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通过率从10%到70%,我只做了这一件事
我最近读了一篇特别有启发的关于产品面试的访谈,是对 Linear 产品负责人的访谈。
他讲了一个完全让我醍醐灌顶的观点。
他说,公司招产品经理,并不是在找一个“全才”或者“履历亮眼的人”,而是找一个能解决他们“当前最棘手问题”的人。
你从公司视角想这个问题就很明白了。
一般来说,公司放出来一个新岗位,要么是原来的人走了,要么是新业务上线需要人接手。
这种时候,HR 其实不是要挑一个最优秀的人,而是找一个“刚好适合”的人。
基于这个前提,你在面试的时候,不需要证明你多牛、多强,你真正要做的,是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出现,告诉对方:我能马上顶上,把这事搞定。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准备充分却屡屡碰壁?因为大家都用同样的套路:背面试题、讲过往经历、用 STAR 法则包装项目。
当所有人都在说"我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做过XX项目"时,面试官听得麻木了,你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把面试从"你问我答"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我来解决你的问题"的主动模式。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面试前你就要搞清楚:
这家公司这个岗位,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理解它的工作范畴和核心挑战。
面试中的时候,不是单纯介绍过往项目,而是分析对方的这些要求,为什么是自己很合适,如果自己来做,第 1 步做什么,第 2 步做什么,需要什么资源,达成什么结果。
就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你们现在最紧急的问题我能怎么帮上”。
把角色从被考察的对象,更换成主动讨论怎么解决问题的伙伴。
从面试官的角度看,这种人带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他只需要做一个判断——
✅ 要不要直接雇这个已经开始解决问题的人,
❌ 还是继续去碰运气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
现实是,发现一个匹配的候选人,大部分面试官就会停止继续搜寻。
记住:招聘不是选秀,公司不是在找最牛的人,而是在找最匹配的人。 你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那个刚好合适的人。
所以,别再海投简历了。每一次投递和面试前,都要做充分的针对性准备,这才是有效面试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