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产品设计的两种主要方向:为专业生产者提供提效工具,或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作者认为,试图为低专业水平用户提供高阶产品,培养用户习惯的难度极高。以AI心理咨询产品为例,指出其在C端难以成功,因为用户更倾向于通过轻松的方式缓解焦虑。文章强调,产品应基于人性,关注用户实际需求,例如情绪价值,而非脱离人性的空想。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产品设计应紧密结合用户需求,才能实现成功。
🧠 产品方向的核心在于选择:要么服务于专业生产者,提供提效工具;要么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让他们感到愉悦。
💡 面向低水平用户提供高阶产品,培养用户习惯的难度极大,需要极高的产品能力和团队运营能力。
🤔 以AI心理咨询产品为例,其在C端难以成功,因为用户更倾向于通过刷视频、购物等方式缓解焦虑,而非通过改变认知来解决问题。
❤️🔥 AI咨询类产品的可行路径:面向专业生产者,例如咨询师,提供专业工具,而非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
🔥 产品设计应基于人性,关注用户实际需求,例如情绪价值。脱离人性的产品设计往往难以成功。
做了这么些个产品,没少交学钱,最近真的悟了,做产品的方向,要么给生产者做专业的提效增益工具,要么让消费者无脑爽,假如用户和产品的专业水平分1-5阶段,给level1的用户做level5的产品,企图给用户各种丝滑onboard也好,洗脑也好,培养也好,注定太费劲,对产品能力和团队运营能力提出了极其高的要求。
这个逻辑下面向C端的AI心理咨询类产品是很难成功,因为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是缓解焦虑,刷视频可以,买买买可以,吃吃喝喝也可以。
在没有强系统性支持下(比如咨询师的权威感,咨询室的严肃感等),人是很难靠自己来改变认知和行为,有这类主动性的人是少数人,能长期坚持的是更少数。AI咨询类的产品最佳路径或许是面向生产者,比如a16z投资的slingshot ai研发的心理模型,早期的用户大多数都是咨询师。再比如火爆出圈的C端心理产品Tolan给的是情绪价值,而非专业心理意见。
懒 馋 色 贪 嗔 痴,离开人性做产品,都属于在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