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08日 08:44
数据越多,判断越难?制造业数字化 “数据陷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制造业数据分析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清理耗时、数据采集的误区、可视化图表的局限性以及数据与现场脱节等问题。文章强调了数据必须服务于决策、关注“为什么”而非“是什么”、以及数据分析需要结合现场经验的重要性。文章呼吁通过改进数据采集方式、优化可视化呈现、加强数据与现场的连接,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现场改善。

🧹 数据清理耗时:数据来源杂乱、结构混乱、缺失错误频发、数据孤岛严重、缺乏上下文理解是数据清理耗时的主要原因,占据了分析人员大量时间,降低了分析效率。

📊 数据采集与决策:有效的数据采集应服务于决策,优先采集能解释“为什么”的数据,遵循“小而精”的原则,并根据业务目标反推所需数据,避免盲目采集导致数据“躺尸”。

📈 可视化图表与信息传递:复杂、缺乏重点、只展示“是什么”而非“为什么”的图表无法有效传递信息。有效的可视化应聚焦问题、展示趋势、引导行动,确保图表易于理解,能够支持决策和改进。

🤝 数据与现场的融合:制造业数据分析需要跨越“制造人不懂数据、数据人不懂制造”的鸿沟。懂现场的人需要会用数据,懂数据的人需要理解现场,才能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数据驱动的现场改善:数据要与“问题现场”连接、与“行动的人”连接、并用“人话”呈现。数据分析应融入管理流程,驱动现场人员思考、行动,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持续改善。

前言:我们身处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系统记录一切,报表越做越厚,图表越看越花。按理说,决策应该变得更清晰、更有把握。但现实却是: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找到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反而越来越难。

为什么?因为数据虽然越来越多,但有用的信息却越来越少。数据科学家花了大量时间清理和准备数据,管理者却发现越看越迷糊,流程负责人经常吐槽:“有数据,但没结论;有报表,但没洞察”。

在制造业,数据本该帮助我们理解客户需求、优化流程、判断风险、发现异常。但今天的难题是——数据太杂、工具太多、可视化太乱、落地太难。

更糟的是,我们习惯了盯着系统、报表和KPI,却忽略了最直接、最真实的“现场观察”。脱离事实的数据,终将带来错误的决策。

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制造业中关于数据的五大挑战:

*为什么“数据清理”成为耗时最多的工作?

*如何判断哪些数据值得收集和保留?可视化图表背后,真的说出我们想听的东西了吗?

*如何跨“越制造人不懂数据、数据人不懂制造”的鸿沟?

*数据如何真正成为推动现场改善的力量?

记住大野耐一那句名言:“只看数据的人是最糟糕的。”——让数据真正说话,必须从理解现场开始。

01 为什么“数据清理”成为耗时最多的工作?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人们常以为数据分析的重点是“找答案”,但现实却是:大多数分析人员在找到“能用的数据”前,时间就已经耗尽了。

一项全球数据科学调查显示,数据分析师和工程师平均有高达 70% 的时间花在数据清理和整理上。真正用于建模、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

听起来有些反直觉:现在不是自动化系统很多了吗?数据怎么还那么“脏”?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据多,结构乱

在制造企业,数据来源杂乱无章:ERP、MES、Excel、设备报表、人工记录……不仅格式各异、标准不统一,甚至同一个字段在不同系统中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同。你面对一堆数字,却不知道它们到底指向什么。

缺失错误频发

现实世界不是教科书。系统中的数据常常出现缺项、重复、单位不一致,甚至逻辑错误。例如,某台设备的“开机时间”是 8:00,“停机时间”却是 7:50;又比如,BOM表里漏掉了关键零件。这些问题如果不清理干净,后续分析就会严重失真。

数据孤岛严重

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间缺乏接口与共享机制。你想分析客户投诉和产线异常之间的关系,却发现质量系统的数据与生产系统数据的时间轴、编号体系完全无法匹配。要打通这些“数据孤岛”,往往只能靠人工对照几十个表、上百条记录。

缺乏上下文理解

即使数据本身干净,如果你不了解它是怎么被采集的、背后代表了什么样的业务逻辑,也难以正确使用它。比如“设备运行时间”这个看似简单的字段,实际可能包含开机、待机、异常停机等多个状态。不了解现场的人,根本无法判断这个数据是否能直接用于分析。

数据之所以“耗时”,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因为它在产生的那一刻,就没有为分析准备好。

02 如何判断哪些数据值得收集和保留?

在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中,很多企业陷入了“能采就采、能存就存”的误区。一个传感器每秒采几十个参数,一条产线每天产出上百万条数据——听上去很智能,但这些数据大多数最终都“躺尸”在系统中,无人使用。

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数据才值得我们投入资源去采集和保留?

数据必须能支持决策

数据存在的核心意义是辅助判断和决策。如果一条数据不会影响任何决策,那它就是无效的。例如,在评估设备维护周期时,采集温度、震动等运行数据是有意义的;而采“操作员身高”这种无关数据,则是浪费。

优先采集能解释“为什么”的数据

知道“发生了什么”远远不够,关键是找出“为什么会发生”。与其只记录停机次数,不如进一步分类停机原因;与其统计报废率,不如追踪缺陷对应的工序或设备。这些数据才能推动改进。

小而精的数据更有价值

不是数据越多越好,而是要“少而准”。有效的数据采集更像是“精益管理”——留下关键、关联性强、能驱动行动的变量,而不是无目的地堆积。

先有问题,再找数据

很多企业是“先采数据,再想用法”,这是典型误区。正确做法是先明确业务目标,再反推所需数据。例如:

想提升节拍→ 记录各工序用时

想控能耗→ 监控运行状态和能耗曲线

想追溯质量→ 保留与批次相关的关键参数

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是能为决策服务、为现场改善提供依据的。不是你收集得多就先进,而是看你是否收集得“对”。

03 可视化图表背后,真的说出我们想听的东西了吗?

在数据时代,“可视化”成了流行词。许多企业认为,只要数据能画成图,信息就更清晰、更专业。

但现实常常相反:图表越多,越没人看懂。颜色复杂、图层重叠,反而让简单问题变得更难理解。这种“图表堆砌”的现象在很多工厂都很常见。

问题出在哪?

1. 图太复杂,没重点一张图展示十几种指标,折线、柱状、饼图混在一起,看起来炫酷,但读者看不到趋势,也抓不住重点。比如一个OEE图同时展示了五六种停机状态,管理者看了半天,只能问:“所以问题在哪?”

2. 只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没说“为什么”很多图表只是呈现数据,而不解释背后的原因。你知道产量下降了10%,但不知道是哪个工序出错、哪个设备波动大,无法推动改进。

3. 忽略了“谁在看图”做图的人和用图的人往往不是同一类人。分析师习惯用术语和复杂结构,但一线人员看不懂这些“专业图”,导致沟通断层。

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可视化?

聚焦问题:一张图只讲一件事,比如产量下降,就聚焦影响产量的因素,不要塞一堆无关数据。

看出趋势:比起死数字,更重要的是展示趋势和异常的变化,让人快速看到问题点。

引导行动:图要能支持“下一步做什么”,例如提示哪个设备出故障、哪个环节效率低。

04Four

如何跨越“制造人不懂数据、数据人不懂制造”的鸿沟?

很多企业把数据分析任务交给数据科学家或IT团队,期待他们用图表和模型找出问题、优化流程。但现实往往是:报表做了,现场却没变化。

问题根源在于:不了解现场,数据难出真结论。

案例一:某工厂品质数据波动,分析师认为工艺不稳定,实则是量具松动引发误差。如果不熟悉现场设备,算法也会误判。

案例二:数据报表显示良率正常,客户却频繁退货。原因是数据未能捕捉关键缺陷,也没有反馈客户关注点。

这些例子说明:脱离实际经验,数据只能反映表面,难以揭示本质。

那么,数据分析需要哪些“现场常识”?

知道哪些变量影响结果:产量异常可能与设备、人员、换型时间、原料批次等有关,现场人员更清楚这些因素。

知道数据怎么来的:不了解采集频率、传感器状态、记录方式,分析结果很可能偏离实际。

能判断异常属于哪类问题:偏差是工艺波动还是操作失误?没有经验,很难准确判断。

制造业的数据分析,核心不是模型,而是理解工艺、设备和流程。想让数据真正创造价值,必须让懂现场的人用得了数据,也要让懂数据的人听得懂现场语言。

05 第五部分数据如何真正成为推动现场改善的力量?

在很多工厂,报表天天出、图表做得漂亮,会议里也不断“发现问题”,但现场情况却反复无常、改进无效。这是因为数据和现场改善之间“断了线”。

数据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打通三条关键通路:

1.数据要连上“问题现场”

真正有用的数据不是“平均数”,而是能指出异常的数据。例如,不是知道平均产量多少,而是能看到“某天某班组突然掉产,为什么”。

好数据应该具备可追溯性问题导向,让现场人员清楚问题在哪、责任归谁、改善怎么开始。

2.数据要连上“行动的人”

很多企业建了BI系统,却没有机制明确:谁看数据?谁负责处理?怎么追踪改进?

例如,一个图表显示“异常报警32次”,但没人跟进;趋势图显示效率下滑,却没人通知设备组。

解决之道是:把数据融入管理流程,如早会讨论、日报追踪、周评审提对策。数据不是放系统里“睡觉”的,而是要进入改善流程。

3.数据要能“说人话”

可视化不是炫技,目的是让人一眼看懂、立刻能用。太多图表复杂堆叠,操作人员根本看不懂。

好的图表应该是:

·简明清晰,只突出重点

·结论明确,例如:“A工位异常,效率下降3%”

·用一线人员听得懂的语言,而非技术术语

换句话说,图不要炫,而要管用

数据不是KPI的装饰品,而是发现问题、推动行动的工具。真正让数据产生价值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它是否引导了正确的思考、促进了具体的改善。

正如大野耐一所说:“最糟糕的不是没有数据,而是被数据蒙蔽双眼。”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图表,而是让每一条数据,成为现场改善的起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PP管理咨询”,作者:TPP管理咨询,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制造业 数据分析 现场改善 可视化 数据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