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随着数字工具成为职场沟通主力,误解和印象偏差等问题困扰着许多人。本文介绍了P.I.N.G.框架,即换位思考、主动沟通、非语言行为和目标导向,帮助职场人士提升在线沟通效率。个人层面,应站在接收方角度思考,主动沟通,注意非语言行为,并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公司层面,企业需确保员工充分知情,激发员工热情,保持团队凝聚力,打造高效的企业沟通计划。
🔄 换位思考:线上沟通时,花时间站在接收方角度思考,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过度自信,减少误解。例如,用与你原本意图不同的语气大声朗读你写的内容,感受原意是否会发生巨大变化。
📈 主动沟通:为了展示努力和投入,请主动更频繁地沟通。例如,每周发一封五段式的邮件汇报工作,或每天发一封几句话的邮件更新任务进展。
🔍 非语言行为:线上沟通中,表情符号的使用需谨慎。注意当时和你沟通的人的习惯,匹配对方的偏好。模仿对方行为风格,使用类似非语言行为,有助于提升沟通效果。
🎯 目标导向:根据沟通目标选择合适的沟通模式。例如,追求真诚可选择面对面或视频,隐藏真实情绪但希望显得真诚可选择电话沟通。
🤝 公司沟通策略:企业需确保员工充分知情,激发员工热情,保持团队凝聚力。打造高效的企业沟通计划,帮助团队成员保持信息同步和认知对齐,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错误和返工。
原创 洪杉 2025-07-01 08:05 北京
收到≠明白,已读≠被看见

如今,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数字工具已成为职场沟通的主力军,在线沟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人际交往的新规则。视频会议卡顿的30秒空白里,你以为自己在耐心等待,对方却已脑补出十种敷衍借口;精心撰写的周报附件无人点开,直到你私信追问才收到一句"抱歉,没看到";跨部门协作群里,99+的消息轰炸后,关键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精心编辑的信息被误解为冷漠,热情的表情包反而被指不专业,明明在岗却被质疑“隐形”……这些并不是偶然的沟通“事故”。因为在线沟通,就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误解、印象偏差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人。今天我们就从企业沟通入手,着重聊一聊如何通过“P.I.N.G.框架”,让你的在线沟通更高效。
P:“换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线上的虚拟互动中,误解和误会更容易发生。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常说的“无法捕捉到非语言行为”。线上沟通时,物理距离会模糊"人"的存在感。当你看着屏幕上邮票大小的视频头像、语音通话时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或者在邮件中只能看到他们的文字时,人们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陷阱。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实验参与者想象一首确信他人能辨认的歌曲,然后在手边的硬物表面敲击出这首歌的节奏。完成之后,估算一下,如果再次敲击,他人识别出这首歌的概率有多大。在设想中,敲击者预计会有50%的听众能正确识别歌曲。然而,实际上只有3%的听众听了出来。这种巨大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在敲击时脑海中回响着旋律,所以觉得显而易见,而听众听到的仅仅是一连串的敲击声。
线上虚拟沟通也是同理。我们可能自认为表达清晰,但由于隔着屏幕互动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没意识到接收方并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来准确理解我们的意图。一封你眼中明显语气十分友好的邮件,如果对方不了解你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就可能会觉得你居高临下,有些理所当然甚至咄咄逼人。所以,我们在线上沟通时,在发送信息或开口说话前,花点时间站在接收方的角度思考。在基于文本的沟通中,一个有效的策略是用与你原本意图不同的语气大声朗读你写的内容,比如讽刺或热情的语气,感受原意是否会发生巨大变化。要知道,别人在读消息时听到的“声音”,未必是你在写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那种。这样的意识能帮你避免因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的过度自信,减少误解。I:“主动沟通”(Initiative)线上沟通中,印象和现实常有脱节。假设你是部门经理,手下有两个员工。一位每周五发来一封五段式的邮件,汇报本周工作;另一位则每天发来一封几句话的邮件,更新任务进展。哪一位看起来更努力呢?所以,为了展示努力和投入,请主动更频繁地沟通。尽管两个员工发出的文字总量相同,但有的管理者会觉得每天发简短更新的员工更努力,因为他看起来像是每天都在工作;而那个周五发长篇更新的员工,可能只是临近周末才突击完成所有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远程工作时给老板发邮件,还是在隔壁工位发即时消息,如果不更积极主动,你就很容易掉入被他人“眼不见,心不念”的陷阱。为了展示努力和投入,请主动更频繁地沟通吧。此外,在会议中打开摄像头,也有助于表明你全身心在场。这些小举动会让与你互动的人也更认真对待,从而提升交流效果。N:“非语言行为”(Nonverbal)线上沟通能不能用表情符号?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表情符号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加分,也可能减分。所以,不要过于纠结某种具体的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注意当时和你沟通的人是怎样的习惯,然后匹配对方的偏好。如果他们发的信息里也满是表情符号和感叹号,那么你也不妨这么做;但如果对方的回复总是认真、专业,甚至常有术语,那么你也应该正式一些。一项研究发现,在谈判中,模仿对方行为风格、使用类似非语言行为的谈判者,自身的目标达成度提升了39%,而双方的目标达成度也提升了超过30%。之所以有这种“模仿效应”,原因有两点:·首先,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沟通风格是最好的,所以当别人用类似的方式沟通时,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样的沟通更有效;·其次,我们更信任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当别人用熟悉的方式与我们沟通时,我们倾向于更信任他们。总之,即便是在最精简的线上沟通模式中,非语言行为仍在我们信息传递的感知中占据核心地位。G:“目标导向”(Goals)是该安排会议还是发邮件?和老熟人重新联系打电话还是视频更好?初次相识的朋友,用哪种方式沟通最合适?很多人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假思索,默认选择眼前最方便的方式,而不考虑其潜在后果。还有一个场景:当你需要表现出并非真实感受的情绪时,比如在与客户互动时需要表现出兴奋(尽管你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倍感压力或沮丧),选择哪种沟通方式最好?如果追求真诚,那么最丰富的互动方式——面对面或视频——是最好的,因为它需要投入的精力最大,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如果想要隐藏真实情绪但同时又希望显得真诚,电话沟通是最佳平衡点。它看起来比邮件更真挚、更真实,但又能避免泄露你真实情绪的非语言行为。总之,在不同情境下,沟通渠道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将决定一系列结果:从对方未来合作的意愿,到谈判中对手还价的激烈程度等等。因此,不妨先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策略性地选择恰当的沟通模式与措辞,从而改善沟通结果,避免留下不良印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公司需要确保员工充分知情、激发员工热情、保持团队凝聚力,这是营造积极工作氛围的关键。具体形式包括团队会议、内部通讯简报及业务动态更新等。高效的沟通能力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关键。当团队成员对各项工作的相关信息都了如指掌时,他们便能更有效地进行协作,从而达成共同目标。然而,研究也显示:尽管高达75%的雇主高度认可团队合作与协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绩效评估体系中,仅有18%的员工会定期获得关于其沟通能力的正式反馈与评估。这种在沟通层面的关注不足和能力缺失,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信息壁垒、决策延误乃至执行偏差,从而造成组织内部的“沟通内耗”。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对外的沟通。所以,从公司层面,企业需要有一个扎实的企业沟通计划——通过确保每一位成员在需要时都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有效地消除此类沟通障碍。它帮助团队成员保持信息同步和认知对齐,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错误和返工。好的企业沟通管理,能让企业的团队协作更为顺畅,决策更迅速,每个人也能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务。当企业的沟通策略与整体业务目标高度统一时,每位成员都能清晰理解个人对于公司的独特贡献与价值。当员工深刻认识到自身努力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价值时,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成就感会得到显著提升。推荐阅读
壹
创业路上,“Startup Inc.” 和“Yourself Ltd.”同等重要 | 创业Lifestyle贰从大脑到心脏,红杉医疗成员企业收获多项成果|Healthcare View100万token!全球首个混合架构模型M1开源了!近期AI新鲜事还有这些……从“求关注”到“被推荐”,如何让你的好内容不被埋没? | 红杉汇内参不止是爬山神器,更是四肢增强“外挂”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