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学家近日乘坐“奥帕林院士”号科考船,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前往鄂霍次克海进行联合考察。此次考察旨在深入研究该海域的极端潮汐、鲸鱼行为以及海底沉积物,以揭示古代灾难痕迹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科考队由来自中俄两国多家科研机构的32名科学家和大学生组成,他们将在鄂霍次克海最北端这一严酷的地区展开为期不短的科考活动,扩大对北太平洋地区生态系统和地质过程的认知。
🌊 考察地点位于鄂霍次克海最北端,该区域以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难以到达而著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挑战。
🔍 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记录和分析海底沉积物,寻找古代灾难的痕迹,如堪察加火山的爆发性喷发;同时,考察还将关注气候变化对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极端潮汐的特征以及包括鲸鱼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
🧑🔬 科考队由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中国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以及来自俄罗斯高校的大学生共32人组成,体现了中俄两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
🚢 这次考察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奥帕林院士”号科考船在鄂霍次克海最北端进行的第四次远征考察,旨在深化对北太平洋地区生态系统和地质过程的理解。
【创新连线·俄罗斯】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伊利切夫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发布消息称,俄罗斯科学院和中国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乘坐“奥帕林院士”号科考船近日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前往鄂霍次克海进行联合考察,研究极端潮汐和鲸鱼行为。
此次,中俄科学家联合科考将在鄂霍次克海最北端进行。该地区以其严酷的自然条件和难以接近而闻名。研究内容包括记录和分析可能含有古代灾难痕迹的海底沉积物,例如堪察加火山的爆发性喷发,以及气候变化情况下海水的化学成分、极端潮汐的特征、包括鲸鱼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等。
这次考察也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奥帕林院士”号科考船在鄂霍次克海最北端进行的第四次远征考察。科考队人员共计32人,包括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滨海边疆区太平洋海洋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国家海洋生物科学中心、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谢尔绍夫海洋研究所、中国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的科学家,以及来自5所俄罗斯高校的大学生。
此次探险将扩大对北太平洋地区生态系统和地质过程的了解。
(本栏目稿件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编辑整理: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