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7月04日 08:38
我国科学家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飞秒级超快电子源,看清粒子瞬时变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项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机构合作的研究,成功研发出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该电子源发出的电子束能量高度集中,脉冲宽度仅为13飞秒,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延迟发射”机制,即碳纳米管尖端的电子在激光照射后会发生集体振荡,并延迟发射,从而显著降低了能量扩散。这项成果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有望加速新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研发。

💡研究核心:该研究成功研发了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电子束能量集中且时间极短,实现了0.3电子伏特(eV)能量展宽和13飞秒(fs)电子脉冲。

🔬技术突破:研究人员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构建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该显微镜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能力。

⚙️延迟发射机制:研究发现,碳纳米管特有的“延迟发射”机制是关键。激光照射后,碳纳米管尖端的电子会先发生集体“振荡”,并延迟发射,从而避免了光场直接加速造成的能量分散问题。

💡理论支撑: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揭示了延迟发射是由集体振荡和电子-电子相互作用驱动的。

🚀未来应用: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看清”超薄材料中粒子的瞬时变化,加速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的研发。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因为光场诱导的自由电子加速,基于金属针尖的激光驱动电子源,通常受制于能量扩散和脉冲宽度之间折中,这使得超越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极具有挑战性。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且时间极短,可实现 0.3 电子伏特(eV)能量展宽和 13 飞秒(fs)电子脉冲(1 飞秒 = 千万亿分之一秒)。

这项成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已于 7 月 2 日发表在《自然・材料》上(IT之家附 DOI:10.1038/s41563-025-02279-7)。

科研人员提出了基于一维碳纳米管的新型延迟发射机制。在使用 7 fs 激光脉冲照射碳纳米管的实验中,观察到电子在激光脉冲结束后延迟数十飞秒才发射,成功避免了光场直接加速的影响。

▲ 7 飞秒激光驱动的单色发射

该延迟发射导致约 0.3eV 显著降低的能量扩散和约 13fs 的电子脉冲宽度。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发现了延迟发射是由集体振荡和电子-电子相互作用驱动的。

▲ 发射尖端上的电子信号采样

“更关键的是,我们发现并利用了碳纳米管特有的‘延迟发射’机制。模拟研究表明,激光照射后,碳纳米管尖端的电子会先发生集体‘振荡’,并因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非立刻而是稍晚一点才发射出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驰说,这个过程就像蓄力后再精准发射,显著减少了激光强场直接加速造成的能量分散问题。

▲ 放电时间的测量

戴庆表示,这项研究未来将助力科学家“看清”超薄材料中粒子的瞬时变化,加速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研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碳纳米管 电子源 超快电子显微镜 延迟发射 纳米科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