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导读】OpenAI 彻底慌了!小扎癫狂式闪电挖人,已经夺走了 OpenAI 约十位员工。周六,首席研究官发布内部备忘录,重新调整薪酬和全员放一周假。
小扎抢人大战,彻底把 OpenAI 整慌了。
OpenAI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直言,「现在,我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们的家,偷走了我们的东西一样」。
这份来自 Wired 的独家爆料,挖出了 OpenAI 七大高管向全员发布了一份强硬的备忘录。
包括奥特曼在内,所有高层都早已焦头烂额。
仅仅一周的时间,OpenAI 约十位研究员跳槽 Meta,目前已公开确认有七人。
为了挽留人才,OpenAI 决定「重新调整薪酬」。
而且,还要给员工们放一周的假。一些人早已对每周 80 小时繁重工作量提出了不满。
就连 OpenAI 内部员工,也承认了研究人员流失至 Meta 的严重程度。
这条帖子作者现已删除
整体加薪,全员放假
当地时间周六,也就是 Meta 成功招募 OpenAI 四位华人研究员之后,这份备忘录通过 Slack 发送给了 OpenAI 全员。
Mark Chen 牵头表示,在顶级人才争夺上,我们一定会死磕到底。
请相信,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
面对一下子人员大失血,Mark Chen 和奥特曼等高管,正夜以继日地与收到 offer 的员工进行沟通。
为此,OpenAI 正在重新调整薪酬体系,并探索创新的方式来表彰和奖励顶级人才。
不过,加薪的基础,是建立在相对公平之上的,高层会综合考虑最大幅度的薪资调整。
这份备忘录中,还附上了其他七位研究主管的留言。
其中一位研究主管特别叮嘱员工,如果收到 Meta 的 offer 一定要找他商量——
要是他们逼你们马上做决定,或者开出那种「过期不候」的离谱条件,直接让他们闪一边去。
在别人做人生重大抉择时施压,太不地道了。我乐意帮你们分析情况,Meta offer 我太了解了。
一些员工的离职,另有原因——OpenAI 高强度工作,几乎每个人每周必须做够 80 个小时的牛马。
为了缓解人们的压力,据称,OpenAI 下周将基本停工,给员工留下足够的充电时间。
不过,公司高管不放假,仍继续工作。
另一位主管表示,Meta 现已得知我们要放假一周,必定会行动:压迫你们做出决定。如果你感到压力,不要害怕联系我们。我和 Mark 都在,我们愿意支持你!
内部深陷焦虑,未来专注 AGI
在 OpenAI 内部,正经历着战略重心的重大调整。
尽管当务之急是关注 Meta 的动作,但 Mark Chen 亦承认,过去 OpenAI 可能过分执着于频繁的产品更新和与对手的短期较量。
「我们有点陷入了一种不断推出新版本、时刻盯着竞争对手比较的循环」。
要知道,这是奥特曼一贯以来的要求——每隔几个月,就要有重磅产品的公布。
不过,OpenAI 正将目光投向更远大的目标——AGI 的研发。
在此次备忘录中,Mark Chen 还强调,真正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如何将不断增强的计算能力转化为真正的智能突破。
这才是首要任务,与 Meta 的竞争只是次要战场。
奥特曼在 Slack 中表示,「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Mark 展现出的决断力和正直品格令人敬佩。有他引领方向,是我们的幸运」!
AI 人才抢夺战内幕
天价合同与大佬的野心
随着小扎的挖人攻势全面展开,谁会出现在他的「天才名单」上,成为硅谷人人心照不宣的猜谜游戏。
就算你压根没打算跳槽去 Meta,能收到一份来自小扎的天价合同,也足以成为绝佳的吹牛资本,或是一次逼现东家开出更高价码的良机。
一位风险投资人表示,「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天天翻看自己的手机消息,就盼着能收到小扎的私信」。
另一边,高薪新贵的涌入,也让老员工们怨声载道。
他们如今必须和那些薪水是自己 2 倍、3 倍甚至更高的同事,共享一个开放式办公区。
在 Meta,这些天价合同也正在公司内部滋生不满。
老员工们觉得,小扎如此追捧新来的这批「超级巨星」,无异于给他们贴上了「平庸」的标签。
在 OpenAI,研究员们则在盘算着要如何才能拿到一笔留任奖金。
一位前 OpenAI 研究员说:「你真的会听到有人嘀咕:『天啊,我是不是也该闹一闹,好让他们给我加薪?』」。
The Information 称,这场人才抢夺战,正演变为硅谷有史以来最白热化的招聘期。
这种对人才的渴求程度,在任何商业史上都难寻先例:从未有过如此巨量的资金,如此迅速地涌入一场资本追逐的游戏。
以 Meta 为例,已宣布计划今年投入 640 亿至 720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大部分将用于建设支持其 AI 业务的数据中心;
而谷歌 CEO 劈柴也在今年四月重申,公司计划投入 750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
随着数百万美元的合同满天飞,这股招聘狂潮不仅是整个 AI 研发与商业化竞赛的缩影,更是一把精准的标尺,衡量着在这场近代史上最重大的科技竞赛中,究竟谁主沉浮。
到目前为止,薪酬最丰厚的职位无疑是 AI 研究员、AI 研究工程师。
正是这些人,在开发支撑着这场 AI 热潮的底层模型。
据一位科技巨头的 HR 透露,该领域的入门级工程师,起薪普遍在 10-12 万美元之间,外加约 15 万美元、分四年兑现的股权。
行业「鄙视链」,OpenAI 谷歌站塔尖
现如今,一个清晰的行业「鄙视链」已然形成。
雄踞金字塔尖的是 OpenAI、Anthropic 和谷歌 DeepMind,它们财力雄厚、影响力巨大,几乎能挖到任何想要的人。
马斯克的 xAI 也已迅速蹿升至与它们非常接近的位置。
Meta 有时也被归入这一梯队,但自其 Llama 4 模型灾难性地发布之后,声誉已大打折扣。
当被问及 Meta 时,一位竞争对手公司的研究员反问道,「为什么要为了一点钱,屈身于一个技术上已经落后的实验室呢?」
紧随其后的是第二梯队:亚马逊、苹果和微软。
再往下,则是像 Perplexity、Cohere 和 Mistral AI 这类估值超十亿美元的独角兽。
金字塔的更下层,则挤满了大量的陪跑者和永远无法出头的公司。
当然,对于那些凤毛麟角的顶尖工程师而言,最简单的致富捷径或许是自己创办一家 AI 公司,然后坐等被收购——Noam Shazeer 去年的经历便是明证。
总的来说,身处上游的公司可以随意从下游公司「捞人」,但想从上游挖角则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则会通过强调其股权的变现能力远超任何初创公司,来增加对候选人的吸引力。
无论如何,为了敲定心仪的人选,AI 公司们正在使出浑身解数。
小扎和 Alexandr Wang 都亲自下场参与招聘。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谷歌 DeepMind 猎头甚至会请出联创谢尔盖 · 布林,亲自出马游说那些极具潜力的候选人。
微软 AI 的一位 HR 表示,其团队的工程师薪酬,通常能达到微软其他团队同级别职位的 2 倍以上。
他们甚至曾开出过 5 万美元的额外现金签约奖金,只为让候选人立刻停止所有其他面试、当场签约,以避免夜长梦多,被竞争对手以更高的价格把人抢走。
然而,无论公司或创始人为候选人砸下多少时间与金钱,AI 行业令人窒息的疯狂节奏,正让许多业内人士身心俱疲,开始盘算着在科技圈的其他角落另谋生路。
今年早些时候,Meta AI 部门的一位负责人选择了离职,放弃了远超 200 万美元的总薪酬,只因公司强调「去年很苦,今年只会更苦」。
他承认,「说实话,当初看到那笔股权入账时,我真感觉自己中了头彩」。
参考资料:
www.wired.com/story/opena… 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