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6月24日 02:42
[健 康]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聚焦糖尿病足,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探讨了其高发病率和带来的健康威胁。文章介绍了糖尿病足的病理机制,包括高血糖对血管、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损害。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最新的治疗进展,如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抗生素骨水泥等,为糖尿病足的临床干预带来了新的希望。文章最后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醒糖尿病患者关注足部护理,并定期进行检查,以降低截肢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高血糖会通过“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破坏足部组织,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

🩸 高血糖引发血管病变,导致血脂异常、动脉斑块形成、血栓,最终影响足部血液循环,造成缺血缺氧。

🤕 神经损伤是糖尿病足的另一大诱因,高血糖会侵蚀神经,导致足部感觉迟钝、畸形,增加足部损伤风险。

🔬 糖尿病足治疗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抗生素骨水泥等新技术为患者带来希望。

💡 早期预防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每日温水泡脚、检查足部、穿透气鞋袜,并定期进行足部血管神经检查。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本报记者 陈 曦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64亿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的患病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统计表明,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

    令人振奋的是,广州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近期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14天内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超96%,为众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此同时,抗生素骨水泥、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SCS)、血管重建与修复等治疗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糖尿病足的临床干预开辟了新路径。

    血糖失控渐进性破坏足部组织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对双足的影响,本质是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苗平指出,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背后是血糖失控对足部组织的渐进性破坏。

    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就像“多米诺骨牌”,高血糖会触发脂质代谢紊乱,使胆固醇、甘油三酯飙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在血管内壁埋下硬化斑块的“种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付鸿江解释,高血糖会导致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间隙增大,脂质更容易渗入血管壁,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微血管中聚集形成微血栓,严重影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血管系统损害。

    这种血管病变在足部尤为突出。“下肢动脉离心脏最远,血流动力最弱,一旦发生硬化狭窄,足部就会陷入缺血缺氧困境。”付鸿江展示的临床案例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血管常呈现“串珠样”狭窄,严重者血管腔完全闭塞,导致足部皮肤颜色变紫、温度降低,甚至出现坏疽。广州医科大学团队的研究也证实,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直接影响伤口愈合。

    除了血管的病变,糖尿病造成的神经损伤会使足部失觉。“许多糖尿病患者烫脚时感觉不到水的温度,直到皮肤被烫出泡才察觉,这就是神经损伤的典型表现。”苗平介绍,高血糖会像锈迹般侵蚀周围神经,导致神经轴突变性、鞘膜断裂,使足部痛觉、温觉迟钝。一旦运动神经损伤,导致支配足趾的屈伸肌肌力失衡,便会引发踇外翻、锤状趾等足部畸形,使人行走时足部负重点转移到异常部位,致使该部位被反复摩擦形成溃疡。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随着全身免疫力下降问题。苗平解释,长期高血糖导致蛋白负平衡,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加之血管病变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难以到达感染部位,使得局部轻微破损容易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

    多项突破为解决临床难题带来希望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程反复、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昂。其治疗不仅需要常规内科手段控制血糖,还涉及感染控制、血管重建与修复、坏死组织清创、溃疡创面修复等多个关键环节,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目前,糖尿病足治疗领域已涌现出多项突破性技术,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血管重建与修复方面,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都有较大突破。“下肢动脉血运的重建,恢复和改善肢体血流,是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发生率的重要一步。”付鸿江解释说。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被视为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极具潜力的新方法。”付鸿江介绍,该疗法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缺血、缓解炎症及促进胶原沉积实现的。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研究发现干细胞衍生物(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作为干细胞分泌的天然囊泡,外泌体具有结构简单、不可复制、不含细胞核遗传物质、作用时效可控、粒径微小便于体内扩散等特性。研究证实,其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具备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且具有安全性更高、作用机制更明确的独特优势。

    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付鸿江介绍:“临床上有将近20%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远端动脉全部闭塞,无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而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清创后创面感染反复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痛点,而抗生素骨水泥就像给伤口定制了一副‘抗菌铠甲’。”苗平介绍,抗生素骨水泥属于特殊骨修复材料,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其不仅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还能改善创面局部血液供应,发挥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不易出现耐药菌,能为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提供较好的无菌封闭环境。同时,它还可与抗生素相结合发挥持久抗感染能力,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

    此外,富血小板血浆辅助脂肪移植技术也被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修复治疗。苗平说,富血小板血浆单独应用于创面,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创面微环境、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抗炎以及促进组织增殖等;而自体脂肪因其含有重要的多能、自我更新、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在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时可促进表皮和肉芽组织的增生。目前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脂肪按一定配比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可以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对于创面的影响,具有更强的抗感染效果,能起到协同效应。

    双脚出现怕冷、麻木等症状需重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双脚可以说是血糖失控的“晴雨表”。两位专家提醒,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若忽视足部细微变化,可能面临溃疡、截肢等严重后果。当双脚出现以下现象时,需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付鸿江指出,高血糖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足部供血不足会出现“怕冷”症状——足部皮肤温度较小腿低2℃至3℃,人在温暖环境中也需穿厚袜。随着病情进展,脚部皮肤会呈现营养不良表现:弹性变差,毛发稀疏脱落,趾甲增厚变脆,肤色从苍白转为暗紫。

    糖尿病足还会导致“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小段距离后就会因小腿酸痛被迫停下休息,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继续步行一段距离又会出现酸痛症状,且步行的距离会逐渐缩短。

    此外,付鸿江提醒,如果出现睡觉时足痛如刀割,必须把脚垂在床边才能缓解等静息痛的情况,说明血管严重闭塞,无法满足足部组织的生理营养需要,需立即就医。

    苗平提醒,当泡脚时需用更烫的水才能感知温度,甚至被烫伤也无明显痛感;发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不出汗,或出现莫名的关节畸形;穿鞋时需选更小尺码才感觉合脚,需警惕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受损。

    “70%的糖尿病足溃疡起源于不起眼的损伤。”苗平提醒,当溃疡周围皮肤呈紫色瘀斑,或触摸有波动感,说明感染已扩散至皮下。患者若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前往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爱护双脚是糖尿病管理的必修课,每一次‘足’够重视,都可能避免一场致残悲剧。”苗平总结道。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糖尿病足 糖尿病 足部护理 干细胞疗法 血管病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