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5小时前
膳食纤维堪比芹菜?不含蔗糖?最具欺骗性的4个食品营销用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揭示了食品包装上常见的文字陷阱,例如夸大成分含量、使用模糊的“0蔗糖”概念、以及不合理的计量单位等。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指出这些宣传手法容易误导消费者,并提供了实用的选购建议。文章呼吁消费者仔细阅读配料表,综合考虑实际摄入量,避免被营销手段迷惑,从而更明智地选择食品。

🧐“高含量”的陷阱:食品常使用“比某某食物多几倍”的宣传,但未明确对比物,容易误导消费者。例如,标榜维生素C含量高,却与本身维生素C含量低的食物对比,显得毫无意义。

🤔“0蔗糖”的迷惑:许多食品标榜“0蔗糖”,但实际可能含有其他糖类,如蜂蜜、果糖等,同样会影响健康。消费者应关注配料表,而非仅看“0蔗糖”的字眼。

🤯计量单位的误导:部分食品使用极小的计量单位,或与实际摄入量不符的比较,夸大其营养价值或低热量。例如,用极小单位标示褪黑素含量,或将少量饼干与正餐热量对比。

🚫“0添加”的模糊性:“0添加”的概念模糊,消费者难以明确具体指什么,易被误导。且“0添加”并不一定代表食品品质高,应综合考虑配料表和自身需求。

现在的食品都卷健康赛道,包装上没个“低糖”“低脂”“高纤”“减盐”之类的字眼,仿佛就不配放在货架上了。

食品包装上的字,不能信口开河!

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包装上的字眼“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

但是,多虚假算虚假?多夸大算夸大?“误导”和“消费者自己没细看”,其间差别又有多大?由于细节上的规定不多,这个空子就被厂商钻了

今天来盘点一下食品包装上不太合适的设计,希望大家多留意、多避雷,也希望厂商可以优化一下包装设计,准确传达信息。

话不多说,开始吧!

含量高几倍,和谁比?

这个坑太大了。

很多食品想强调自己某种成分含量高的时候,会说“比某某食物多几倍”,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但问题是,被比较的食物中这种成分可能本身就不多,哪怕多出10倍,总量也没多少呀!

最常见的例子,“维生素C含量等于5个柠檬”“膳食纤维含量等于1斤芹菜”,那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芹菜的膳食纤维含量很高吗?比它们高就很厉害吗?

图丨电商截图

图丨电商截图

每100克常见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柠檬:22毫克

橙子:33毫克

草莓:47毫克

猕猴桃:62毫克

鲜枣:243毫克

柑橘类水果均值:23毫克

每100克常见绿叶菜中的膳食纤维含量:

*数据来源于薄荷健康

芹菜:0.9克

上海青:1.6克

菜心:1.7克

菠菜:1.7克

空心菜:1.9克

韭菜:2.4克

好吧,建议想强调某种成分含量高的时候,不要和矮子比。

最近很火的盒马“晚安牛奶”也是一个例子。

产品包装上写着“10倍原生褪黑素”,看着很多!但转动一下瓶身看背面小字,“本品含原生褪黑素是三元鲜活高品质牛乳(瓶装)的10倍以上”——原来是和普通牛奶比褪黑素含量,但普通牛奶的主要营养是蛋白质和钙,里面本来也没啥褪黑素,哪怕多出100倍,总量也微乎其微啊

图丨电商截图

给消费者的建议

看到“比xx多出x倍”字眼时,先查查这种食物的营养成分。

给包装设计的建议

在“多出x倍”旁边,用较大字体写出被对比的食物,并表明含量。

“0蔗糖”,但世界上有好多种糖

这也是个大坑。

很多人为了健康、身材和皮肤,都会控制糖摄入量,选购食品时候也更青睐“0蔗糖”标志。

但影响健康、身材、皮肤的糖,远不止蔗糖啊

除了蔗糖(即白砂糖)以外,蜂蜜、果糖、麦芽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等等等,也都是糖,一样会升高血糖,吃多了一样会长胖长痘,“0蔗糖”这个卖点就非常苍白

图丨电商截图

图丨电商截图

而且就个人观察来说,标注了“0蔗糖”的食品,配料表中几乎都有其他糖,否则为什么不直接标“0糖”呢?

多说一嘴,标注“0糖”的食品,相当一部分脂肪含量高,重灾区是饼干、甜点,记得看看配料表前3位中有没有油脂;但标注“低脂”“0脂”的食物,往往含糖不少,重灾区是果汁、果冻、酱料。

真的太难了。

给消费者的建议

如果希望减少糖摄入,直接无视“0蔗糖“的字眼,只认配料表。

给包装设计的建议

如果产品里有其他糖,就不要使用“0蔗糖”的声称,以免误导消费者。

计量单位,也太离谱了吧!

有些食品宣传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真的非常脱离实际

上面提到的“晚安牛奶”还有一个槽点:包装上写着“每瓶含褪黑素12500pg”。

“pg”即“皮克”,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小的重量单位,1万亿皮克才等于1克,用这个单位,可能只是显得数字大。而市面上常见的褪黑素保健品,每片都有10亿皮克到30亿皮克(即1毫克到3毫克)。

皮克,你也太皮了。

图丨电商截图

有计量单位小到离谱的,也有大到离谱的

一些坚果、豆类零食,在广告显眼处表明含γ-氨基丁酸(一种改善睡眠的物质)。

那含量是多少呢?

我们在包装背面费劲地找到了小字:每千克含γ-氨基丁酸几百毫克。对比一下,市面上常见的γ-氨基丁酸保健品,每片有效成分含量就有100毫克——我真需要补充γ-氨基丁酸的话,吃两斤零食和吃一片保健品,哪个更实际些呢?

图丨电商截图

图丨电商截图

以控制热量摄入为卖点的食品,也爱用类似宣传。

两片全麦饼干,热量小于一顿午饭——拿16克饼干和一份鸡肉卷比热量,妥吗?

图丨电商截图

一根蛋白棒当午饭,少摄入500卡热量——要不蛋白棒也别吃了吧,反正一根才40克也吃不饱。

图丨电商截图

两块魔芋蛋糕,热量不到汉堡的1/10——咱们要不要拿相同重量的魔芋蛋糕和汉堡来比较?

图丨电商截图

给消费者的建议

综合实际摄入量判断营养和热量值,牢记“剂量毒性流氓”箴言。

给包装设计的建议

如果某种成分含量真的很低,咱们就别标了吧。

超大字号的“0添加”,真的意义不大

很多人追求“配料干净”,无非是希望吃到更健康的食物,希望除了食品主料外,少添加其他物质。

“0添加”这个话术就火了。

但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个“0添加”什么意思:没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没添加油盐糖?还是没添加明显有毒有害的物质?

有的食品包装上“0”特别大,以至于标注食品类别的字样很不显眼,不少网友还经历了想买酱油结果买成醋的事情丨电商截图

也正是因为“0添加”概念的模糊性,导致食品包装上可以写出100个不太有意义的“0添加”项目

另一方面,消费者应该了解,“0添加”“配料表短”并不总意味着食品品质高,有添加剂也不代表食物品质低下或有害健康

比如酸奶中的增稠剂,不一定是坏东西。增稠剂中的明胶主要来源动物皮和骨骼,是胶原蛋白的水解产物;同为常见增稠剂的黄原胶、槐豆胶、瓜尔胶、卡拉胶等,则来源于植物和藻类。

好在“0添加”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在即将实施的2025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新增了“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的规定。这种迷惑人的万能用语终于要成为历史尘埃了。

Guokr

如果只以好不好吃为标准选购食品,以上内容都不重要,吃得开心最重要。

但如果以某种功能性为目标去选购食品,真的需要留很多心眼。篇幅有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继续补充、划出雷区。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GB 7718-2025)

[2]FDA (2018)Reference Amounts Customarily Consumed: List of Products for Each Product Category:  Guidance for Industry 

[3]21 CFR 101.13(j)(2)

[4] https://nlc.chinanutri.cn/fq/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作者:一只瓜,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食品包装 营养成分 消费者权益 文字陷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