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6月23日 20:08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一位大二学生的回望与反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位武汉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分享了他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活以及转专业的亲身经历。文章重点探讨了从车辆工程转到计算机专业的决策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适应新专业的学习和生活。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对转专业的利与弊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即将面临类似选择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作者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高考志愿填报时的迷茫,以及在综合考虑就业、兴趣等多重因素后,选择了车辆工程专业。

🤔转专业并非易事。作者详细阐述了转专业的原因,包括对原专业兴趣的缺失、对“热门”专业的追逐,以及对转专业政策的了解和准备。

📚转专业后,学习挑战接踵而至。作者分享了补修课程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和学习方法来应对。同时,他还提到了竞争压力增加、信息获取受阻等问题。

💡作者强调,转专业是对自我规划能力的考验。他分享了自己如何积极获取信息、寻求帮助、参与竞赛,最终克服困难,在新领域找到发展方向的经验。

⚠️作者建议,转专业需谨慎。他认为,转专业最大的困难在于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而非申请流程。只有对自身和目标专业有清晰认知,并有坚定决心,才能在转专业后取得成功。

2025-06-23 19:00:00

作为2023年参加高考的湖北省黄冈市考生,如今我已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大二,回望当年填报志愿的历程和两年的大学生活,心中感慨万千。如今站在大学的视角回望,对于志愿填报和大一转专业的一些感悟,或许能为即将踏上这条道路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参考。

出身农村选专业首先考虑就业

当年我高考成绩627分,在湖北省排名约9000名。当时我对于填报志愿这个事情其实是有点茫然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和我这个分数段接近的院校信息,然后根据网上的热门填报专业就差不多确定了要填报的几所院校和专业。这些几乎依赖于“2023湖北高考热门院校排名”“就业率TOP10专业”等碎片化信息,缺乏对院校专业实力的深度调研。

后来大伯专门为我填报志愿的事情从广州来到了武汉,和我一起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并且找了几个老师来给我一些建议。

和网上介绍的填报志愿“冲、稳、保”的策略一样,我在“冲”的院校层次里面选择了一些985大学和一些我认为好一些的211大学,比如湖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院校。但是对比往年的分数线和排名,我的分数是不足以报考这些院校的。

在“稳”的院校层次里面,我的重点就放在了选择专业方面。但对于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人来说,“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填报专业”那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将来的就业问题。所以我的选择还是参考网上的热门专业和所谓的“天坑”专业,再结合大伯和老师们的一些建议——像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电子这类热门专业,自然成了我的目标方向。

在“稳”的院校层次的前列,我选择了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并选择了服从调剂,最终上岸了武汉理工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这个结果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我觉得我应该能够上武理的自动化专业,后来发现差了1分。对于这个结果我并不失望,因为填报相关专业的时候,大伯查阅了武理的特色优势学科,发现武理的车辆工程专业不管是就业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很好的(进入大学后我依然这样觉得)。

上岸武理的车辆工程后,我觉得专业本身并无高低,一行有一行的门道。但是父母对此似乎并不满意,父母时常念叨,我如果多考几分,就能上自动化、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出身,信息无非就是刷抖音获取的,在他们眼里“热门”意味着更好的出路。后来父母跟我提起了转专业这个想法,一开始我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我跟他们说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挺好的,但是后来我还是从车辆工程转到了计算机专业,我将在后面说明转专业的原因和我的想法。

转专业并不像网上说的那么简单

填报志愿并上岸武理的车辆工程专业后,我开启了憧憬的大学生活。

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从大一起就明确了保研的奋斗目标。大学期间我并未丝毫松懈,而是努力在学习与放松间找到平衡:大一上学期结束时,我的绩点跻身年级前3%,同时也逐渐熟悉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流程。

到了大一下学期,我逐渐有了转专业的想法。对于为何要转专业,如今回望,当初的决定确实有些冲动,但在当时看来,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我查阅了车辆工程的相关培养方案,觉得自己对大一的课程以及后面大二大三的课程没有兴趣,意识到这并不是我想从事的方向。于是我逐渐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

其次是对于“热门”专业的追求。父母时常提及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发展前景,我自己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的想法。当时我认为这类专业似乎会更好一些,而且我已经满足了转专业的条件,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的专业呢?所以大一下学期我便毅然从车辆工程专业转至计算机专业。

我在网上常看到填报志愿的一个观点——填志愿以院校为重,选了不好的专业大学转专业就好了。这句话说得很轻松,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在我看来,转专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达到学校转专业的要求并成功转专业,第二个则是如何适应转专业之后的学习生活。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历,讲讲转专业后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一些建议。

在我看来,若确定要转专业,务必详细了解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不同学校的政策差异极大。以我校为例,转专业有明确的成绩要求,且转入学院会根据面试综合表现择优录取。当时我在转专业时面临两个选择:电子信息和计算机。其中,电子信息专业的转专业名额非常有限,加之报名人数众多,竞争尤为激烈,只有成绩极为优异的学生才有机会入围。而计算机学院虽然报名人数也不少,但由于该学院录取名额相对较多,竞争压力相较之下略小一些,不过仍要求成绩达到较高水平。以我一位成功转专业的室友为例,他转专业时的绩点为3.8。这意味着大一每门课程的成绩都不能低于88分,这就需要在大一的学习中付出很大的努力。但这个绩点在转专业成功的学生中属于偏低水平。可见,转专业需要对自己设立明确的要求,在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后,就要朝着既定目标全力以赴。

我认为,如何适应转专业后的学习才是转专业真正的考验。现在看来,我转专业后的道路可谓是非常艰辛。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学生,大二的时候我需要补修计算机专业大一的相关专业课程。这无疑增大了我的学习压力。比如在大二上学期我每周六会补修两门课程,平日也会多修两门课程,期末的时候,复习压力非常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完这么多课程并取得高分是很困难的。

这段补修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合理的时间规划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一不可。这段经历也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重塑。对于转专业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做好迎接高强度学习的准备,同时需要合理分配主课与补修课的学习精力,避免因压力过大而陷入低效学习状态。

转专业后,竞争压力陡然增加。在原来的车辆工程专业,我的成绩稳居年级前列,大一的绩点及综测均位列班级第一。但转到计算机学院之后我的成绩就不再那么突出,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转过来之后整个班40人,我排名第10。这与原本遥遥领先的排名形成强烈反差。由于我的目标是保研,这个排名我并不满意,这导致我转专业过来之后非常焦虑,甚至反思我转专业的决定是否过于仓促。

对我来说,转专业后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信息闭塞。我们学校保研有两条路径:一是凭借绩点排名获取资格,二是通过学科竞赛获取保研资格。但初入计算机学院时,我对各类竞赛几乎一无所知,后来才逐渐发现身边的一些同学都在准备学科竞赛,有些已经获得了一些奖项。然而补修课程的压力让我无暇系统学习竞赛所需的技术,加上在新学院人脉匮乏,没有人会主动邀请一个技术生疏的转专业学生组队。

还有就业方面的信息差,我发现学院里有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系统学习相应技术、研究大厂笔试题型,并陆续申请暑期实习,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大学发展路径并非只有保研一条。但作为转专业学生,我比原生班同学少了一年的专业积累,对行业前沿技术、岗位需求和实习流程都缺乏认知——既没时间从零搭建项目经历,也不知道该从哪个技术方向切入准备,这种“信息真空”状态让我一度十分焦虑。

好在,这些困难已逐步化解。面对补修课程的压力,我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科学规划时间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信息壁垒,我主动积极地搜索相关竞赛和行业信息并寻求老师的帮助,还参与了一些学科竞赛并获得了奖项。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转专业后的种种困境本质上是对自我规划能力的考验,只有化被动为主动,在信息获取、时间管理和方向定位上不断探索,才能在新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对于自己和目标专业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坚定的决心,要慎重转专业。对于“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被不好的专业录取,上大学转专业就好了”这个看法,我持否定态度。事实上,转专业的最大困难并非申请流程本身,而是如何适应转专业后的学习生活——比如如何顶住补修课程的巨大压力,如何打破信息壁垒找到发展方向,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竞争落差,这些都是转专业学生必须直面的挑战。大学本就是探索自我的过程,在信息洪流中,我们需要学会锚定自身定位。虽然大学之路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主动探索信息、科学规划时间、坚守内心方向,终能在所选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大二学生,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转专业 志愿填报 大学生活 学习方法 自我认知
相关文章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卢维斯定理
学习获得快速进步的一个关键是:尽快承认自己不行。 承认自己不行,不是指丧失自信,而是以一种白纸心态,从零开始。这是一种不小看对手的谦逊心态。 很多人是相...
近期学到的一个技能: 相信别人已经做过。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过。一定有这个世界上某个团队某个人已经思考的非常透彻非常成熟,可能在书籍...
“人物传记学习方法”。 神作《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谈“如何学习”讲到:(唯一一篇公开访谈) “先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读人物传记、回忆录、史...
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去世,享年92岁
六经注我,一切牛人都是我的谋臣而已 我最近在梳理这10年影响我最多的三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世界没有完美的老师,最好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谋臣。 听多数人的...
在读各学科书籍时, 有一个小技巧, 找到那个学科根子上的那个概念, 然后遇到一团乱麻的复杂局面或者一个高深复杂的理论时, 就回到那个概念上, 重新分析, 经常会有...
吵架,真不是两个人在吵,实则是六个人在吵。 真正的你,你眼里的你,ta眼里的你。 真正的ta,ta眼里的ta,你眼里的ta。
没有所谓「真我」。 有的只是流动的我,比如这时的我,那时的我,比如说觉得去年自己是傻逼。 有的只有某一面的我,比如在家的我,在外的我,生活的我,工作的我...
扔掉心里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