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6月04日 07:09
这4个有趣的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的整个生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介绍了四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恐怖管理理论、创伤后成长理论、生命史理论和依恋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深层驱动力,例如对死亡的恐惧、创伤后的心理成长、资源分配策略以及情感依恋的需求。通过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改善人际关系。

🤯 恐怖管理理论指出,人类对死亡的意识是行为的根本驱动力,为了应对这种恐惧,我们构建了文化体系来赋予生命意义,当这些体系受到威胁时,会引发防御机制和僵化行为。

🌱 创伤后成长理论认为,经历创伤后,人们有机会实现个人成长和转变,关键在于“颠覆”、“意义创造”和“韧性”,虽然创伤本身是痛苦的,但其中蕴藏着积极的可能性。

🧬 生命史理论解释了生物体如何分配资源以最大化繁殖成功率,人类作为“可变生命史策略”物种,在资源分配上具有灵活性,这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择偶和社会化方式。

💞 依恋理论强调了情感联系的重要性,早期与照顾者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依恋风格,影响着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建立健康关系,而不安全型依恋则可能带来挑战。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人类心理迷宫的探险之旅。我们将踏上一段奥德赛之旅,穿越认知的地下墓穴,潜意识的丛林,在四种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驰骋于人类行为的无限深处。

 心理学不仅仅是一连串被锁在尘封教科书中的枯燥学术理论,也不是象牙塔里面带微笑教授们的专利。它是对我们神秘思维运作方式的探索,是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探索。心理学关乎了解我们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它关乎发现让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

以下四种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请系好安全带,因为第一个理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有点“恐怖”。

 目录:

恐怖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创伤后成长理论(Post-Traumatic Growth Theory)

生命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1. 恐怖管理理论

简而言之,恐怖管理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对死亡的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

与小狗、猴子或老鼠不同,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有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老实说,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想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可怕的意识呢?我们创造了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体系,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比自己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

这些文化体系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这些东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目标感和意义感,帮助我们相信自己的生命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个体的存在。

但问题是,当这些文化体系受到威胁或挑战时,就会引发一种深刻的生存恐惧感。

突然间,我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死亡现实的影响而构建的脆弱意义表象被粉碎了,我们被迫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也许毫无意义。

这时,事情会变得非常有趣(或非常令人不安,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为了应对这种恐惧,人们往往会采取各种防御策略,比如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诋毁那些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甚至诉诸暴力来保护自己的文化世界观。

换句话说,当我们的意义感和目的感受到威胁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就会变得更加僵化。我们对差异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更容易产生侵略和暴力行为。

现在,在你举起双手,宣布所有人类都是一群虚无主义的暴力怪物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积极的方法可以应对我们终有一死的现实意识。例如,许多人发现,培养一种感恩和欣赏当下的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感觉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其他人可能会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对后代产生积极影响而感到安慰。

恐怖管理理论看似是一个黑暗而压抑的话题,但实际上可以揭示人类在这个有时看似暗淡无光、毫无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寻找意义和目标的方式。

通过了解应对死亡的方式,我们可以开始制定更积极、更肯定生命的策略,来应对人类经历中不可避免的生存恐惧。

事实上,简单地实践“memmento mori”(记住人终有一死)的斯多葛概念,就能帮助我们培养与死亡的良好关系。通常,当我们坐下来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死亡时,就能把事情看得更透彻。

你这辈子到底在做什么?

2. 创伤后成长理论

我们都知道创伤很糟糕,是痛苦的,令人沮丧的,而且会留下深深的伤疤,终生难愈。但问题是,这并不总是坏事。事实上,有些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实际上经历了个人成长和蜕变。

这似乎有悖常理,但却得到了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创伤后成长理论表明,经历过创伤的人实际上可以比以前更强大、更有韧性。他们可能会对生活更加珍惜,对目标和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他人的联系感也会更强。

现在,让我们明确一点,这并不意味着创伤是我们应该寻求的东西,也不意味着创伤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但这确实意味着,即使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也有成长和蜕变的潜力。

那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并不是一个简单明了的过程。事实上,它可能是混乱的、不可预测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这里有一些有助于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因素:

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创伤后成长并不是一种保证,并不是每个经历过创伤的人,都会因此经历成长和转变。

但它提醒我们,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光明和成长的潜力。它证明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即使面对巨大的痛苦和磨难,我们也能克服逆境,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因此,对于所有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要知道你并不孤单,在创伤的另一面有成长和蜕变的潜力。这并不容易,但却是可能的。我的朋友们,这一点值得你们坚持。

3. 生命史理论

根据生命史理论,所有生物体都有有限的资源可供支配,它们需要以一种最大化繁殖成功率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资源。

换句话说,生物需要想办法尽可能多地生育,同时确保下一代能够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

有趣的是,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资源分配策略。有些生物,如树木或乌龟,在生命早期就在生长和发育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然后放慢速度,节约资源。另一些生物,如兔子或老鼠,则在早期较少投资于生长和发育,然后尽早并频繁地繁殖。

那么,人类在这方面处于什么位置呢?根据生命史理论,人类是所谓的“可变生命史策略”物种。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如何分配资源方面是非常灵活的。

有些人可能会遵循缓慢的生活史策略,在安家和生育之前,会在教育、事业和个人发展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另一些人则可能遵循快速的生活史策略,早生孩子、多生孩子,而不太注重长期规划和延迟满足。

这可能看起来有点抽象,但真正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生活史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一系列人类行为和特征,从冒险到择偶再到社会化。

例如,遵循快速生活史策略的人,或许更有可能从事危险行为,如吸毒或超速驾驶,因为从长远来看,他们的损失更少。他们也可能更倾向于根据身体吸引力来选择伴侣,因为这是生殖健康的信号。

另一方面,遵循缓慢生活史策略的人,则或许更有可能根据智力或野心选择伴侣,因为这些特征更有可能有助于长期的繁殖成功。他们也可能更厌恶风险,不太可能从事危险的行为,因为从长远来看,他们的损失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史理论并不是对人类行为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释,任何心理学理论都做不到这一点。进化心理学家仍在对这一复杂而微妙的理论进行研究和争论。

但这也提醒我们,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或环境的产物,而是由我们的进化史塑造的,也是由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出来的最大化繁殖成功策略所决定的。

生命史理论可能不是一个让人感觉良好的话题,但它可以帮助阐明人类行为的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朋友们,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

 4. 依恋理论

如果你对我的工作稍有了解,就会知道我非常倚重依恋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依恋理论关乎的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之一:我们对情感联系的需求。

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婴儿与照顾者之间形成的纽带。根据依恋理论,这些纽带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与照顾者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更有可能在余生与他人的关系中感到安全、自信和有能力。

但事情真正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依恋理论不仅适用于婴儿及其照顾者,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成人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成功地建立和维持健康、令人满意的伙伴关系。

根据依恋理论,拥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成年人对亲密关系感到舒适,并且能够与他人形成强烈的情感联系。他们对自己传达需求和感受的能力充满信心,并相信伴侣会在他们需要支持时给予帮助。

另一方面,拥有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成年人,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挣扎,难以形成强大的情感纽带。他们可能会对信任别人犹豫不决,并且可能难以以健康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现在,事情变得有趣了。依恋风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可以由我们的生活经历塑造,尤其是我们早期与照顾者相处的经历。

例如,如果孩子的照顾者对孩子的需求始终如一地给予回应和关注,那么孩子成年后就更有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但如果孩子的照顾者前后不一或疏于照顾,那么孩子就可能形成不安全型依恋风格。

好消息是,依恋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治疗和其他形式的自我改变,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更安全的依恋方式,并建立起更健康、更美满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我的四种心理学理论,也许你以前从未听说过,但它们却能为你的生活带来很多启发。虽然,像任何模型一样,这些理论必然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化,但它们可以让你更加理解自己的生活,从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译者:Teresa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心理学 行为 理论 认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