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记者在报道一起自杀案件后,内心经历的挣扎与反思。记者花费一个半月的时间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包括遗书、日记、聊天记录等。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记者不仅要面对案件细节带来的冲击,还要努力理解死者的内心世界。报道完成后,记者依然无法摆脱案件的影响,对案件资料的保留,也体现了记者对真相的追寻和对逝者的尊重。
😭 案件资料的冲击:记者深入调查自杀案件,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长达6个多小时的聊天录屏,以及死者痛哭的语音。这些材料给记者带来了直接的情感冲击,尤其是听到死者的哭声时,记者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
🤔 内心世界的解读:记者在采访和梳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是否真正理解了死者的内心世界。例如,死者日记中记录的与母亲之间的对话,记者试图理解为何会被视为控制与反控制。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解读,是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缓解焦虑的方式: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记者通过跑步来放松自己,思考案件中的问题。跑步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明朗,但也有一些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因为无法向逝者求证。
🙏 案件资料的意义:报道发布后,记者仍然保留着案件资料,体现了对案件的重视和对真相的追寻。这些资料似乎象征着记者对案件的责任感,以及对逝者的尊重。
2025-06-28 19:00:00

距离报道发布已过去半个月,我始终没有把案件资料扔掉。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摄从2025年4月底开始跟进,到6月中旬发布,李冰瑶自杀一案的报道(相关报道详见
《写给“心理咨询师”的遗书:“爸爸,永远爱你”》)花费了我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报道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只想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做。最令我疲惫的,或许是个中“解析”人心的过程。固然,李冰瑶留下了相当多的材料——遗书、日记、聊天记录、咨询录音、独白录音等等,她的家人朋友对她或对这件事都有自己的观察,它们似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她的内心。然而,这些材料却又时常令我不安。一种不安,是最为直接的不安。材料中,有一段李冰瑶手机的录屏视频,时长达6个小时40分钟,记录了李冰瑶与王某刚的所有微信聊天记录。无疑,这是一则非常重要的材料,但它也是我最不愿意看的材料。视频中,有李冰瑶给王某刚发送的语音。2025年2月,李数次给王发了自己痛哭的语音。有时,聊天记录中没有交代痛哭的背景;有时,则大概是因为两人的关系过于复杂。2月26日,李边哭边对王表达深深的依恋,王回复称,理解她的这份情感,也感谢她的理解与信任。我第一次听到李冰瑶的哭声,便如坐针毡,只想逃离。将这些哭声与李冰瑶轻生前对王某刚的控诉对照,实在令人心惊。后来每次再听,我都会边听边咬手指,这是我焦虑、不知所措时的“常规动作”。另一种不安,则是案件细节闪回所引发的不安。采访、梳理资料的过程中,我总是问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或至少部分理解了李冰瑶的内心?白天,我或在外采访,或整理材料,大脑很难空下来做更深入的思考。入夜,稍有空闲,许多白天遗漏的问题,就会重新找上门来。例如,日记中,她记叙了一件和母亲之间有关洗衣服的小事。这个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为何就被她视为控制与反控制?每次想不明白她所遗留的一些话语时,我就会离开酒店,向西奔跑6公里,换换脑子。跑着跑着,一些问题慢慢想明白了,但也有一些问题或许永远得不到真实的解答——你无法询问一位逝者。在写报道时,我打印了一些案件资料以供参考。如今,距离报道发布已经过去半个月了,这些资料按说已经没有用处,但我始终没有把它们扔掉。我有一种感觉:它们似乎应该和我一起等到案件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