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6月24日 15:58
一个残酷的事实:“男孩危机”正在爆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前社会对男孩养育的偏见和挑战,指出传统性别观念对男孩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文章引用数据和案例,揭示了男孩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境,并强调了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培养男孩的情绪认知和多元兴趣的重要性,旨在帮助男孩们成长为更自由、平和的人。

👦 传统性别观念束缚:社会对男孩的养育存在刻板印象,要求他们具备“男子气概”,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多元发展,导致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压力和困境。

📚 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男孩在教育领域面临挑战,入学率下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与他们从小被要求“坚强”、难以表达情感和寻求帮助有关。

💔 有毒的“男子气概”:社会对男孩的暴力倾向、情绪压抑等问题,源于对“男子气概”的狭隘定义,导致男孩们难以正确认识脆弱和暴力,甚至走向极端。

💡 培养自由的男性:文章强调,应打破性别束缚,鼓励男孩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多元兴趣,破除“力量等于暴力”的观念,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更自由、平和、有责任感的人。

大家好,我是玉莹。

每年高考季,“男孩危机”的话题都会被热议一轮。“男生各方面发育都落后女生”、“大学里男生越来越少” 等现象,也引发了很多男生家长的担忧。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男生占比仅为37% 。更让人惊讶的是,小学里每100名女生对应116.1名男生,而到本科阶段每100名女生仅对应58.7名男生。

“教育赛道上男孩正在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数据也令人担忧:2021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中,男孩显著高于女孩,而这背后,可能与男性从小被要求“坚强”、难以表达情感和寻求帮助有关。

那男孩们到底是如何被养育的呢?

80后法国资深记者奥蕾莉亚·勃朗特意在成为一个男孩的母亲后,用亲身经验写了一本书《当我生的是男孩》,来“控诉”全社会对男孩养育的偏见、教条和“错误”。

“如果我生了一个女孩,我很清楚应该如何教她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但男孩的话,我有一堆问题,却完全没有答案。”

■作者与中法文版的书,有意思的是,“田力”也在国内的互联网上正被作为对男性的指代词

从小穿上的“性别束缚衣”

在男孩养育过程中,妈妈们会在很早期就遇到没有答案的难题。比如:

儿子想穿粉红色的衣服,我应该介入吗?

儿子想穿裙子,我应该如何教导他?

男孩可以玩洋娃娃妈?

其实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依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传统的教养原则来对待男孩。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从孩子的需求,而是从性别的规训出发,养育男孩。

社会需要男孩像男子汉一样具备男性气质,要求男孩是“勇敢的、不畏困难的,机灵活泼的、运动发达的”;而女孩像淑女一样具备女性气质,应该是“美丽的、安静的、温柔的、脆弱的、需要呵护的”。

■性别刻板偏见下,男孩和女孩的形容词是分开的(左),但一位瑞典的老师决定不再用“男孩/女孩应该…”来教孩子,而是让这些描述特质的词语跳出性别区隔(右)

可以说从出生开始,男孩和女孩就被区别对待了。

成年人挑选玩具,首要考虑是“什么是适合男孩/女孩的”,而不是源于孩子们的需求,以及“我的孩子要发展什么能力”。

但事实上,不同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不同的技能。

像是玩洋娃娃、过家家和买东西之类的象征性游戏,帮助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而户外游戏对孩子掌握时空坐标、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都有帮助,男孩和女孩都可以玩。

只不过,是我们刻意引导的教养原则造成了他们本应具备的某些能力的缺失。

■数据研究发现,女性的大学入学率已经超过男性

而且,这样的性别刻板偏见,对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伤害的。

一项新的全球研究发现,这些偏见使女孩和男孩在10岁之前就被戴上了“性别束缚衣”,造成了终生的负面影响,且与身心健康问题风险增加相关——

使女孩面临更大的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童婚和艾滋病毒感染风险。男孩的风险则可能包括药物滥用和自杀。

在《当我生的是男孩》中,作者奥蕾莉亚引用了2012年法国社会事务总监察局的一项幼儿教育研究结论。

在幼儿园被隐形区别对待的过程中,女孩在集体活动中较少受到激发和鼓励,她们的外表则更多受到成年人关注。

与之相反,男孩们的身体能力会更多被成年人关注,但男孩们的情绪状态和感受则经常被成年人忽视。

该调查指出:在男孩们身上,唯一能被容忍的情绪就是愤怒。”

哭成为脆弱的象征,更进一步指示着男孩“男子气概”的不足或丧失,成为男孩的一种“失格”。

■在《混沌少年时》中,13岁少年杀人犯的父亲就是以“男子气概”养儿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厌女的价值观

有毒的“男子气概”

“不知如何养育男孩”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书中,作者不仅分析了法国的情况,还援引了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的案例。

早在2016年,一位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教授,曾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The Fear of Having a Son的文章。他写道,在儿子刚出生时,他就为孩子未来所要面临的社会性别规范而产生压力和恐惧。

“我们会教儿子如何感受和表达自己的脆弱。但在我们的文化中,脆弱是一种诅咒。”

可见,“脆弱的男性”会遭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不齿,家庭也无法完全为其提供庇护。无论中西,传统的性别偏见都非常强大。

■皮尤中心的新调查中,男孩在学校的行为问题更多,更具破坏性

正如上一章开篇提到的问题,如果父母遵从男孩的意愿,允许他们穿粉红色的衣服,可以玩洋娃娃,甚至可以穿裙子,那么他们能够经受外界的眼光和不公对待吗?

脆弱和暴力就像养育男孩的一对相辅相成的力量,一个缺乏男子气概的脆弱的男性,暴力会接踵而至。

就像“女孩也可以愤怒”一样,如何教会男孩正确认识脆弱和暴力,也是毕生的功课。

对男孩更加“粗粝”的养育方式,使得很多家庭在孩子刚刚产生性别意识时,更容易对男孩动粗。

因为家长们也希望男孩子是可以“战斗的”、“好斗的”,期望他们在面对暴力时可以做出的回应,“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果他们用暴力反击,那么未来暴力可能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他们将成为一个施暴者;如果他们没有能力反击,像“弱者”,成年人则会以一个“失败的男子汉”来标签化孩子,甚至成为父母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的受害者。

养育男孩就像吊钢丝,一边是脆弱,一边是暴力,保持不好平衡,就会掉进两者的危害中。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一个有名的案例——玫瑰少年叶永志。

叶永志因为安静、温柔的性格,被同学戏称娘娘腔,遭到同学长期霸凌。他因为被同学叫到厕所强制检查性别,而对上厕所产生巨大的恐惧。一天,他提前五分钟下课上厕所,却摔倒在地,生命终结在15岁。

“娘娘腔”是他生前被称呼最多的标签,在他死后,社会开始反思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规范,此后“玫瑰少年”成为他的代称,或者说是和“男子汉”相对的另一种男性气质的代称。

“男孩子也可以穿粉色、红色,喜欢玫瑰花,成为安静、温柔的存在”。

叶永志遭受了极端的暴力,而《混沌少年时》中男孩吉米成为极端暴力的施行者。吉米曾因瘦弱矮小被同学霸凌,后被认为不够资格追求同校女生凯蒂,种种关于男子汉失格的羞辱,成为他走向终极暴力的推手。

这些就是作者所说的“有毒的男子气概”。

不被允许表达的脆弱,强制遭受的暴力,或者付诸暴力手段获得合格的认可,使得许多男孩为自己锻造了一层铁甲,并学会了把自己的深层感受隐藏在铁甲之下。

而与不能容忍男孩沾染“女性气质”相反,我们会更容易接受一个男子化的女孩。

比如女孩可以玩男孩子的玩具、游戏,甚至打扮成骑士、王子。但接受的背后也有被污名化的可能,“女汉子”、“像什么样子”等诸如此类的标签,反映的还是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

在作者看来,“当一个女孩冒险进入男性化的领域,她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晋级’;当一个男孩进入所谓的女性化的领域,恰恰相反,他自甘堕落了。”

所以在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的对照中,看上去女孩获得了更多,但实际处在被贬抑之中。

就像作者总结的,这些教养男孩的现象反映出,“在我们的精神深处,男性气质继续支配着‘令人鄙夷’的女性气质。”

如何避免“养废”男孩?

“数十年来,我们都在关注给女孩的教育,希望她们自信、独立、自由。在学校,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与陈腐观念斗争,为女孩们争取与男孩同等的机会,鼓励她们克服刻板印象,捍卫平等。

同时,却鲜有人注意到男孩们所受的教育也亟需改变”。

如何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养育男孩,让他们成长为更自由、平和的人?

在作者的建议中,正确看待和帮助男孩识别情绪是首先要改变的开始。

这里面既包括喜悦、平静、兴奋等正面情绪,也包括失落、受挫、害怕、痛苦等负面情绪,他们需要知道,识别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完全没有问题。

就像精神病学家塞尔日·赫菲兹发现的,“我们不会深入探讨男生的情绪,生怕会因此让他们变得太情绪化,其结果却导致了他们对此缺乏认知。如果他们的情绪乱作一团,那么能够表达出来的就只有痛苦、愤怒或冲动。

可以通过讨论绘本故事中的角色感受、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反应,或者鼓励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来培养同理心,去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绪,表达关心而不是嘲笑。

■生气和攻击性下面,可能还藏着其他复杂的情绪,准确识别情绪是需要专门学习的

与情绪一样,每个男孩需要从小意识到,力量不等于暴力。

“最会打架的人最强”这样的观念早该过时了,男孩先天的身体力量,完全可以体现在智慧、善良、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和保护弱小上,而不是仅仅通过身体暴力或支配欲来体现。

当孩子与人产生分歧,不如趁机引导他们学习如何通过沟通、协商和妥协来解决争端,用语言表达不满,而不是简单的“打回去”。

“好斗、霸道并不是男人的天性,有毒的男子气概是需要被质疑和打破的桎梏”。

如果希望男孩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顺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男孩需要破除性别的刻板印象。

无论是喜欢玩娃娃、过家家、学习舞蹈、穿粉色衣服,还是喜欢烹饪、艺术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都可以去追求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只有女孩才玩”。

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多寻找并展示各种各样的男性榜样,他们可以是科学家、艺术家、护士、老师,也可以是细心照顾家庭的父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让男孩看到男性气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只有从根源破除了性别桎梏思想,才有可能在未来面对亲密关系时,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尊重对方的人。

作者鼓励家长们让男孩们更多地参与家务,让他们理解,在家庭结构中某些任务是夫妻或者全家人共同的使命,没有哪些家庭事务专属于女人。

“接受平权教育不会让男孩成为外星人,只会让他们更能够与这些规则保持距离,并大声反对性别歧视”。

作为一个男孩妈妈,我时常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和女孩那么不一样。

而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看见,原来全世界还有很多一样不知道要如何养育男孩,却又羞于说出口的妈妈们。

正如作者所说,在养育男孩的漫长过程中,亲密关系教育、性教育都会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问题,家庭责任更加重大。

“我希望我的儿子能更理解我——他的母亲,一个女人。我也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个更自由的男人,既不歧视异己,也不畏惧平等”。

男孩的教育需要改变,或许可以从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次互动开始。

■在《他乡的童年2》中,周轶君被德国开诚布公的性教育震撼,而恰是这样的教育,反而更有利于孩子保护自己和他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男孩教育 性别刻板印象 男子气概 情绪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