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喜欢逻辑性比较强的工作方法,但最近总感觉「弱者道之用」是对的,或者说是能起到很大帮助的方法
一个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反过来想,往往能找到答案
比如我的问题出发点是:我在小红书、抖音卖社群,我怎么能赚到钱?
反过来思考,可能会有几个路径:
1️⃣ 不管我赚不赚钱,我怎么能让平台赚到钱?
然后我发现,那些能让平台赚到钱的创作者,就是比那些不想让平台赚钱的人混的好
(也有反例,但不多)
2️⃣ 赚到钱之后呢?我和买家新的关系是什么?
这就牵扯出新的问题:我的公众号、朋友圈内容,和小红书、抖音的内容有什么差异化,各自服务于什么目标?
3️⃣ 怎么能让同行赚到钱?
这个问题似乎没什么意义。但是到底是这个问题没意义,还是我没发现这个问题的意义,这个有待验证……
—————————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
- 我如何让我的内容“不被看”? (思考如何避免内容陷阱、用户流失点,从而反向优化内容策略)
- 我的用户为什么“不购买”? (深挖用户抗拒、犹豫、放弃的根本原因,从而优化产品或销售流程)
- 我如何让最不关心我的人也“关注我”? (思考如何突破同温层,吸引潜在用户或跨界人群)
- 我的社群最糟糕的“失败情景”是什么? (预判并规避风险,制定应对策略,确保底线安全)
- 我如何让社群“失去我的价值”? (思考如何培养社群的自生能力,让其不完全依赖我,从而更长久地发展)
- 当我什么都不做时,事情会“如何发展”? (评估惰性或被动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潜在风险)
- 如果我“完全免费”提供社群,会有什么结果? (思考免费模式的潜在价值、用户增长和后续变现路径)
这些问题未必都有价值,但是到底是这个问题没价值,还是你没发现这个问题的价值,这个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