书
弗洛伊德还能教给我们什么?- 为俄狄浦斯情结而来。留待后来对人类命运的苦思冥想。
?30个问题,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热情) 1. 不需要考虑工作、金钱之类的条件时,你喜欢什么? 2. 有让你感到兴奋的话题,或让你感到热血的东西吗? 3. 你做什么...
如果没有兴趣,如何选择大学专业? 这几天在高考,高考完了就是选专业,我想,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应该都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决定。 都说选专业要结合兴趣...
你财富自由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应该做什么工作。 做自己不喜欢的没法财富自由。
Ask HN: 颠覆 YouTube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