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室友从楼下超市买了个西瓜。
三块九毛八一斤,一个整瓜花了四十一块五。
“真贵啊”室友连连感叹 “再过个把月,西瓜应该就到一块钱一斤了吧?”
“一块钱的瓜跟四块钱的瓜有什么不同吗?”我习惯性的开始思辨(装逼)。
“有,四块的瓜比一块的贵。”他一句话把我拽了回来。
“瓜”跟“贵”两个字连在一块儿,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大学时,一个举校闻名的人。
说他举校闻“名”有点不够严谨,此人外号“瓜王”,但没人知晓姓名。
他职业卖瓜,称为“瓜王”大抵跟洛克菲勒的“石油大王”异曲同工。
“瓜王”因卖瓜发家,进瓜的时候开着金杯载瓜,不进瓜的时候开着奔驰E载人。
他的致富秘诀简单的惊人,就是贵。
说来也奇怪,学校有两个超市,且西门外另有一条商业街,并不缺乏其他瓜贩竞争,这瓜,根本走不通奇货可居之路。而其他瓜贩卖瓜的价格也并未如此离谱,但他却能从如此环境中割据一方,圈地为王,实在了不起。
仔细想来,我确实从瓜王那里买过一回瓜的。
时值冬天,一个相熟的学长跑来宿舍,说要跟女孩子表白,不知送什么好,来问问我们。
宿舍老大说要买实在的东西,显得踏实;
老二说买吃的,抓住了女生的味蕾都好说;
我说买当下反常的,让她印象深刻;
老四说他母胎单身。
综合我们四个人的发言,他得出结论,冬天了,应该买个西瓜表白。
遂派我去买瓜,并以自己有些话不方便说为由,让我顺便完成赠瓜。
事不宜迟,我立刻起身下楼。
下不过两层楼,他一个电话追来,反复叮嘱我务必去瓜王那里买。
我应下来,跑到瓜王摊前时,瓜王正在摆弄他的瓜们。
我叮嘱他,挑两个熟的好些的,送人用。
瓜王笑了笑,说来买瓜的还没见有自己吃的。
随手搬了两个瓜,上称一约,两个瓜20斤300块。
我心里一紧,暗自吃惊,这瓜得甜到什么程度能卖得上这价格。好你个瓜王,两个瓜都快给你把奔驰E的油箱加满了,建议以后直接往油箱灌西瓜汁得了。
但一来学长反复叮嘱了,二来钱也不需的我掏,再者我也怕从其他地方买的瓜不熟,贵些的货总归是好。所以我还是爽快的付了钱。
拎着瓜跑去女生宿舍楼下,把女主叫下来,告诉她,学长对她的感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云云,然后把瓜递给她。她看着两个二十斤的圆物挠了挠头,喊舍友下来一起搬了上去。
我看着女生们搬瓜的身影暗自窃喜,这瓜肯定甜,这女生在她宿舍可真有面儿啊。
做完这番,立刻返回宿舍,学长还在。
我喝了口水,坐在床头把刚才的场面一五一十的描述给他,他听完九分满意,又期待的问我都说了什么。
我无非就是把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之类的话又复述一遍。
“完了?”他问。
“完了。”我说。
“完了!”他叫道。
“确实完了啊。”我疑惑。
“我是说坏了!你没跟他说是从瓜王那里买的吗?”他扶着床栏杆,凑近我的脸问。
“没啊,怎么了。”我一皱眉,但随即大约是明白了什么。
“... ...”随后他再说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大致十分钟,他终于停歇了。
“这瓜只要甜不就行吗?”我弱弱的问了一声。
他听后,摇了摇头,悻悻的走了。
后来,女生确实没有跟他在一起。
他后来始终挂记此事,每每喝多,总有感叹。
他毕业时,我去送他,临行的酒桌,他又提起此事,说的倒也详细了,直说瓜王的瓜如果如果刻着“瓜王”二字,那他必能跟那个女生白头到老。
我听后,直觉荒唐,二来也想替自己申辩。
“难道别家的瓜再甜也赶不上瓜王的瓜好嘛?!”
怎奈他说起话来没完,我也插不得嘴,憋得自己心里难受,低头直掐自己大腿。
这一低头,看到了自己穿的鞋子。
那句话我始终没有问出口,鞋已经给出了答案。
鞋标赫然是个“✓"。