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6月22日 17:12
我逃离了全年无休的养老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作者分享了其在养老院近五年的工作经历,揭示了养老行业一线员工面临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压力等多重困境。文章深入剖析了养老院人事架构、管理模式以及员工的心理状态,探讨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呼吁关注一线员工的心理健康。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作者仍肯定了养老行业的价值,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

👵 一线员工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养老院的护工和护士面临着低工资、长时间工作以及白夜班交替的困境,导致人员流动频繁,优秀人才难以留存。

🏘️ 全年无休与社会偏见:养老院365天全年无休的运营模式使得员工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社会上对养老院工作的偏见也增加了员工的心理压力。

🏢 管理层频繁变动与运营压力:养老行业盈利难,导致管理层承受巨大压力,频繁更换,并可能将压力转嫁给一线员工,引发不合理的管理行为。

🤔 养老行业的本质与误区:养老行业的服务属性常被忽视,管理者多来自医疗或酒店行业,导致养老院的管理模式未能完全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 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老人的“离开”以及其他负面情绪的感染,养老院员工的心理疏导常常被忽视,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从业近5年,我离开了这家全年无休的养老院。

回想起那段日子,内心既矛盾、又挣扎,还有些许不舍,但更多的是无奈。

一线员工待遇低

和大部分养老机构一样,在我所服务的这家养老院的人事组织架构里,护理部占据着最大的比重,包括护士与护工。

为了正面展示医护特色,养老院的宣传手册里满是护理人员推着老人漫步于花园小径的温馨画面,每个人的脸上都被阳光正面照射着,露出八颗洁白牙齿的微笑。

但实际上,这样的画面非常少见。

绝大多数时间里,护士们都要频繁奔波在走廊与老人房间之间,做好老人们日常的生命体征监测、用药管理等护理工作,还要处理部分文书工作,应对频繁的检查。

而更多数量的护工们的工作更为繁琐:既要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又要处理日常的排泄护理,干最脏、最累的活,还会与老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矛盾。

整个护理部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特点:护士多为年轻群体,甚至有00后;护工则普遍年长,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年轻人临床经验不足,年长者学习能力欠佳,两者往往不能互相补足,导致影响服务质量。

再看待遇,护工的平均月薪普遍徘徊在五六千元,护士则在八九千元;但工作强度大,且白夜班交替。

待遇与工作强度的不匹配,导致护理部人员流动频繁,优秀护士与护工难以实现从基层培养和从社会层面招聘。

不仅护理部,社工、餐饮、保洁等一线岗位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除了工作压力,一线员工们普遍面临着家庭和社会压力。

最显著的是养老院365天全年无休的运营特性,这使得大部分员工需常年坚守岗位——即便在中秋、春节等阖家团圆的节日,大家也必须要在服务老人的“大家”与陪伴家人的“小家” 间做出艰难、且显而易见的取舍。

与节假日难以合家团聚相比,更多的社会压力则源自歧视与偏见:许多人依旧认为在养老院工作是一份不体面的职业。

管理层频繁变动

一线员工艰难,管理层同样不易。

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在部分养老机构,中高层人员的更替竟频繁到一年一换。这背后是养老行业盈利难、见效慢的特点,管理层常面临来自上层或投资方的巨大压力。

涉足养老领域的企业多为集团公司,涵盖险资、国央企以及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它们从保险、酒店、房地产等行业跨界而来,与原有业务相比,养老赛道的盈利仅属“毛毛雨”。

就算这点雨露式的营收,也需要省吃俭用。

为了节约运营成本,院长或总经理们必须在琐碎事务上精打细算。小到挑选性价比更高的卫生纸巾,以及规划哪些区域的灯光无人使用时需要关闭。

节约是个好习惯,但这种举措与大众印象中运筹帷幄的总经理形象相去甚远。

节约和压榨仅一步之遥,稍有不慎,部分管理者便会将这种压力以不合理的方式向下传导:

不仅要求员工一人身兼数职,在人员配置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还迫使员工加班加点,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加班补贴或调休福利。

能给与的,仅仅是口头描绘的“未来有晋升机会”“养老发展前景广阔,待遇会提升”等美好愿景。

可惜,这些承诺多数都不出意外地落空。

对于中高层管理者而言,最大的误区是对养老行业的定性和认知:很多人只看到了养老行业的朝阳性质,却没有意识到它本质上属于服务行业。

多数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主要来自医疗或酒店行业,前者侧重医护服务,后者专注服务质感。在“人治”的大背景下,管理者的背景决定了养老院的面目,导致有些养老院像医院,有些像五星级酒店,但这两种模式其实都不完全适合养老机构。

养老面向的客户群体有其独特性。毕竟,人们不会长期住院或频繁入住酒店,养老机构既不能简单照搬医院模式,也不能完全等同于酒店服务。

于是,越来越迷茫。

既然向上管理无法破局,向下管理又无法扛事,离职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入住老人的离开

曲终人散终有时,员工会离职,老人也会“离开”——一种是生命的终结,一种是更换养老场所。

刚入职时,我以孙辈的视角,认为每天和一群爷爷、奶奶相处,这份工作肯定充满快乐。

然而,我很快便体会到,孤独、悲伤、低落的情绪同样具有感染力。

有些老人入住时身体状况便不佳,终日卧床,仅靠护工翻身擦背维持基本活动。面对失能、失智的老人,尽管工作人员照料得尽心尽力,但他们空洞的眼神与瘦弱的身躯,让人不禁思考生命质量的问题。

“痴呆后你还会选择继续活下去吗?”每个人都可以在内心反问自己。无论选择如何,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也免不了留有遗憾。

不光护理老人,活力老人亦是如此。

部分老人会在2至3年内频繁更换养老机构,八九十岁的年纪还在奔波搬家。这并非完全出于对服务或工作人员的不满,有时是为了追求更具性价比的养老方式,或是遵从子女的安排。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可以想象,一个正常的人如何隔三岔五地面对一个个朝夕相处的老人离去的背影?

如今,不少养老机构开始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但面对老人的“离开”,员工们的心理疏导却常常被忽视。

许多医院设有心理科或咨询门诊,帮助医护人员应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我觉得,养老行业也应如此。

积攒了些许失望,但我的离开终究是我的个案。

回首与老人们相处的日子,尽管有犹豫与不满,但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知道我们曾共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追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

养老行业依然值得年轻人去探索、去尝试。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养老院 一线员工 行业困境 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