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0小时前
一种罕见的奇妙特质:测测你是否属于4%的少数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心盲”(Aphantasia)这一现象,即个体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生动图像的能力。文章介绍了心盲的定义、研究进展、不同类型以及与视觉皮质和前额叶皮质的关联。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心盲者的思维方式、优势和劣势,以及对生活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文章最后强调,心盲并非疾病,而是一种对世界的不同感知方式,鼓励个体发挥自身特点。

👁️‍🗨️ **定义与表现:** 心盲是指无法在脑海中想象出生动、清晰的画面。心盲程度因人而异,从完全无法想象到只能模糊感知。心盲者在回忆、做梦和对具象事物感兴趣方面,与非心盲者存在明显差异。

🧠 **成因与类型:** 研究表明,心盲者的视觉皮质活跃,但视觉皮质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联系有所不同,导致难以整合视觉信息形成主观画面。心盲有多种类型,例如在梦境中缺乏图像或仅在清醒时无法主动想象。

💡 **思维方式:** 心盲者倾向于抽象思维和概念性思维,更关注事物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而非视觉细节。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使他们在学习和记忆抽象知识时更有效率。

⚖️ **优势与劣势:** 心盲者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知识提取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在艺术创作、回忆过去和构建自我叙事方面可能面临挑战。但心盲者也可能更不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我想请你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现在,闭上眼,想象一个苹果,就是我们日常吃的那种又红又大的苹果。想象它就在你的眼前。

好了,睁开眼,请告诉我,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苹果图像是什么样的,有多清晰?

可以参考下面这个等级:

如果你能做到2,甚至是1,那么你就是「多数人」。

如果你大多数时候只能做到4,甚至是5,那么这说明你可能属于一种特殊的人群:心盲者(Aphantasia)

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无法在脑海中想象出生动的、清晰的画面。就像眼睛盲了一样,所以叫「心盲」。

01

这是一个很新的研究。

尽管 2003 年,神经科学家 Adam Zeman 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直到 2015 年,Zeman 再次发表了一篇系统的综述之后,它才被学术界广泛地关注到。*1

非常有趣的是:在此之前,许多心盲者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很特别。他们一直以为,别人所说的「在脑海中想象某某东西」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真的能够想象出画面。

当然,心盲对大脑认知事物的功能完全没有影响。一个心盲者,他完全知道苹果是什么样的,可以描述出来,也能够想象吃苹果的感觉。甚至如果他对苹果足够熟悉,他还能描述不同品种之间的细微不同。

区别在于:当他描述这些信息的时候,他实际上只是「知道」,但并不能真的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真实的、栩栩如生的苹果。

所以,Zeman 的文章一出来,就立刻掀起了一阵热潮。许多人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别人是能够想象出具体的画面的,原来不同人对世界的感知,居然如此不同。

不妨回忆一下,你平时是否有这样的习惯:

看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对里面的某些情节印象深刻,但很难回忆起具体的画面;

做梦时,大多数梦境是简单的片段,很少有情节丰富、生动鲜活的梦境;

回忆自己做过的事情时,你不是在脑海中「回放画面」,而是罗列情节和事件顺序;

对具象的事物容易缺乏兴趣,记不住具体的情景,而对抽象的文字和信息记得更牢;

……

如果你是一个心盲者,一定对这些感受不陌生。

02

很多人对心盲容易产生误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理解成一种疾病。比如一些讲心盲的文章,经常下意识地使用一种说法:「心盲症」。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心盲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症状,甚至不算一种异常(所以我前面才用「多数人」,而不是「正常人」)。

心盲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特点,是一种对世界不同的感知方式。就像左撇子一样,虽然人数很少,但并非不正常,只是跟多数人不一样而已。

那么,心盲者大概占人群的多少呢?据 2022 年的一项调查,大约有 3.9% 的人是心盲者。其中有 0.8% 的人属于完全心盲,也就是前面的 5 级,完全「看」不到任何画面。*2

要注意的是:心盲并不是一个有或无的东西,而是一个连续谱,也就是会有不同的程度。

所以,心理学界现在测量心盲程度,用的是一个叫做 VVIQ(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视觉意象清晰度)的问卷。如果得分在32分以下,那么你可能属于比较明显的心盲者。

(这份问卷我会附在文章末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测一下)

另外,心盲还有一个特点:它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

比如:大多数心盲者都很难在梦中「看见」生动的图像,因此他们的梦境往往是简单的、单调的。但也有些被调查者表明:他们的梦境同样非常生动鲜明,他们只是无法在清醒的时候「主动地」想象画面而已。

再比如:大多数心盲者无论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都很难想象画面。但有些被调查者表明,他们睁着眼睛的时候,想象能力会变强很多,但闭上眼睛就不行了。

由于心盲极大地依赖个人的感受和描述,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粗浅,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03

那么,心盲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另类的感知方式呢?

很容易想到:心盲既然是「看不见」图像,那么也许跟视觉皮质有关。神经科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们扫描了心盲者的大脑,试图研究是不是因为视觉皮质不够活跃,才使得他们想象不出画面。

但结果并非如此。研究者们发现,心盲者的视觉皮质同样活跃,甚至比非心盲者更活跃。换句话说,他们「看见」事物的机制并没有任何缺失。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心盲者的视觉皮质和前额叶皮质之间的联系有一些不同。他们能够获取视觉信息,但很难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统合成一个关于画面的主观体验。

有趣的是,这一点跟脸盲有一些共通之处。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脸盲的人辨识面孔的能力并没有缺失,他们能够识别五官的细节,但无法把这些信息统合成「整张面孔」储存起来,也无法调用。

因此,脸盲者往往只能通过衣服、发型和脸部的典型特质来认人,也就是所谓的「拼凑性策略」。因为在他们脑海中,每个五官都能看清楚,但拼在一起就变得非常模糊了。

有理由猜测:或许在心盲者里面,脸盲的比例会比非心盲者更高,也就是更可能出现脸盲。不过,目前还没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这只是我的猜测。

04

可能有人会问:看起来,心盲带来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好的,那么,为什么说心盲不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特点呢?它能带来什么好处吗?

我想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请试着在脑海中,回忆你最近一次去过的一个商场,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如果是一个非心盲者,那么,他大概率会这样做: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线,代入到当时的视角里面,从当时的视角「再」逛一次商场:从哪个入口进去,看到哪个品牌,招牌是什么样的,橱窗是什么样的,接着往前走又是什么品牌,橱窗是什么样的……诸如此类。

但心盲者的做法不是这样的。他们会先回忆:这座商场有几层?每一层主要有什么品牌?这些品牌大概在什么位置、彼此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大致呈现一张平面图,把这些品牌放上去。

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风格。前者叫做具象思维,也叫做视觉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会更关注事物可感知的属性,比如形状、颜色、纹理、材质……也会更倾向于把信息放在现实世界中来认知。

后者则叫做抽象思维,也叫做概念性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会剥离掉事物的现实属性,将一切事物「概念化」,思考它们的原理、逻辑、关系、结构……把它们转化成文字和符号信息来认知。

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佐证。2020 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三张不同房间的照片呈现在两组参与者面前,持续 10 秒钟,然后让他们分别画出自己看到的照片,尽量还原照片里的物体。*3

结果发现:非心盲者倾向于记住和还原眼睛看到的事物。他们画出来的作品中,颜色更丰富,细节更鲜明,更接近照片的样子。但会犯一些错误,比如遗漏一些物品,或者将甲房间的物品放到乙房间里。

而心盲者则全然相反。他们不是记住照片,而是先将照片转化成文字,再根据文字去还原。换句话说,他们先记住了照片里有什么东西、分别在哪里,再去想象和猜测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们画出来的空间关系和物体更准确,但几乎都没有细节。

简而言之:心盲者会更直觉地运用概念思维的能力,而非心盲者通常需要刻意去训练和学习才能熟练运用这种能力。

05

所以,当涉及到对抽象知识的提取、学习和记忆时,心盲者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比如:学习数学、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时,心盲者能够更容易在脑海中构建起抽象的模型,能够更快理解。

阅读书籍和文章时,心盲者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更容易提取信息、构建逻辑、浓缩要点,把握文章的大意。

学习同样的知识,心盲者更擅长将它们抽象化、概念化,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里面,同样,调取起来也会更快一些。

面对一个复杂的现象,心盲者可能会更容易抽丝剥茧,分离各种事物表象的干扰因素,抓住问题的核心主干,去研究它的本质规律。而非心盲者需要多走一步,耗费更多的精力去摒除干扰。

……

简单来说:在心盲者的眼中,世界不是由形形色色的「东西」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概念节点构成的,是一张庞大的概念网络。

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不是通过记住眼睛看到的图像,而是通过文字和符号对世界建模。

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事物是什么颜色、长什么样子,压根不重要,他们也不擅长去观察和记住这些。他们更关注的是什么呢?它是什么、它在哪里、跟其他东西有什么关系。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心盲者,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总是对现实世界「心不在焉」,观察力很弱,总是记不住看到的东西……原因可能只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在了抽象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

06

有趣的是,这一点也是有生理基础支撑的。

对心盲者的大脑扫描发现:他们的自传体记忆较弱。当回忆过去经历的事情时,他们较不擅长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而是更擅长使用第三人称的观察视角,或者使用抽象的语义记忆去表征发生的事件。

所以,心盲者通常不擅长回忆经历过的情景。他们能记住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很难让自己「回到」当时的场景,再次重温回忆。

同样,心盲者也可能不擅长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以及自己没有实际看到的情景。

这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其一,就是制约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整体来说,心盲者更适合从事关于科学、计算机和理工类的工作,较不适合从事艺术、创意和视觉相关的工作。

当然,这也不尽然。有些艺术工作者也是典型的心盲者,比如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导演的 Glen Keane,以及皮克斯联合创始人、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总裁 Ed Catmull,他们都公开表示过自己是心盲者。

其二,这可能会削弱他们通过回忆过去,来构建一个连续的「自我叙事」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当我们悲伤或失落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回味过去的美好经历来让自己振作,但心盲者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压根就什么都回忆不起来。

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有一个好处:非心盲者可能会受到过去发生的创伤和负面记忆的困扰,但心盲者不会。研究发现:当涉及关于过去发生的负面经历时,心盲者的情感波动水平普遍较弱,也就是更不容易产生内心波动。

07

最后,简单聊一聊:如果你是一个心盲者,或者你的朋友和亲人是心盲者,有没有必要改变?

关于这一点,目前的研究还很初期,但基本的态度是:不需要改变。记住:心盲是一种特点,并不是病症。你要考虑的是如何去发挥它所带给你的特质,尽量扬长避短。

毕竟,心理学这么多年发展下来,一个越来越明确的趋势就是:人是多样的。

很多特质并没有全然的好或全然的坏,仅仅只是看它们是否适应时代环境,以及你能否发挥和适应它们而已。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或许不容易跟身边的人相处融洽,但可能会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细腻的情感感受。

一个内向的人可能在这个外向主导的环境下较为劣势,但也许更容易发挥深度思考的优势。

同样,一个心盲的人,或许他的世界会缺少画面和色彩,但同样会带来理性的补偿。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认识身边的人,也认识自己。

08

 闲聊时刻 

最后,分享一份测量心盲的 VVIQ 问卷。

以下的问卷中,每一个问题,都请按照 1-5 的分数回答。

1分:完全没有图像,你只是知道,但是完全「看不见」。

2分:只能勉强「看见」昏暗而模糊的图像。

3分:能大致「看见」样子。

4分:能「看见」逼真且生动的图像。

5分:跟眼睛看见的几乎一模一样。

请根据上面的 16 个场景,想象对应的图像,并按照清晰度和鲜明度打分。1分是最不鲜明,5分是最鲜明。具体的标准在前面。

如果总得分在32分以下,那么你就可能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心盲者。

参考文献: 

1. Zeman A, Dewar M, Della Sala S. Lives without imagery - Congenital aphantasia. Cortex. 2015 Dec;73:378-80. doi: 10.1016/j.cortex.2015.05.019. Epub 2015 Jun 3. PMID: 26115582.

2. The prevalence of aphantasia (imagery weaknes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2022).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97, 103243. https://doi.org/10.1016/j.concog.2021.103243

3. Bainbridge WA, Pounder Z, Eardley AF, Baker CI. Quantifying aphantasia through drawing: Those without visual imagery show deficits in object but not spatial memory. Cortex. 2021 Feb;135:159-172. doi: 10.1016/j.cortex.2020.11.014. Epub 2020 Dec 3. PMID: 33383478; PMCID: PMC785623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心盲 Aphantasia 认知 思维方式 心理学
相关文章
Engineering the Future of AI with Ruchir Puri - TWiML Talk #21
人跟人的重要差距之一,就是落地的执行力。大部分人都把问题想复杂了,很多人以为认知重要,方法重要,这个重要,那个重要,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这些都...
分享一点小感悟: 自己身上逐渐避免掉的「穷人思维」「穷人生活方式」 1.打车的时候,司机如果问:怎么走?回答都应该是:走最快的那条路线。 2.永远不要等一...
猴子心态VS僧人心态 Monkey Mind:被细节困扰 过度思考 抱怨比较批评 短期满足 苛刻专权 自我中心执迷不悟 被愤怒等情绪掌控 寻求应急之道 Monk Mind: 专注问题...
本周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我超喜欢这本书。它真的很好读,内容就是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但同时它又非常发人深省。 用生活化又有趣的故事,四两拨千斤...
没有所谓「真我」。 有的只是流动的我,比如这时的我,那时的我,比如说觉得去年自己是傻逼。 有的只有某一面的我,比如在家的我,在外的我,生活的我,工作的我...
本周推荐一本《好情绪养成手册》。 我看完才发现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居然叫《A Manual for Being Human》,这不就是人类使用说明书嘛?。跟《纵横四海》撞主题了...
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 《重启人生》布鲁克斯写的 我觉得对理清自己发展思路有点子关键的~
用餐和冲刺 "背后的迷人心理学,以及为什么它的意义远不止一顿免费晚餐
音乐家朱厄尔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